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聚焦,才独特,才有深度

2017-07-04 01:11杨延琳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7年4期
关键词:苏轼初心过程

杨延琳

[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成长,是生命存在的必然,是自我价值的探求。成长,交织着欢笑与泪水,交替着困惑与清醒。成长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永无终点。

[写作指导]

材料由三句话构成,关键词是“成长”。第一句话指出成长的必然性,只要生命的个体存在,就会有成长,而成长的过程又是探求自我价值的过程,这又是一种个体主观性的体现。第二句话阐述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有顺利的处境,也会面对一些挫折,会经历成功,也会遭到失败,等等,在其中我们体会到欢笑与泪水,同时也有着困惑与清醒的体验。在这些经历与感受中,生命一点点成长,然后逐步走向成熟。第三句话强调成长只是一个过程,永远没有终点,生命不息,成长不止。告诫人们只有不断地前行,永不停息,成长的经历才会显得丰厚和精彩。

作文的立意宽泛,范围广阔,体现了高考要求的“立意自定”原则;题材选择丰富,与学生生活贴近,既可以写人(自己或他人),也可以写花草树木、乡村古镇、文化现象、社会文明等等。

有人说,此题类似话题作文,就是谈“成长”,审题上没有什么障碍。确实如此,审题难度不高,这是近几年江苏高考作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唯其如此,才更能显现出同学们写作水平的高低优劣。比如此题,大家觉得有话说,而且在大多数同学选择议论文的当下,题材选择广阔搞不好就是泛论成长,不着边际,立意自定或许沦为成长的点点感慨,空话套话。

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在题材选择上,要集中一个范围或某个领域,体现发展的历程,具备时间性;或聚焦一个人物或某个物件,体现成长的过程,具备提升性……总之,凝神聚焦,不泛化,集中笔墨,不抽象,注意不是一个瞬间、一件小事。而在立意确定上,如果关照材料内容,有“自我价值的探求”“交织着欢笑与泪水,交替着困惑与清醒”“不断前行的过程”中任一点,则离佳作不远矣。

[佳作展示]

文学成长

我流淌在华夏的血脉中,随着神州的历史更迭而不断成长。开始时,我并不知晓自己的名姓,但后世称我为“文学”。

初生时,我便行走于原野树林之中,《诗经》几乎都要以动植物的名义才能开诚咏言。我徜徉于水乡泽畔,游览于草木盛景。“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燕燕于飞,差池其羽”。我灵动而活泼,保持初绽时安详的模样,描绘世间简单而纯粹的美好。

后来,我对自然有更深了解,变得有些许好大喜功。我要将金木水火土的字罗列殆尽,极尽一切华丽的辭藻,描绘世间风物。像是一个到了叛逆期的孩童,困惑不解,不知我为何要穷尽繁华绮丽的词语,去描绘那本是简若云水的森罗万象。

所幸,在唐代时我遇到那么多贵客。王勃神思敏捷,伴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山川美景;李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让我知晓人间的喜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教我睥睨凡尘的傲气;而杜甫用深邃的眼眸览尽辛酸的世道,用坚毅的笔刻下人间的悲语,“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我第一次体味到我身上不仅要流淌那些山水清音,更要传承那些家国情怀、士儒精神、历史风云。在年轻时,我深刻地领略到我需要肩负的责任。

时光缓缓地淌,我见证了李清照“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变为冷落清秋节中的凄婉。辛弃疾由“东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的相思病痛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难酬。玉茗堂里留下了“临川四梦”,曹雪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以《红楼梦》独行于世。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月,我的血脉中流淌着人世间的悲喜离愁,流淌着无数志士仁人的激语或默诉,流淌着古今哲人的箴言警句。渐渐成长的过程中,我变得坚强、博大,包容了万象。

现今,我不知我是在壮年还是在中年。或许,我正是年轻力壮,看冯唐“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是多么的诗意,莫言的小说如此魔幻现实。我还是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不断成长,以启后世。我的成长之途,是星辰大海。

[简评]

小作者深谙写作之道,切入文学这一方天地,集中笔墨写华夏民族的文学发展史,以“文学”如人之成长作比,既新且切。一个孩子跌跌撞撞从童年走来,从灵动活泼到好大喜功,到深有责任与担当,再到坚强博大与包容万象,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文学”的成长历程。作者匠心独运、选材独特,能让人眼前一亮,从众多写人题材的作文中脱颖而出。字里行间,文学气息浓郁,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韵味。

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想到了苏轼。

彼时方年少的苏轼,是个未长大的稚子。他意气风发,他踌躇满志,他直直地奔着庙堂金銮殿去了,腹有诗书气自华,他坚信,那金銮殿的大门俨然是要为他敞开的。他未像李白那样仰天大笑出门去,但他的嘴角必定噙着一抹笑意,掬着一捧不知天高的泉。

