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017-07-03 02:51肖贞苗
青年时代 2017年16期
关键词:人文历史素养

肖贞苗

摘 要:高中历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上具有独特的优势。高中是学生增强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阶段,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改变教学方式、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渗透乡土资源、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创新型人才。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内在灵魂的重要表现,它直接体现着个体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中历史作为学生学习中的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是学生人文素养得以提升的有效途径,且高中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使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

摘 要: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人文素养

一、何谓“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即人文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属于精神文明范畴,一般来讲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指掌握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程度,进一步指依靠这些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内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判断与思考。作为个人、社会的内在表现,人文素养是衡量一个社会形态的发展水平和潜力的最为重要的砝码。

二、高中学生培养人文素养至关重要

(一)金钱至上理念的泛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金钱作为衡量个人物质生活的重要杠杆,越发地受到人们的重视,致使大家逐渐形成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而往往忽视了精神世界地充实,如有些人为了追求更丰裕的生活,做出违背道德伦理甚至法治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人文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国内外教育界的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要从小重视个人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标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正好符合课标的这种理念,适应新时期新课改的要求。

(三)中国应试教育体制的缺陷

我国旧时期遵从应试教育体制,课堂教育采取“填鸭式”教学,学校、社会和家庭追求升学率、优秀率和及格率。在应试教育的大转盘上,我们习惯性的运转,久而久之,教育的内涵逐渐丧失、育人的内涵不断退化,以致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遭到压制和摧残。

(四)高中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发展阶段,其生理、心理都尚未成熟。特别是九零后的高中生,他们主张个性张扬、标新立异、自私自利。因学校、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缺乏对国家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不够,爱国心、责任心、使命感淡化;对他人的价值、尊严认识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道德修养有待增强。有些学生甚至不懂做人的基本原则,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心灵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低,经不起挫折与批评,如2013年9月15日,临川二中学生因不满老师的教育,用水果刀将老师杀死后潜逃。这说明高中生低下的人文素养必定会影响其今后的发展,所以,加强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是历史课堂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

(五)历史学的特殊优势

历史学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它在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历史贯通古今、涉及中外,宽广的领域、厚重的人文内容奠定了历史学科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客观真实的事实、生动的德育素材增强了历史课堂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说服力、感染力。特别是新课改后新编的历史教材,不再只关注王朝更替和政治制度,而新增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这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教学模式,着力加强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一)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家杨叔子说:“没有现代科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跨;但是如果没有精神,没有好的文化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打就跨。”当代国家的竞争,不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还有精神、文化等综合国力的竞争。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一代高中生,需要增强爱国情感,养成良好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高中新课改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教师在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应该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依据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播放影片《南京!南京!》,让学生了解南京大屠杀,知道日军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民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明进行的杀戮,30万人被杀害,还有大量的中国妇女惨遭蹂躏。随后,展示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教科书、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强占中国釣鱼岛等相关图片和资料,形成强烈对比,进一步指出日本近年来歪曲事实、否认战争罪行,引起亚洲人民的愤怒和抗议。让学生结合材料思考:作为当代的高中生,我们如何看待这段惨痛的历史?如何处理今后中日两国的关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识记日本侵华的史实,而且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形成理性的爱国主义,增强了关注祖国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忧患意识,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改变教学方式,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独裁、专断施教,学生被动受教;而在新课改的历史教学中,主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现在的历史课堂一改往常沉闷、呆板的气息,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历史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史料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自主学习式教学等。对于合作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为设疑——收集史料——甄别、选择史料——整理分析史料——运用史料——撰写小论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孤立不证的精神。以人教版必修三中学习与探究的《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为例,首先,教师提出问题“科举制度是利还是弊?它在现今中国还存在怎样的影响?”;然后,组织学生收集各朝代有关科举制的史料;接着,让学生依据教师给出的问题,筛选符合的史料;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分析整理史料,按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两方面分类;最后,让学生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陈述并在课后写一篇小论文。此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求真求实、探索创新的科学意识,利于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古代的科举制至今日的高考制度,其评价体系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观念陈旧、方式单一,束缚了学生情感的抒发,阻碍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当代教育观强调,每个学生个体总是带着各自特有的经验、知识、视角,期望走进课堂,走出教室,他们对于课程理念或同件史实的理解和领会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多维度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要尊重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和意义赋予。在评价方式上,一改以往单一的评价模式,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采取口头的、书面的、操作的、体验的评价方式相互补充,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历史课堂。以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中国的古代艺术》为例,组织学生临摹柳公权书《玄秘塔碑》的部分内容,或是制作有关中国艺术的小抄报,也可以举办古代诗歌比赛、民间舞比赛和当地戏曲的比赛等作为学生考核的一部分。在评价标准上,更应该强调过程化和非标准化,重视学生个体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独特理解。近年来,颇具个性化和发展特征的档案袋评价方式正被日益地推广。

(四)渗透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的爱乡情怀

加里宁说“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爱国并不是空泛的口号,爱国要先爱家,只有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才能热爱它建设它。学校在充分利用校內历史教学资源的同时,校外资源尤其是学生身边的乡土资源也是教师必须积极发展的。这些资源包括:家谱、不同时期的照片、本乡本土的遗址、遗迹和历史人物等,它们与教科书所反映的“大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资源服务于了历史教学活动,不但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行基于经验的历史建构,而且能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素材,增强其历史意识。记得三月下旬,我们去桂林十三中听课,老师正好讲到《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授课教师就很好的结合了桂林的乡土历史。教师在讲完赵州桥的结构和优势时,立即给出利用此原理在桂林修建的一座桥,这就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认识身边的历史,使学生更便于记忆与理解。此外,老师还展示了桂林其他桥梁,随后又展示了世界上著名的桥梁。这位教师巧妙的在历史课堂中渗透乡土资源,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爱乡情怀。同时,让学生把眼光从中国扩展到世界,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史观,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

(五)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加强高中历史教师的德育教育,进而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我认为教师最重要的师德是善良和公正。俗话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作为教育者、引导者,往往还扮演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如果教师不能给学生善良的印象,那么即使知识渊博才换横溢,也很难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赖。公正也是必须的,常言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教学生活和学习中,应该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没有偏私。有些老师,对于成绩好的学生非常宠爱,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都习惯实行边缘化。当然,要让教师做到绝对的公平,难免有些强人所难,教师最主要的还是尽量做到公平,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有助于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便于自己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尹继彩,杨光分.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分析.文理导航.

[2]李创科.对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探究.教学研究.2013.12.

猜你喜欢
人文历史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人文绍兴
新历史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