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苏闽
新四军“:华中人民的长城”——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新四军建军80周年座谈会暨大江南北杂志社第25次联络站工作会议”上的主题报告
□ 刘苏闽
刘苏闽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暨新四军组建80周年,回顾新四军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对弘扬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具有重要意义。新四军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背景下,由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组成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新四军是华中抗日的主力军,立下了丰功伟绩,毛泽东称其为“华中人民的长城”。新四军继承了叶挺独立团、红四军和南方红军游击队光荣传统,用忠诚和热血锻造和发展了铁军精神,被誉为“铁军”。新四军是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其光荣历史是解放军军史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血脉传承关系。新四军的历史地位和丰功伟绩体现为以下八个方面。
新四军组建后首要解决的是发展方向、行动方针和作战方式等问题。1938年5月4日,毛泽东下达了重要指示,要求新四军主力迅速开辟华中敌后战场,在平原水网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消耗和牵制日军,配合正面战场,恰当处理与国民党的关系,保持政治上组织上独立性。这是新四军作战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1938年4月28日,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赴苏南战略侦察。随后,陈毅、张鼎丞率第1、2支队挺进江南,叶挺、项英带领军部,张云逸、谭震林率3支队到达皖南,高敬亭率4支队进至皖中。5月12日在巢湖蒋家河口、6月17日在镇江韦岗,先后取得新四军对日首战和苏南敌后首战的胜绩。随后,1支队竹子岗战斗首俘日军,2支队奇袭官陡门,3支队五次繁昌保卫战,4支队安(庆)、合(肥)公路伏击,5支队三打来安城,游击支队窦楼镇歼敌,豫鄂游击独立大队鏖战余家店,“江抗”东进苏常太激战黄土塘、夜袭浒墅关、火烧虹桥机场等,新四军敌后抗战全面展开。
政治上,新四军逆着国民党军大溃退毅然挺进敌后,在沉闷的沦陷区炸响了一声春雷,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精神,据局部而扼全局,政治影响大,战略地位高。经济上,新四军切入人口稠密、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的华中敌后,在日伪军统治中心的周围和补给通道两侧开展游击战,遏制了敌“以战养战”的企图。军事上,把日军后方变成前线,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粉碎日伪“扫荡”“清乡”,从局部反攻到全面反攻,成为华中抗日主力军。
新四军共对日伪作战2.46万余次,毙伤敌29.37万余人,俘敌12.42万余人,另有5.4万余日伪军投诚反正,敌人总损失兵力达47.19万人;攻克据点1381个、县以上城市52座;缴获火炮690门、轻重机枪4821挺、长短枪23.59万余支,光复国土25.3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达3420余万;自身伤亡8万多人,团以上烈士322人。新四军发展到主力部队21.5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战略上与正面战场配合,陷日军于腹背挨打的地位,为粉碎日军“三个月解决支那问题”的企图作出了重大贡献。1938年,新四军毙伤俘日伪军近4000人,击毁汽车180多辆,破坏桥梁90多座,严重威胁了敌人的交通线和指挥中心。皖南是控制长江中下游航线的战略要地,新四军皖南部队作战200余次,其中,繁昌五次保卫战歼敌近千人;1940年10月,皖南反“扫荡”作战歼敌近3000人,有力地配合了友军作战,鼓舞了敌后军民的胜利信心。
无论对国民党军还是地方武装,新四军都争取团结合作,携手杀敌。1938年,新四军4支队收复无为、庐江两县城,迎护国民党委派的县长到任。1939年,彭雪枫率游击支队配合国民党第2军进行亳州保卫战。1940年,叶挺率部浴血奋战,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泾县,又交给国民党第52师接防。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仍以大局为重,相忍为国,新四军4、5师曾有力牵制了向豫南国民党军进攻的日军,在郑州战役、侏儒山战役和中原会战中,主动配合正面战场,对敌展开攻势。
抗战期间,八路军进军华北,新四军开拓华中,南北呼应,并肩作战。1939年冬,新四军基本完成了战略展开任务,但苏北全属敌后,开辟苏北根据地,政治上有理,军事上有利。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迅速北上,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多次进攻。黄克诚率八路军主力一部南下与新四军会师,加强了发展华中的突击力量,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妄图将八路军新四军各个击破或限死于黄河以北的阴谋,改变了苏北的政治形势和力量对比,为开展敌后抗日斗争奠定了基础。1944年11月,王震司令员、王首道政委率领八路军南下支队在新四军5师接应下到达湖北大悟山地区,共同开创了湘鄂赣边区根据地,发展了中原与华南的抗日武装力量。