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爱红
摘 要:本文阐述了印度英语教育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探究了印度英语教 学的成功模式和英语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总结出印度英语教育的特点,即在于广泛使用英语作为各学科的教学用语,在培养许多精通英语的科技和文化人才的同时,也制约了其官方语言(印地语)在国内的普及与推广,并对印度英语教育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印度;英语教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印度英语教育的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印度历史上是英殖民地,故印度英语教育可追溯到18世纪中期。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曾有两次对印度英语教育发展起到过重要影响的举措:一次是19世纪30年代,英国决定在印度实行文官考试制度,规定凡公务人员的录用,都必须经过当局举办的公开竟争考试,英语成绩优秀者优先录用。这一规定对印度英语教育是一个巨大推动。另一次是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公布《伍德教育文告》,提出印度教育应以传播欧洲的知识为目标,并为印度确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现代教育制度。这个文告对英语教育在印度的普及与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随着1857年印度第一所大学创立,英语教育逐步进人印度的小学、中学、高等教育课程。
二、印度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
从18世纪到现在,印度英语教育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在印度各级各类教育中,英语不仅是一门外语学科,更是一种学习科技知识和与西方发达国家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大学和私立中小学,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言,所有教材、参考书及练习册都是用英语编写(大学基本采用英美原版,中小学采用印度教育机构编写的全英语教材)。教师用英语授课,学生用英语笔记,师生用英语交流,使人感受到一种完全的自然的英语氛围。在公立中小学,学生把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学习,其他课程或者采用英语教材,或者采用印地语教材。不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学生对学习英语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自信心,使用英语已成为印度学生主要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
三、印度英语教学模式
印度教育体制(10+2+3)中的英语教学模式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10十2),有两种学校,即私立学校和政府学校。私立学校设备好,收费高,学生都是来自家境富裕的子女,约占全部适龄儿童的10%。私立学校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都用英语讲授各门学科,同时开设一门印地语(或地方语)课。私立学校的全方位英语教学,使学生具有广溥的英语词汇量和听说读写四会的坚实基础。因为他们有英语的优势,几乎所有的毕业生都能被高等院校录取。政府学校是政府办的学校,收费低廉,学生大部分是普通百姓的子女,约占全部适龄儿童的90%。政府学校又分为两类,即英语学校和印地语(或地方语)学校。英语学校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都用英语讲授各门学科,同时开设一门印地语(或地方语)课。印地语(或地方语)学校从一年级到十年级用印地语(或地方语)讲授各门学利,同时开设门英语课。从十一年级起到十二年级学生分为理科班和文科班,理科班改用英语讲授各门学科;文科班继续用印地语(或地方语)讲授各门学科,同时开设一门英语课。印度高等院校的学生约70飞来自私立学校,其余来自政府学校。理科全部用英语讲授,文科除了个别科目(地方语言)采用印地语(或地方语)讲授外均用英语讲授[1]。
印度高校的英语教学很少有统一的教材,大多是教师给学生开出的一系列不同流派的参考书。教师通常会布置大量的阅读作业,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把知识条理化,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出来,重视思辨、逻辑、联想。在课堂上有关所学内容师生用英语问答。期末考试大多采用书面回答问题的方式,鼓励学生的开放型思维,绝少采用客观性选择题。印度高校也没有全国性的英语水平考试,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緊密结合,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英语水平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由于阅读了大量的最新英文原著,学生能够及时的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这为将来的工作、发展和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印度英语的特点
英语通过在印度两百年的发展,已完成了外来语身份向第二语言身份的转换,已经形成了独自的特点和传统,与英语国家使用的“正统”英语出现了差异,在语音、语法结构和词汇方面都有体现。
1、清浊辅音不分。
2、受母语的影响大,使用的语法随意性强,如在什么情况下都容欢使用现在进行时,印度人普遍把重音放在单词的第二个音节上等[2]。
3、在念单词时结尾吞音现象较为普遍。
4、在使用反意问句时喜欢以isnt和no来结尾。
另外,印度人在使用英语中还有很多变异,如介词应用的变异;语序的变异;词汇变异;对一般疑问句进行回答时产生变异;时态使用上的变异,往往出现时态的错用;want后面直接跟that从句;since加时间单位与现在进行时连用等等[3]。
五、印度政府对英语教育的重视
