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利
【关键词】 小学生;言行脱节;原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9—0027—01
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低下,最终归结为言与行的严重脱节,所以帮助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至关重要。言行不一究其原因就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影响。所以,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为社会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优秀公民。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生言行脱节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1. 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青少年和社会的接触面越来越广,了解逐渐深透,诸多不良风气和思想正侵袭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对身心发育不成熟、缺乏鉴别能力的青少年学生来讲,丑恶现象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造成学生对正面的道德认识产生迷惘,从而滋生出言行不一的现象。
2. 学校因素。某些学校不顾学生的兴趣所需,为了应付检查,突击办展览、搞竞赛、制造声势,对于活动能给学生的心灵塑造起到什么作用却关注不够。
3. 家庭因素。某些家长工作繁忙,关心孩子不够,等到事情严重才发现问题,再让孩子改掉某些坏习惯就难了,更无从谈起言行一致了。身教重于言教,家长有怎样的处事态度,孩子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父母的一言一行,无论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都会深深印在孩子的脑海里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
二、解决策略
1. 社会方面。社会要加强道德宣传,净化社会风气。各类媒体、杂志、报刊应加强道德宣传。政府要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加强影视、报刊等传播媒体和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和谐、安宁、健康的社会环境。
2. 学校方面。在教学过程中, 要认识到离开观察分析现实,没有解决现实问题的亲自体验,必将导致政治课学习中的言行脱节,为达到思想品德课行为养成的目的,必须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所以,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解放学生的思想,使其独立思考形成内化导行的力量。
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查,应该注重评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让学生认识到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很重要,从而达到言行一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多学生都有“向师性”,教师的行为、形象乃至人格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教师只有用自己正确的政治觉悟、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去影响、感染学生,才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信度和实效。
3. 家庭方面。很多家长要改变只重视分数、名次,而忽视情感、心理、习惯的培养,过分看重只会增加子女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用正确、科学的观点教育子女,多给鼓励,相信孩子,不应施压。培养良好的情感和习惯,对于不良行为要及时指出改正,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就家庭而言,孩子从小就受其父母的潜移默化,作为家长一定要严以律己,言行一致。受什么样的家风熏陶,孩子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只有让家长也做到言行一致,为孩子做好榜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一代代知行合一的优秀公民。
4. 学生自身方面。(1)提高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言行脱节现象矫正并不容易,加之人们的“容忍”的态度,更使小学生认为这无所谓,最好是小学生在激烈的情景冲突中认识言行脱节的危害。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时,不仅让学生知道应怎样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并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從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2)增强实际锻炼。儿童不是用规则或行为规范就能教育好的,教师应和家长配合,让他们去练习或锻炼使规范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可通过班会、课外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认清劳动的意义和作用,并把学生对劳动的最初认识上升为带有社会意义的一种信念。
(3)要强化道德意志的训练,注意行为习惯的练习。应锻炼小学生的道德意志,使他们在行动中克服一切困难去产生良好行为,同时使一些良好的行为经过不断有意训练而成为道德习惯,形成个性品质。其次,要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信念。要求教师要“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并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再次,要培养道德情感,激发道德动机。小学生接受要求容易,落实要求却很难。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把听到的道理及要求转化为个人的内心需要,激发其道德动机,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同时让学生在正面的实践活动中获取良好的情绪体验,使他们产生坚强的意志行为。最后,要强化道德意志的训练,注意行为习惯的练习,这种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而关键的关键还在于“持之以恒”。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