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由于日本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促使国民党当局动摇分化。国民党当局转向一面抗战、一面反共,并多次与日秘密谈判。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防制异党活动办法》;1939年11月,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确定了以军事反共为主、政治限共为辅的方针。针对日趋严重的妥协投降和分裂倒退危险,中共中央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政治口号,动员全国同胞向投降派和反共顽固派作斗争。毛泽东曾明确指示:“对于国民党军队不应该超过自卫立场,只有在国民党军队向我进攻,妨碍我在敌占区的抗日战争,而又在兵力对比有利的条件下,才可以集中相当数量之兵力,站在自卫立场上给以反击,取得胜利,其目的也在于便于我党在敌占区建立解放区。”
1940年9月4日,国民党鲁苏战区副司令兼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派兵向新四军黄桥根据地进攻,新四军顾全大局,主动放弃黄桥以北阵地。陈毅等人联名致电蒋介石:请令韩部以抗敌为重,停止进逼。6日,韩部进至营溪以南,新四军被迫自卫,韩军败阵后又占领了姜堰。13日,新四军攻克姜堰,再次呼吁韩军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并主动退出姜堰。9月30日,韩德勤纠集3.4万人马进攻新四军。新四军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孤立韩顽。同时采取在运动中各个歼顽的战法,歼灭顽军1.1万余人。新四军根据中央指示,对战俘优待释放,一个不杀。黄桥自卫战是新四军反顽作战最重大的胜利,打开了华中抗日新局面。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纠集8万多人,突然包围袭击正在北移途中的新四军皖南部队9000余人,宣布新四军为叛军、撤销番号。皖南事变是抗战时期中共军队遭受最严重的损失,中共中央采取军事上坚决自卫、政治上猛烈反攻的方针,抗议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罪行,提出惩办皖南事变祸首等12条善后处理办法,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命令。国民党顽固派在军事上占了便宜,政治上失去了人心,在国内外舆论强烈谴责下被迫收敛,并保证“以后亦绝无剿共的军事”。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击退,维护了国共联合抗战局面。
1943年2月,日伪军“扫荡”韩德勤部,新四军3师频频出击,牵制日军,掩护韩部转移至根据地休整,并给予粮草、经费接济。而当日军“扫荡”新四军盐阜根据地时,韩却背信弃义,趁机率重兵侵占新四军淮北根据地中心区。新四军4师在2师、3师配合下,向韩军发起进攻,俘韩德勤以下1000余人。为顾全大局,陈毅与韩德勤谈话,表明新四军团结抗战的诚意,并释放俘虏,发还武器,礼送出境。
新四军的反顽作战,发生在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之后,地点在敌后战场,不在国统区;多数是顽军发动进攻,我军被迫自卫;反顽作战次数约占与日伪作战的14%,歼灭顽军数量约占歼灭日伪军数量的22%;反顽斗争是为了维护统一战线,原则是有理有利有节,讲究政策策略,以斗争反对投降,以斗争促进团结,以斗争谋求进步,以斗争赢得发展,新四军在抗日和反顽斗争中发展壮大。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卢沟桥事变”以来,日军在中国兵力最多时达40个师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中国军民的英勇抗击,日军被迫在中国保持27到29个师团,约100万以上兵力。二战中,日军伤亡198万余人,其中在中国战场伤亡113.4万余人,占总数70%。新四军作为华中抗日主力军,最多时抗击和牵制日军16万,占侵华日军总数的22%;伪军23万,占总数的30%,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4年9月,为策应美军在我东南沿海登陆,中央指示新四军向江南发展,以便在战略反攻时配合盟军登陆,“破敌,收京、入沪”。由粟裕率1师主力南下,成立苏浙军区,组织政治动员和山地训练,取得了天目山反顽作战胜利,扩大了反攻的前进阵地。
1945年春,美空军在新四军5师建立无线电网,设电台八部。半年中,每日或间日向美方提供日伪的基地、机场、仓库、兵营、指挥部以及兵力调动等情况。由于情报及时准确,提高了美军轰炸效果,曾多次受到美方赞扬,称其是真正的抗日友好部队。
从抗战胜利到1947年1月新四军取消编制,有许多重大变动。中共中央在重庆谈判中作出让步,决定新四军江南部队全部撤到江北;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合并,3师调东北野战军,5师编入中原军区;解放战争初期,新四军取得了苏中、涟水,苏北、鲁南战役胜利,歼灭了敌大量有生力量。
1947年1月21日,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组成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华东野战军12个纵队中,由新四军整编而成的有1、2、4、6、7、11、12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后改编为解放军20、21、23、24、25、29、30军。新四军3师、5师等部队编入东北、中原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编为39、44、45、59军的部分部队。