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甫能
摘 要:职业指导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技能的重要抓手,是新时期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时代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本研究报告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并以珠中江区域职业院校为例,探寻新形势下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合理化对策。
关键词:高校职业指导;珠中江区域;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尤其是从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加,加之往届未就业的待业大学生也在参与到就业市场竞争之中,从而导致本就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来自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权威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各级各类高校毕业生规模达749万,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会达到761万。2014年6月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全国2013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以后依旧有61万人处于失业状态,甚至有超过10名大学生毕业生因就业不力,而被迫选择了“啃老”。2015年7月,由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编著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全国2014届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以后全职受雇的比例仅为80.1%,相对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下降了3个百分点与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处于完全失业状态的人数占比高达8.1%。总体来看,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环境不理想、就业渠道不通畅以及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等,本研究报告主要从高校职业指导的视角,研究和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新意。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高校职业指导有助于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政策,有助于引领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创业预期,形成科学合理的择业观,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科学性、针对性与实用性,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因此做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这也是本研究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所在。
从某种意义而言,高校职业指导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系统工作,其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引领大学生建立科学的职业观,帮扶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紧密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培育职业爱好,牢固树立现代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从而将自身的专业技能优势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服务社会中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研究的内容
本研究报告内容可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高校职业指导研究,包括职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二是高校职业指导的对策研究。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理论和实践研究
1.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
关于高校职业指导,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很多富有见地的意见建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综合来讲,高校职业指导是指高校为促进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创业,帮助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并积极为用人单位推荐高素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帮助和帮扶行为的统称。高校职业指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假说支撑,限于篇幅本文在这里主要阐释与高校职业指导紧密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锚理论。从某种意义而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1908年,当时具有“职业指导之父”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弗兰克·帕森斯教授,对于未就业的年轻人高度关注,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咨询机构即波士顿地方就业局,从而开创了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的研究先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主要是针对个人比如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从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进行测定分析,从而科学界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积极实现既定目标的系统和体系。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强调,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要紧密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专业特长,精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与岗位。职业锚理论是于1978年由美国卡耐基大学E.H.施恩教授,在继承和发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该校商学院44名MBA毕业生的动态跟踪研究得出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假说。E.H.施恩教授在该校商学院44名MBA毕业生的配合下,经过长达12年的职业生涯研究,尤其是综合应用问卷调查、访谈、公司调查以及人才测评等多种方式,系统形成了职业锚理论。在E.H.施恩教授看来,所谓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比如大学生在必须进行职业选择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某种极其重要的东西或者价值观,是人们进行职业选择的中心。从内容来讲,E.H.施恩教授认为职业锚主要包括五种类型,即技术职能型职业锚、自主型职业锚、创业型职业锚、管理能力型职业锚以及安全型职业锚,很值得我国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时利用与借鉴。
2.职业指导的存在的问题
