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

2017-07-04 14:58雷文英
甘肃教育 2017年9期

雷文英

【关键词】 小语教学;巧听;会说;博读;

多写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9—0098—01

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是运用语文知识。当今语文教科书也侧重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听说读写”恰巧是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巧听

听,概括地说,就是通过自己的耳朵,能够辨别语音,理解语意,品评话语。听,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听”名列首位,可见它的重要性。社会生活中,“听”将伴随每个人的一生,是一个人素养的集中体现。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会“听” ,要听出说话者的要点、重点和弦外之音,并且能够适时地恰当地去“说”,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要严格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告诉学生,只有听得好,才能学习好。

在实际教学中,听的方面有如下两个要求:第一,认真听课文朗读,不管是课文磁带,还是教师和同学们的朗读,都要仔细去听,这样有利于理解课文,记住课文内容。笔者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行规定读课文的遍数,但每堂课上过之后,绝大部分学生都会背课文,这就是认真听的效果。第二,在课堂上认真听同学的发言,这样有助于自己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课外让学生坚持收听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提高普通话能力和“听”的能力,这为学生的发展和终生学习的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会说

现行教材安排了口语交际训练,由此可以看出对“说”的重视,说,就是能有效地组织语言表词达意,同时能运用姿势、表情、手势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笔者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采取多种形式,面向全体学生,让同学们人人都有训练机会,力图扭转重读写、轻听说的不良倾向。如在教学《陶罐与铁罐》时,就让学生注意角色对话的不同语气,表达出陶罐与铁罐的不同性格特点。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师对学生“说”的训练,要从最基本的方法做起,从一句话、一段话、一篇短文训练起。经过训练,学生说话由不太完整到完整,由不够流畅到滔滔不绝,说的能力有了质的提高。“说”的训练中还要注意说得恰如其分,说得恰到好处,说得口服心服。要围绕中心进行陈述,有理有据,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而不能信口开河,离题万里。

三、博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读,笔者认为也有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是在课内,要重视读课本。课本是无数专家学者精心研究、挑选、优化、论证的精华,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知识性和科学性,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本。在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找出来,多读读背背,并从语句内容与表达方式上探究,加深感悟。如,在读《颐和园》中“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时,要求学生了解这句话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智慧和技艺。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品评词句的能力,又培养了积累语言的习惯,为习作打下了基础。二是在课外,要重视课外阅读,多读课外书籍,广泛了解各方面知识。要坚持看報纸,看优秀作文,看经典的文学作品。对名著中的精彩的段落要能够背诵下来。要让学生知道,没有广泛的阅读,很难培养出过硬的语文能力。

四、多写

语文教学一贯注重写作,这是毋庸置疑的,现行教材在“写作”这一部分增加了想象作文和应用文的比重,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实用的作文能力。因此,在讲读课文时,教师要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如在教《五彩池》时,笔者利用课文插图,结合上下文,引导学生想象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记得上课时有不少学生问:五彩池是真的吗?笔者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先让他们在文中找出五彩池的所在地,然后出示地图找到这个地方,最后点拨:如果你们把周围的景物展开想象写得生动形象,别人读了也会问是真的吗?别人也会来参观呢!这样一诱导,学生不光找出答案,还被唤起创作意识,诱发了创作力。学生把“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也就顺理成章了。

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学写一些应用文,比如通知、计划、总结、发言稿、书信等,使学生的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兴趣,学有所用。掌握了巧听、会说、博读、多写的方法,学生就能终生受益。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