是的,成长从来都是存在于不断经历中的。你不能强求一个未经世事的人长大。幸而,这不断经历的过程又是谁都无法躲过的。初登庙堂的苏轼也是如此。那金樽还未曾捂热,那龙涎香还未及燃尽,政治的乌云浓雾从不给人喘息的机会。王安石笑了,欧阳修走了,苏轼也傻了。洪流中他像一只小舟,在湍急的水里回旋漂泊,不知将去何方,也不知如何停下。可以说,他是糊里糊涂地给送到了杭州,说是他人生之路的起点,也不为过。云端上的疾风一刮,将他刮下了庙堂。

于是他迷惘了,他困惑了,他惶恐了。千年后的我们不得而知,他究竟对竹长叹了多少声,也不得而知,他究竟在西湖边徘徊了多少次。但可以肯定的是,被刀划开的地方会结出最结实的痂,被挫折拜访的人,会变得更为高大。或许这样说有些过了,但此时的苏轼才算是迈出了成长的第一步。他本想对湖抒怀的,然而老天并不给他机会。老天赐给他满湖的葑草,想让他从金樽清酒、钟鼓馔玉的梦里彻彻底底醒来。于是苏轼一惊,他发觉了,杭州城不需再多一个满口金玉的文人了,它只需要一个能救活它的官员。

西湖的雨下了千年,苏堤上的那一抹人影也立了千年。望着满目春色,苏轼,终于有了一份踏实,他少了些文人的狂气,多了些为民的情怀。然而老天说,还不够,正当苏轼收拾好行囊,欲重整旗鼓时,轰动整个大宋王朝的“乌台诗案”,结结实实地给了他一棍子,他的大脑彻底一片空白了,他又做了什么?不就吟了个诗,作了个赋吗?不就是想回去为天下生民立命吗?怎的又遭了祸?

但老天笑而不语,老天觉得苏轼还没有足够成长。是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没有终点,无关时间。苏轼站在了黄州的土路上,身后是绝尘而去的官府车马。眼前满目萧然,他又一次失意了。哽咽着“寂寞沙洲冷”,竭力想挺直了腰板。小小的虚职加身,他不知能做些什么。好似经过了沧海桑田,他鬓角又添了几根白丝。黄州的日子分外难熬。

但成长正是从此中磨砺出来的。历经坎坷的人生,终能看破一切俗世纷扰。几十年的风霜,铸就了一颗剔透的心;几十年的苦泪,酿成一杯香醇的酒。苏轼终于笑了,浅吟着“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携带着一份从容,一份淡然,隐去了身影,在青山绿水间。

彼时,他那颗心,才算是真正地被雕琢成最好的形状。

[简评]

小作者开篇单刀直入,聚焦于苏子这一生,不疾不徐,缓缓道来,写尽了苏轼成长之路的跌宕起伏。意气风发地登上庙堂,糊里糊涂地被送到杭州,莫名无端地踏上黄州,曾经的那个稚子不再,早已化为青山绿水间的一份从容与淡然,而这就是最好的模样,这就是成长的过程,也深深切合材料“成长,交织着欢笑与泪水,交替着困惑与清醒”。作者能深入解读历史文人,体现出自己的独特认识与思考。分析理性,文笔清新,让读者读着这样的文字,不知不觉走近苏轼,如同看到大文豪翩然而来。

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古语云:“勿忘初心,方得始终。”留住初心,已成为一种时尚的、高贵的追求。然而,生活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初心只是人生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所以,也有人认为,忘掉初心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有时,放下初心,根据形势作适当的调整和改变,反倒是對初心最好的坚持。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本题的话题核心便是“初心”。如何对待初心,体现了一个人在成长中是否进行深刻的思考。成长本质上是一个人逐渐失去最初自我、将其更替为新的自我的过程。在我们为实现初心而奋斗的最初的日子里,一切都可能是美好的,但随着时间的变化,之前被忽略的那些困难就在眼前,无法再躲避。当越来越多的细节性问题出现时,憧憬并不能解决这些实际的困难,初心也无法作为一种技术工具解决任何问题。此时,初心与其说是一种激励,不如说是挫败感的来源,它的反差使现实的丑陋让人更加不能忍受。这时候,忘记初心、专注当下似乎才是更好的方式。此题的立意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勿忘初心,方得始终;改变也是一种坚持;呵护初心,完善并发展初心;学会变通,找到人生新支点;忘记初心,专注当下;为初心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苏轼初心过程
不灭的初心(节选)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苏轼吟诗赴宴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