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的部队先后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洛阳、豫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福州、漳厦、舟山、一江山岛等战役;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的部队,先后参加了四平、辽沈、平津、恒宝、广西、广东、海南岛等战役;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和中原军区的部队,先后参加了大别山内线作战,以及淮海、渡江、解放大西南等战役。第三野战军歼敌245万余人,为夺取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是实践和丰富了人民军队建设理论。政治思想建设上,新四军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继承红军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健全党的各级组织和政治工作制度,执行严格的纪律。铸就了“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和“跟党举旗的坚定信念,英勇果敢的钢铁意志,相忍为国的博大胸怀,坚韧不拔的顽强作风,众志成城的精诚团结,步调一致的自觉纪律”的铁军精神。武装力量建设上,实行主力军、地方武装和民兵三结合,主力部队执行机动作战任务为主,地方武装执行守土抗战任务为主,相互配合。后勤保障建设上,除战场缴获外,在经费紧张、设施简陋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依靠根据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办后勤。军工生产、医疗卫生、财政建设、军需供应、军交运输等都保障了作战和部队建设的需要。文化建设上,大力吸收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各部队和根据地英才荟萃,创建了抗大分校、江淮大学、华中建设大学、雪枫大学、鲁艺分院,以及中小学8765所,教职员1.6万余人,学生近50万。新四军创作抗战歌曲500多首,近百个文艺团体排练了800多个剧目,创办80多种报刊,及时传达党和根据地政府的声音,宣传战斗胜利和英模人物,鼓舞人民斗志。
二是实践和丰富了人民战争理论和战略战术。毛泽东人民战争理论的核心是“兵民是胜利之本”。新四军自觉实践和丰富了人民战争理论,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使日伪军处处被动挨打,陷入灭顶之灾。创新发展了游击战争理论和大兵团作战理论。新四军具有丰富的游击战争经验,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担负起华中敌后抗战重任。坚持依靠群众,把游击战争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上;坚持“制敌而不受制于敌”,变被动为主动,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作战;坚持保存自己,歼灭敌人,进行反“扫荡”、反“清乡”作战;坚持游击战的隐蔽突然,部队轻便灵活,指挥统一协调,积小胜为大胜,尤其是创造了适合华中平原和水网地区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新四军领导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兵团作战理论,首先组织好小兵团作战,实现由小兵团过渡到大兵团,由单一的大兵团作战发展到各个战略区配合作战,实现大兵团联合作战,这是重大的战略指导理论。1946年7月,华中野战军3万余人发起苏中战役,歼敌5万余人,延安总部称为“七战七捷”,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评价。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成为十大军事原则之一。
华中根据地是新四军用枪杆子开辟的,使3420多万华中地区人民获得了解放。根据地人民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了新四军,军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华中根据地是我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成功实践和发展,不仅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全国解放战争准备了战场和前进基地。华中根据地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治党、治军、治国的优秀人才,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新中国建设准备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华中抗日根据地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考验和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必须学习借鉴华中根据地党建经验,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当前,国内外高度关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西方敌对势力极力推行“西化”“分化”战略,有些人打着“民主、人权、自由”的幌子,妄图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借鉴华中根据地政权建设经验,有助于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学习研究华中根据地经济建设历史经验,有助于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竞争力。学习华中根据地文化建设经验,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