广东珠中江区域有职业院校7所,其在经过10余年的改革发展之后,逐步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发展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路。根据笔者的走访,大部分职业院校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学生就业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然而,面对形势的突然变化,新问题层出不穷,新情况不断增多,职业指导工作从理念到课程、方式,从体制到人員,从整体到局部有许多需要重新思考、构建和提高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业指导课程时效性不足。在实地调研和走访中,我们发现相对于个人的认知和广大大学生的客观需求,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职业指导课程缺乏时效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创业技能的提升。众所周知,高校职业指导的核心要义是正确处理人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价值追求则是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的提升,从而达到人职匹配的高质量就业创业。然而,具体到职业学院而言我们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将职业指导等同了就业指导,也许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为广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提供了一些就业政策解读、求职面试技巧以及就业信息服务等,但是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帮助严重不足。笔者于2015年5月对某职业院校2015届经济管理类毕业生,通过不记名形式对500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研,通过过数据整理和分析发现:有超过80%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职业指导无法满足自己的客观需要,完全满足的比例仅为4%,由此可见目前之一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在时效性上还存在很大的短板。通过对职业指导未能满足自身客观需要的毕业生进行挖掘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造成职业院校职业指导无法满足学生客观需要的原因中,主要包括职业指导内容不适用、个性化指导不足、职业指导形式单一、教材落后和师资短缺等几个方面,其占比分别为60.1%、58.0%、41.2%、34.5%和52.9%。由此可见,在今后的职业指导工作开展中,职业院校的管理层和职业指导机构及员工,要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业指导课程的时效性,切实满足学生的客观需要。
二是职业指导方式与对象单一。根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高校职业指导唯有坚持方式方法灵活创新,指导对象覆盖面广并从大一新生开始,才可以有助于大学生的职业生要规划和就业创业技能的提升。然而,在实地调研和访谈中,我们发现目前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无论是指导方式还是指导对象均显得很单一、机械,缺乏创新和适应性调整。不可否认,2014年以来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在坚持课堂讲授的同时,逐步引入了案例教学和讲座辅导,甚至还开展有不少就业咨询活动和校园招聘会,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是很理想,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上述职业指导方式方法均带有灌输式、填鸭式和一刀切的弊病。比如,职业指导教师更多地采取照本宣科与理论说教,联系实际的个性化和模拟化的案例教学不足;请进来的多,走出去的少,职业指导缺乏实践性;思想教育多,职业测评严重不足;一般性教育多,个性化心理测试和就业咨询滞后等。另外,目前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对象更多地集中在毕业生,而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则严重不足,长此以往势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毕竟,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生要规划,绝不是依靠简单的一两次讲座或者一个学期的教学教学就可万事大吉。
三是职业信息指导缺乏针对性。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的提升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高校的职业信息指导息息相关,唯有高校的职业信息具有针对性、学生职业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以及信息发布方式及时化,才可以提升职业指导的科学性和时效性。然而,从有关资料查询得知,目前职业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在向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时,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姓名、专业等基本信息,而对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状况、职业素养和求职意愿等信息重视不够。与此同时,职业院校指导中心在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时,也存在针对性不足的问题,比如2015年5-6月份某学院提供的就业信息更多的侧重用人单位、人数和专业要求,而对广大毕业生关注的岗位职责、技能要求和发展前景等信息发布与提示不足。其次,关于大学生职业信息的获取渠道,在对某职业院校就业指导中心职业指导教师的访谈中我们得知,主要有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辅导员、教师、家人、朋友等几种。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统计数据显示毕业生在遇到职业问题时,超过85.4%的第一选择是家长和辅导员,仅有5.6%的选择就业指导中心,由此可见职业指导及职业指导教师的工作离学生的要求和希望还有不少的差距。最后,职业信息发布方式缺乏针对性。近年来,大部分职业院校就业指导中心与时俱进,及时引入了网络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发布就业信息,但是在操作中往往是全面撒网,将就业信息普发,缺乏对就业信息的分类和整合,并有针对性地发送给有关毕业生。
(二)优化对策研究
1.构建科学实用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要强化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坚持学校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引领职业指导课程逐步归回到“院系本位”,强化团学部门、教务部门、宣传部门和后勤部门的支撑协作,从而构建科学实用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着力为学生提供涵盖思想教育、职业素质、人物访谈、技能培育与社会实践等内容的高质量的职业指导。从某种意义而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必须要接地气,才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为此职业院校的管理层要从战略高度合理分工学校职业指导中心与各教学院系之间的关系,将学校就业指导的工作界定在提供意见指导、编制教学大纲、统筹师资力量和严格教学管理与考核等方面;各教学院系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支持下,通过组建由辅导员、总支书记以及职业指导教师构成的团队根据学生的客观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其次,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不仅需要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教学院系的大力参与,更需要学团部门、教务部门、宣传部门和后勤部门的大力支持。比如,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协调下,在学团部门的支持下,在各教学院系的积极参与下,可依托社团组织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创业大赛、模拟面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以及校企联谊等活动,从而提升职业指导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另外,教务部门也要从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方面支持职业指导;宣传部门要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就业创业政策,树立先进典型,宣传就业创业励志模范,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后勤部门要从创业园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方面,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有利条件和支撑帮助。
