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奚浦
十里虞山半入城
文/奚浦
古人记载:“姑苏之北有大邑焉,曰常熟。山长而水远,泉甘而土肥,民富物庶,人乐其业。”常熟素来是鱼米之乡,犹如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镶嵌在水乡大地上。虞山则是常熟胜景之一,古称乌目山,最高峰海拔 263 米。虞山俊美挺拔,其北枕长江,半倚城外,半入城中,北麓奔涌着望虞河,西南麓流淌着张家港,并与秀美的尚湖相依,素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称。
常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而虞山则是常熟历史的见证者,到处是名人墓茔,其东麓山腰,有著名的商末逸民虞仲古墓。虞仲,即仲雍,商末周太王(古公亶父)次子,为让部落首领之位,与长兄泰伯避居江南,泰伯定居无锡梅村,仲雍落户常熟虞山,两人均是开发江南的先驱。虞仲古墓四周苍松挺立,古木参天,有石门、墓道、牌坊、石桥、月池,墓地人口有石刻“敇建先贤仲雍墓门”,前人手书“南国友恭”、“让国同心”的石坊。气势磅礴的古墓标志着江南古老的文明。
与虞仲墓相邻的言子墓,是江南大型古墓葬之一。言子名言偃(公元前506—公元前443),字子游,为孔子七十二名高徒之一,三千子弟中唯一的南方人。两千多年前,他千里跋涉去黄河流域求学。当孔子路过鲁国武城时,言偃正任武城地方官,孔子便停留视察。他对言偃理政治民“琴瑟以和之,礼乐以导之”予以好评。后来言偃回到故乡设帐教书,弟子遍及东南,后人称他为“兴东南文化之祖”。清朝皇帝康熙和乾隆为表示对这位早期文化拓荒者的推崇,先后题写了“文开吴会”、“道启东南”两块巨匾。
此外,虞山的名人墓茔还有元代大画家黄公望(1269—1354)墓、明代吏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瞿景淳(1507—1569)墓、清代文坛宗师钱谦益(1582—1664)墓及其妾才女柳如是(1618— 1644)墓、抗清名臣瞿式耜(1590—1650)墓、“画圣”王石谷(1632—1717)墓、清代台湾知府蒋元枢(1738—1781)墓、两朝帝师翁同龢(1830—1904)墓、小说家曾孟朴(1872—1935)墓等。人文景观多寺、台、亭,有齐梁兴福寺、南宋维摩寺(今扩建为维摩山庄)、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南宋辛峰亭等,让这座小小古城在质朴古拙的氛围中,夹杂着文采风流的温馨。
在近代,最引人注目的是翁氏家族,其门第显赫,江南少见。翁家长子翁同书,道光进士,官至安徽巡抚;次子翁同爵,授湖北巡抚,兼湖广总督。最杰出的是翁同龢,他是咸丰状元,同治载淳、光绪载湉的师傅,历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后为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状元、帝师、宰相,位极人臣,在世人眼里,可谓荣耀而风光,但在“天威难测”的家天下社会里,官场诡谲,翁同龢作为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之一,卷入了险恶的政治漩涡之中,最终被“开缺回籍”,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病逝于常熟,葬于虞山西麓。翁氏故居是五进厅房轩廊,至今保持完好。其第三进的彩衣堂是三间七架梁的明式大厅,其梁、柱、枋、檐、额均为彩绘,色彩繁复,图案精致,技法特异,是中国建筑真正意义上的“画栋雕梁”。
虞山,像是一位历史老人冷视着人间的一幕幕悲喜剧,守护着历史遗留的诸多珍贵名胜古迹,向世人昭示常熟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与辉煌。登上虞山峰巅远眺,历史风云已逝,青山依旧苍翠。尚湖水波潺潺,烟霞吐纳;昆承湖、阳澄湖烟波浩渺,芦苇点点;北面的长江如银色的骏马扬鬃奋蹄,奔流东去......
(作者:江苏省张家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