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苠祯
摘 要:本文以黔桂侗族地區的纯人声侗族大歌为研究对象,思考侗族大歌的演唱方式、相关文化现象、并论及对其现状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全文分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侗族大歌的文化基壤;纯人声大歌的音乐特色及演唱形式、表演特征;最后,对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语境下的演唱训练及表演实践,分析侗族大歌目前的生存,发展现状与文化传承价值。
关键词:侗族大歌;纯人声;演唱;传承
一、侗族大歌的文化基壤
(一)生活地理环境
侗族是距今有2500多年历史,侗族分布在中国西南部。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广西、湖南、湖北等四省区的毗邻的地区。侗族一个依山傍水的民族,温度适宜,雨量充沛,为人们从事以农业与林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劳作时稻田与稻田、山沟与山沟之间的人们边劳作边对歌。侗族地区的林业资源也相当丰富,杉木较多,村寨主要居住的是自己建造的木楼,特产有糯米、茶叶、茶油、酸鱼、酸肉和酸鸭等。
(二)侗族唱歌于风俗之中
1.“饭养身,歌养心”侗族人民把歌当作精神食粮,侗不离歌。侗族有三宝:鼓楼、风雨桥、侗族大歌,这三宝相紧密联系。有楼桥的地方一定会有歌,每逢节日鼓楼边、风雨桥上都会集会唱侗歌,吹芦笙跳踩堂多耶舞。
2.侗族是一个爱吃酸的民族,“侗不离酸”,不管每家每户都会自制腌制的酸鱼、酸肉、酸鸭、酸菜等。侗族人在饮食中歌唱,有歌曲《侗不离酸》等。侗族还有“打油茶”的习俗,油茶是侗族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饮品,也是待客的佳品,侗族人会围坐在火塘旁边喝油茶,有歌曲《油茶歌》。
3.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侗族人的传统节日,又称“花炮节”,据了解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乡每年都会举办三月三节花炮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00多届,活动当天有抢花炮、吹芦笙、对歌、抬棺人等节目,以歌会友,以舞传情,丰富本民族民俗活动。
二、纯人声侗族大歌的音乐风格
(一)纯人声侗族大歌演唱和表演
侗族纯人声大歌只用人声音作为表现音乐的重要的工具。没有乐器伴奏,对音准的要求就要更高,特别是领唱者要具有敏锐的听觉和音准能力,侗族大歌与侗歌其它音乐相比,其它音乐则采用琵琶、芦笙、侗笛、牛腿琴等乐器作为伴奏,而大歌采用无乐器伴奏。
侗族大歌一般是同声合唱、男女混声合唱,音色原始而粗犷,演唱不讲究太多的方法和技巧,而更倾向于最自然的演唱方式,使用本嗓、真声少有雕琢。纯人声侗族大歌多为二声部,也有三声部,一般不少于三人,三人以上多则几十人。纯人声无伴奏形式,要求各声部的默契配合,在各声部共同作用下产生天人合一的视听效果。
侗族大歌在表演上较为保守,不刻意进行表演化加工,相对没有舞台表演化生动多样,但却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本质。而专业音乐院校则在民族音乐表演舞台上大胆创新,结合自身的专业表演特点,进行舞台化加工,如演唱、队形、服饰和表情动作等。
(二)旋律特点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也是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侗族大歌中旋律的表现发展主要有:
1.大歌的支声手法。侗族大歌的旋律发展多使用支声手法,由一个旋律共同派生出一个变化旋律。高声部有领唱,领唱要在熟悉低声部旋律的基础上,为之配唱高声部旋律。
2.持续音运用。大歌的持续音由低声部逐渐展开,低声部由一个固定低音在低声部持续,持续音大多运用鼻腔的共鸣。延续音短则几小节,长则延续有一二十小节之久。演唱持续音时,用循环不断的呼吸方法轮流换气,换气速度讲究快、轻,这样旋律听上去才有和谐之感。
3.歌词对自然界的声音模仿。侗族人依山旁水,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注入到侗族大歌的创作中,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融入到音乐里,模仿虫鸣或动物的声音,是大歌产生的自然根源也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点。如《蝉之歌》歌曲里面大量的模仿蝉鸣的叫声,用衬词“冷冷冷咧”进行模仿,均用舌头颤音完成。
