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红
“名著导读”是阅读指导课中的核心环节之一,传统阅读指导方法讲究 “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机械、冷漠。这样的阅读指导课是永远也不会激发学生阅读热情,更永远也不可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学世界的。要想上好阅读指导课中的“名著导读”,就必须做到“用心、精心、诚心、平常心”。
“名著导读”要在“导”字上“用心”,真正做到少讲多引,用心设计问题,特别是关乎名著主要内容、人物、评价的问题,问题设计要体现“有意、有趣、有导、有用”。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在问题的导引下,让学生走进图书馆,带着问题去读名著,带着问题去从名著阅读中寻找答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导读,我们预设了这样的问题:1、保尔因为什么离开了学校,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2、保尔第一次面临生命危险,是因为什么?最后是如何脱离危险的?3、保尔的第一把武器是怎样得到的?4、保尔的母亲大多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5、保尔和他的同志们为什么要修建一条通向森林的轻便铁路?6、对创作小说的工作,保尔的家人和战友分别持怎样的态度?7、作者为什么要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来做书名?……学生们用心阅读,在问题探究、解决的过程中实现了读者与作品人物的心灵相会、交流、碰撞。
阅读指导课中“名著导读”的教学设计要“精心”,要在“细”字上做文章。阅读指导课教师切不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所教学科是可有可无的,是小儿科。名著凝聚的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汇集的是人类最美好的创造,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名著导读”是一种精神引领,是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
“名著导读”忌讳教师的教学设计粗线条,忌讳教师凭印象、凭感性上课,更忌讳根本不做预设,应付凑合现象。阅读指导课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學流程,要预设教学的重点、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更要细致预设,整个教学过程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大致要用多长时间,有那些学生参与,以什么问题做统领,学生参与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效果会怎样,参与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教师如何点拨等都要有具体的规划。教学设计如同作战计划,预设越细,问题准备越具体,产生的效果才可能更好。
“名著导读”要在课堂的开放上“诚心”,切不可因循守旧,保守呆板。要花心思,实现教学的课内外结合。要力争实现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的全员化、最大化,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将课堂变成以学生展示、交流为主的小组情景表演、小组发言人汇报、小组评书会、小组故事会、小组评点会等形式。
《繁星.春水》导读课,我们催生出了诗歌朗诵会,学生朗诵要脱离文稿,要做到声情并茂,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没有课下的精心准备是根本不可能的;《三国演义》导读课,我们组织了“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空城计”等精彩场景的情景剧,学生扮演剧中人物,再现名著场景;《西游记》导读,我们进行了“重走西天取经路”导游活动,学生扮演小导游,栩栩如生的推介“西天取经路上”的一幕幕神奇…..
活动在课堂,功夫在课下,学生们为了课堂上的一点点“精彩”,就必然要走进图书馆,阅读原著;就必然要借助网络资源,旁征博引。这样,阅读的过程就成了一种“发现与开掘”,成了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成了对人的发现与开掘,实现了从感受、体验、想象到内化而成为自己的精神。
“名著导读”要有“平常心”,避免功利化。文学大师巴金曾经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名著导读”要在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读名著,更好的吸取精神食粮方面定位、立意。避免只是一味的“为考而读”、“为考而教”现象,将鲜活有趣的阅读变异为味同嚼蜡的习题演练。
中考涉及名著阅读内容,目的是以考试的形式引发人们对名著阅读的重视,是变相强调名著阅读的重要性。我们的部分教师为了学生得高分,以节省时间为名,不让学生读名著,而以投机的心态组织所谓的“试题宝典”,以解题代替阅读,以死记硬背试题答案代替对名著的品味、欣赏。这样的功利性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名著的核心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中学生读什么书,不是小问题,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的“快餐式的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吃 “烂肉”,喝“酸酒”长大,是可能成为畸形人的。基于此,我们的阅读指导课责任重大,而其中的“名著导读”更是任重道远,这就需要我们“用心、精心、诚心、平常心”上好阅读指导课中的“名著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