印度英语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功,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主要是两条:一是英国殖民统治对英语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回避的首要因。二是独立后的印度政府能够站在开放和发展的高度,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和现实,正确地接收英国殖民统治包括英国在内的文化遗产为我所用,选择英语为法定官方用语,以后法定官方用语虽几经变化,但英语始终是官方主要用语。
印度政府教育机构直接采用英国有关院校的教学大纲,在中学教育中,围绕听、说、读、写四项基本的语言技巧,制定了学生学习英语必须达到的8个基本目标。由于印度政府始终重视英语教育,并采取有力措施推动英语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使得英语语教育在印度独立后获得空前发展。英语实用范围不局限于教育事业,在经济、文化、卫生等其他领域得到广泛拓展和运用。
印度政府也看到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在与发达国家进行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长远性。由此,印度政府不仅接纳了英语,而且还采取了鼓励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引进西方先进教育管理经验和英美教材等一系列措施,推动着英语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使印度英语教育达到当今世界的领先水平。事实证明,这一符合印度国情和实际的选择是正确的,体现了印度政府的非凡勇气和政治远见,也极大地促进了印度英语教育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4]。
六、对印度英语教育的客观评价
(一)国际一流人才济济
1.印度已经先后获得6种诺贝尔奖:文学奖(1913年),物理学奖(1930年),医学奖(1965年),和平奖(1979年),物理学奖(1993年),经济学奖(1998年)。
2.在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中,活跃着许多印度籍国际职员。他们中有的担任国际组织的高级官员,有的在各种会议上被推举为报告员、书记员。
3.在科技领域,印度人表现不凡。特别是近年来印度的IT产业令世人瞩目,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IT人才在美国走俏,印度人占IBM公司的28%,微软公司的34%[5]。在科技领域,印度现有科技人员350多万,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印度出版的科技著作居世界第八位,有18种科学杂志被收人具有世界高水平的《最新刊物目录》。据1995年统计,印度学者在国际权威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相当于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发表论文的总和。。难怪比尔·盖茨惊叹:未来的世界软件超级大国,既不是美国、日本,也不是欧洲国家,而是印度。[6]
4.在文化领域,印度出现了一批能融会东西方文化精华的作家、诗人、新闻记者。
5.在教育领域也是人才济济。据2000年10月22日《印度时报》报道,120名印度教师将被英国政府和私立学校聘任。他们不仅教数学、理化和信息技术(IT),还教英语。
上述几个领域印度高级人才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具有很高的英语水平,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相当强,能熟练地运用英文浏览报刊杂志、听广播、看电视、谈感想、发表演说、答记者问、做会议记录、写报告、著书立說等,应对自如,游刃有余,这使他们很容易融人国际社会,对外交流与合作极为便利[7]。
(二)令印度人担心的问题
1.教学质量受到质疑。印度的许多学者和专家委员会都一再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和大学本科阶段,全部有效教学时间的相当大部分(约50%)都用于了语言教学。同时,将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言,使得学生们苦于应付,疲惫不堪。其结果是,部分学生并未在语言方面受到良好的训练,对用英语授课的其他学科不能用母语和英语充分理解并表达出基本的思想。[8]因此,这种纯粹扩大的英语教学模式,以及过分依赖英语作为教学用语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印度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民族语言遭受危机。在当今印度,英语是获得科技、教育信息的主要工具,是广为接受了的国内各邦之间交流的中介语言,是通向全球知识与权利的唯一途径。英语相对于其他语言来说具有了一种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促使了印度人越来越不愿学习印度的民族语言,而是更加狂热地追求英语,甚至在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进行英语教育。而这种早期的英语教育破坏了语言环境的平衡,弱化了儿童对于民族语言的认知能力,压抑了印度民族的创造力。这意味着印度本土的语言越来越边缘化,越来越偏向从属地位。英语的霸权给印度国内的多种语言环境结构和民族语言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建忠主译,任春荣和徐晖参与部分翻译:“印度教育研究国家报告”,2006-3-11.
[2]谢贵华,传承和冲突的渐进——对印度英语发展及特点的反思,2005,(4)56-58
[3]尹扬帆,浅谈英语在亚洲的变体——印度英语[J].语言-文化研究,2007,(2)52-56.
[4]李幼芹.浅析印度英语教育的由来与发展[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44-45.
[5]万大林.探索培养国际一流人才之路-印度英语教育的启示[J].课程· 教材· 教法,2004,24(9):84-89.
[6]张双鼓,薛克翘,张敏秋.印度科技与教育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0、58.
[7]齐红,林娜,彭春菊.21世纪我国英语教学研究的六大发展趋势[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4):159-163.
[8]安双宏,耿菲菲.印度高等院校中的双语教学问题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