三、保护与传承语境下的演唱训练及表演实践
(一)大歌传承的传统组织
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侗语一般都是用汉字的读音来教读侗语教唱侗歌,或用与侗语音相似或相近的汉字来记录,例如:来(ma)--嘛。传统的传承方式主要通过歌师的口头传授,可获得歌师的传授的第一手资料。而专业院校的侗歌传承则相对来说在意义上被艺术表演化了,在传播的方式上也有迥异于传统传承。
侗族大歌的传承进入学校主要是在上世纪 80年代,1984年贵州省榕江县中小学尝试开展了侗歌进课堂。2000年出版的《长大要当好歌手》侗歌教材,选用的大歌主要是儿童大歌,侗歌进课堂主要为了加深孩子从小对本民族本土文化的传统记忆,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1959年黎平县侗族民间合唱团演出到北京演出,打破了长时期侗族大歌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状态。2008年贵州侗族大歌合唱团在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成功演绎了无伴奏侗族大歌《五月蝉歌》赢得了荣誉。2010年贵州黎平侗乡的青年将侗族大歌带到了世界顶级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上。侗族大歌需要更多的舞台展示,也正在渐渐的走向全国唱响全世界。
(二)侗族大歌的生存现状以及保护措施
侗族大歌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新时期现代化该如何发展如何保护民族文化尤其重要,外来文化的倾入渐渐带动着侗族人民的生活日益现代化。以前老一辈们唱侗歌是他们主要的娱乐活动方式,而现在侗歌传唱率不高,唱侗族歌不在是青年人的娱乐方式,面临传唱出现了演唱人群老龄化。侗族大歌的现状令人堪忧。面对这一困境我们应该找到解决保护的方法:
1.培养挖掘民间的歌师歌手,建立文化保护和传播机制。组织热爱民间音乐人,到村寨里采风、学习,向民间征集有关侗族大歌侗族音乐的文献资料、分析研究保护,邀请老一辈民间艺术家歌师开展歌曲传教。
2.侗族大歌作为一种民族特色文化的延续,侗族地区应该抓好契机,合理利用资源,传承发展本民族民间民俗,让侗族大歌成为推动侗族地区旅游的品牌。
3.侗族音乐教学教材少之又少,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侗族音乐进课堂的发展。应充分挖掘侗族音乐资源,编写适合学生的侗族音乐教材。继续实施侗族大歌进课堂,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在非物质遗产文化保护的语境下,侗族大歌也逐渐被社会了解和关注。欣赏纯人声侗族大歌的同时,应由表及里去感受一个民族深沉而古老的民间音乐及传统文化,以及这个民族的生活境况、风俗风情等。在现代音乐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中,不仅需要专业学院派艺术人才培养,更需要地方特色民族音乐人才的有效培养,这才能不忘本民族文化之本。
纯人声侗族大歌在传承体系当中面临着许多困境,但是凭借着侗族人对侗歌大歌的热爱及其大歌的独特魅力,以及各学者对侗族大歌的深入研究还有政府的积极保护,相信侗族大歌一定会让更多人知晓。纯人声侗族大歌在历史性、本土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造就了纯人声侗族大歌的无穷魅力。同时,也唤醒人们对面临现代化冲击洗礼而面临危机的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的关注与参与。
参考文献:
[1]吴凡.侗族音乐.[M].中国文联出版社.
[2]朱慧珍.侗族民间文艺美论.[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
[3]王承祖.侗族大歌刍议[J].中国音乐,2000年03期.
[4]张中笑,杨方刚.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M].贵州民族出版社.
[5]龙凯敏.侗族大歌引进音乐课堂的必要性与可能性[J].黔东南民族示范学校学报,2005年1期.
[6]张勇.弘扬侗族音乐文化新路子—侗歌进课堂实验报告[J].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