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2017-07-04 12:58许洪云
甘肃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兴趣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许洪云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兴趣;

方法;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9—0054—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引领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始终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阅读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习,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有利于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较好的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较高的写作能力、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可见,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对提高其语文素养甚至一生的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循序渐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是为了得到快乐、为了获得知识。学生只有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愉悦的心情,认识到阅读并非枯燥乏味的活动,而是一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喜读、爱读。而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笔者认为,要在阅读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有什么问题,想知道些什么。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和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的愿望。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学内容,激发学生产生阅读课外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能克服阅读过程中不良因素的影响,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教学中,从而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二、耐心细致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想要提高阅读能力,仅有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掌握灵活多变、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有了好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1. 略读。即粗略的、不进行深读的阅读。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的篇章或部分,以便学以致用。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評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2. 精读。即对文章中的某些重点内容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对语言流畅,情节生动的文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内涵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

3. 默读。即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较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这种方法一般在学习篇幅较长的略读课文时,或在第一遍感知课文内容时建议学生采用,以便快速了解大意,感受人物特点,从中受到教育。

三、积极引导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是在平时的摸索与阅读实践中养成的。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除学生自身的努力外,离不开教师正确的引导与组织。一要让学生养成常读“课外书”的习惯。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仅着眼于课堂教学,必须拓展教学空间,将阅读的触角伸向社会、伸向生活。二要让学生养成常用工具书的习惯。语文新课标提倡的是大语文教学观,强调开展“生活阅读”。大量的阅读素材来源于课外,很多是学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这不仅使查阅工具书成为可能,更成为必要。三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所作的批注,体现了学生阅读作品过程中心思的深入程度。不走入作品,不联系读者自身或文章所处的社会背景,不会激起读者的心灵感悟,自然也不会留下具有读者个性色彩的“批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要的指导与督促是不可少的,如引导学生在进行阅读的同时,将精彩的词句勾划出来;有疑问的地方作好记号;有不同看法的地方写上自己观点;有共鸣的地方写上感叹、感想;对写作有启发的地方重点标出,形成摘记等等。过一阶段,教师作好检查、总结、表扬和展示,从而保证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做到读思结合,提高阅读的效率。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兴趣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