2.丰富与拓展职业指导方法与途径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强化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丰富、拓展和创新职业指导方式方法与途径,通过组建新型职业咨询机构,依托学校各类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与社团活动,以职业素质拓展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提供理论教学、就业技能、经验分享、创业感悟等职业指导服务。在具体操作中,职业院校可借鉴国外的职业指导组织模式,紧密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适时组建由专职职业指导师尤其是中高级职业指导师构成的新型职业咨询机构,并采取工作室模式向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乃至定制化的职业咨询服务。应当指出,新组建的新型职业咨询机构,是介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教学院系之间的职业指导与服务机构,是现有职业指导与服务机构的有益补充,具有显著的咨询、教育与服务功能。比如,其咨询功能集中体现在引领学生克服盲目跟风的就业理念,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职业技能测试与评估,并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求职意见等。其次,要积极依托现有的各级各类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以及社团活动,切实做到职业指导与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和社会团活动的有机统一、深度融合,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就业创意素质和能力。最后,要组建開展丰富多彩的职业指导与职业素质拓展活动,比如职业训练营、职业素质拓展比赛以及职业生涯设计等活动,引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思考、自我培育和自我提高。比如,可整合各种资源围绕职业指导开设“名人、名师讲坛”,定期邀请学术专家、成功校友、知名企业家和职业培训师来校讲学,分享就业创业技能,启迪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认知和智慧。
3.加快职业信息的科学针对性进程
新形势下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加快职业信息的科学针对性进程,着力围绕职业信息内容进行丰富,拓宽职业信息获取途径与渠道,完善和丰富职业信息发布模式并高效利用新媒体发布职业信息,从而为大学生提供及时化、针对性和系统性的职业信息,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质量。首先,职业指导服务机构和职业指导师,要着力丰富职业信息内容,切实提高职业信息的针对性。比如,在提供用人单位的信息方面,要通过深入调研和系统查询及访谈,围绕用人单位的简介、岗位需求数量、职业技能要求和职业发展趋势进行深度挖掘,并及时提供给学生以供求职参考。在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时,不仅提供学生的性别、专业等基本信息,更要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人格特点、心理特征、职业技能等信息进行挖掘,并及时提供给用人单位,从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其次,职业院校要及时拓宽职业信息获取渠道。在操作中,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师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向企业,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现状和行业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第一手的职业信息。比如,职业院校可以围绕学校的机电类学生就业,到珠三角等地的机电企业进行调研,搭建起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桥梁,服务学生的就业创业,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话与网络被动的获取职业信息。
4.打造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强化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等多种途径,着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理论教学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从而为开展扎实有效的职业指导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从某种意义而言,职业院校强化职业指导,归根到底就要着力构建一支专业化、高素质、复合型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一是大力强化对现有职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严格把好职业指导培训节点和重点,集中在入职培训、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岗位轮训、转岗培训、外派培训等环节开展培训工作。二是大力开展新鲜血液的引进和选拔工作,着力通过待遇引人、环境育人和事业留人的人才选拔机制。职业院校管理层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到,对外引进具有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不仅可以缩短企业内部培训时间,还可以为学校带来新鲜血液,有利于学校职业指导人员吐故纳新。
四、研究的结论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强化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堅持学校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引领职业指导课程逐步归回到“院系本位”,强化团学部门、教务部门、宣传部门和后勤部门的支撑协作,从而构建科学实用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着力为学生提供涵盖思想教育、职业素质、人物访谈、技能培育与社会实践等内容的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新形势下强化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丰富、拓展和创新职业指导方式方法与途径,通过组建新型职业咨询机构,依托学校各类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与社团活动,以职业素质拓展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提供理论教学、就业技能、经验分享、创业感悟等职业指导服务。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强化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加快职业信息的科学针对性进程,着力围绕职业信息内容进行丰富,拓宽职业信息获取途径与渠道,完善和丰富职业信息发布模式并高效利用新媒体发布职业信息,从而为大学生提供及时化、针对性和系统性的职业信息,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质量。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强化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等多种途径,着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理论教学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从而为开展扎实有效的职业指导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杨伟胜.职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连永生.德国职业指导的新进展及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4(5):87-89.
[3]余静.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工作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5(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