朱剑梅
南宁市衡阳路小学一直秉持“大语文”观,坚持推行经典诵读十五年。我们着力建设一座书香浓郁的校园,培养温文尔雅、博学多识的孩子。作为一名校长,我深知,一个学校的发展,最终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2015年学校又引进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从此,语文课程形成了以国家语文教材为中心,以校本国学教材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两翼的较为完善的阅读素材结构。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适时而来
学校的国学教材经历四次修订,形成了一套6册适合学生阅读背诵的国学教材。不断探究有效的国学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吟诵为本的五步教学法。学生每天坚持晨读、午练、暮省,每周一次大阅读沙龙,每月一次全校经典背诵大比拼。一个学生一学期背诵的经典诗词有200多首。有了这样的阅读积淀,学校开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并不显得突兀和偶然,一切水到渠成。
2014年的冬天,笔者在北师大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第62期全国骨干校长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校校长汇聚在一起,大家都在探讨一个话题“语文主题学习”。后又在北京一所小学参观学习,正好听了一节“语文主题学习”示范课,整节课气氛很轻松,学生完成了多篇文章的阅读,或感悟,或表达,多数有自己的见解,学生很快乐。我想,这样的语文课不就是大家在苦苦追求的理想课堂吗?
学习归来,迫不及待地查找大量有关“语文主题学习”的资料与信息,并尽快与北京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项目组取得了联系。
我认为,“语文主题学习”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一是语文水平不是教出来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而来,是通过阅读而来的;二是回归语文学科学习的规律,不是举一反三,而是反三归一,质的提升要有量的保证;三是阅读时间从哪里来?答案是把大量阅读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第一个观点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写。第二个观点道出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违反该学科的学习规律,呼吁回归、遵循规律。第三个是方法论,解决了阅读时间没有保障的问题,不再把阅读推到课外(学生并没有多少课外时间)。
这三个观点看似并不新颖,却是振聋发聩的:它是针对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弊病提出的,并且提出了解决方法——改变教学方式,把阅读放在课堂上。那么读什么?“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提出的阅读素材就是“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丛书是以教材中一个单元主题或一篇重要文章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例子”作用,从作者、体裁、内容、情感、写法等角度,做相关、相近甚至相反的延展链接,构建新的课程资源。围绕语文教材每个单元主题,设置了大量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美文,一、二年级每学期各配备2本,三、四年级每学期各配备4本,五、六年级每学期各配备7本,初中各年级每学期各配备6本。
我们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方案
作为南宁市第一个“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校,实验启动后,学校立即制定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项,重点研讨单元整体备课方法和“1+X”核心课程。把教材的某个单元看作一个整体,整合本单元的情感主题,挖掘本单元的训练点,围绕重点,大胆取舍,做到一课一小得,一单元一大得。一个单元基本上按照整体预习课、整体识字课、“1+X”课、读写联动课等几种基本课型来备课。
第二项,改变阅读评价方式。学校引进了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相配套的“一米阅读”阅读测评APP,老师可以线上给学生布置丛书阅读任务,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后,可以及时查看自己的阅读成绩,了解自己阅读时易犯的错误,这样使阅读效果清晰可见。学生还能发现身边的阅读高手,与班级的小伙伴一决高下。同读一本书时,可以随时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全国的小伙伴一起交流互动,让读书不再孤单。
第三项,在研究、驾驭好“语文主题学习”常规课型的基础上,寻找我们自己的“主题”。我们学校已经有长期的经典诵读习惯,积累丰厚,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打造一系列以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为特色的主题活动。
“语文主题学习”带来的惊喜
参加“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两年来,在备课、上课、评课系列教研活动中,老师们的理念也在不断提升,由开始的困惑到现在的认可,积极而自觉地把“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年轻教师黄娜说:“老师的分析少了,孩子们直接与文本亲密接触,静静阅读,不被打扰,充分沉浸。”学生也更喜欢这样的课堂,一名五年级学生说:“这样的语文课,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想象更丰富,能很好地发散我们的思维。”
两年多的课题实验,教师教得幸福,学生学得快乐。我们为什么花那么多时间与精力来做这些研究?记得诗人金子美铃在《向着明亮那方》里有这样一句话:“向着明亮那方,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我们的课程改革活动就是在不懈寻求那份生命与活力,就是在寻求孩子成长中所需要的那份阳光与明亮!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區南宁市衡阳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