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考

2017-07-01 22:46赵彩华
魅力中国 2016年44期
关键词:产城融合新时期发展

赵彩华

摘 要:桥林新城在国家级江北新区中地位十分重要,在桥林新城未来建设发展过程中,如何在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的同时,保持现有的田园水乡风貌,走上产城融合的道路,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从产城融合发展提出的背景、桥林新城发展的现状及产城融合发展的路径等几个方面,提出桥林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 产城融合 发展

一、产城融合发展的背景

产城融合并不算一个新概念。城市的内涵既有产业又有城市,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与产业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那么为什么会产生产城融合发展的需求?

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桥林新城产城融合发展,就是要走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道路,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探索路径、提供示范。

二、桥林新城现状

概括来说,桥林新城现状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土地制约因素明显;二是产业有待升级;三是城市功能不足,产城分离现象明显;四是重大基础设施未能与新城形成良好互动,反而相互制约。

(一)土地制约因素明显

桥林新城规划范围规划范围总面积约86.72平方千米。2020年桥林新城城市建设用地25.3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5万人;但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仅有10平方公里。开发区规划空间指标及土地计划指标的缺口将严重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二)产业有待升级

桥林新城产业发展初期特征明显,不同产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桥林新城产业发展的劣势是处于起步阶段,空间上存在个别企业布局分散、冲突的现象。但从长远来看,空间上由于园区建设刚刚起步,可塑性大,产业还是具有很强的成长性的,随着台积电的落户,这种优势已经开始显现。

(三)产城分离现象明显

桥林新城产城明显分离,城市功能相当薄弱。桥林新城尚处于有园区、有老镇、无城市的状态,职住分离、配套缺失问题尤其突出。

桥林新城商业、文化娱乐,以及医疗卫生设施用地不足。新城范围内现状没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只有一个桥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体来说服务水平不高,服务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新城发展的需求。规划区内现状没有任何地区级的文化体育设施,社区级的文体设施也很缺乏。

(四)重大基础设施缺乏效率

桥林新城规划范围内港口、铁路、城际、机场等综合交通枢纽一应俱全,但实际上上述四大要素具有各自的局限和问题。首先,七坝港目前基础设施薄弱,且港口与腹地产业关联度较低。其次,就铁路而言,虽然桥林拥有沪汉蓉高铁江浦站,但是由于客运业务需求极低,建成后无列车停靠。再次,就城际而言,宁和城际站点周边以基本农田为主,且大部分为地铁公司收储地块,近期难以开发。第四,就机场要素而言,浦口机场为军用机场而非民用机场,且几经调整后确定的选址将对周边居住产生负面影响。由上可见,虽然桥林新城拥有很多交通要素,但是却很难对新城的发展产生很强的带动性。

三、产城融合发展路径

7月20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了《南京江北新区总体方案》。方案中明确指出江北新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人口与产业协同集聚。加快建设桥林新城,加强市政、环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打造综合性产业新城。”

由此可见,加快建设桥林新城,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已成为江北新区国家级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桥林新城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优化空间发展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四、桥林新城产城融合发展建议

(一)镇园合一,加快城市功能建设

借鉴“镇园合一”模式,统筹开发区与桥林街道,成立桥林新城管委会,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和人口的集中聚集,也有利于整合区域资源和行政资源,节省成本,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桥林新城拥有相对完整的服务人口和腹地,需要配置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要建设桥林地区级设施与服务中心。开发区关注重点集中在如何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培育高端服务功能上,如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经济和科技研发等,打造成为城市副中心。在交通建设上,开发区要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通过快速路、轨道交通和BRT建设加强与主城联系就成了重点;在环境营造上,开发区主要通过景观绿地、生态公园等建设,保持持续竞争力,以吸引高端人才。

(二)集约利用,提供土地利用效率

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项目必须按园区规划设计建设,其投资强度、容积率、配套服务设施所占比重和建筑密度等四项指标必须达到江北新区的标准。要充分挖掘潜力,对企业生产开工率不足、经济效益差、税收能力不强的项目,要采取改造、重组、并购等方式优化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建议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建立工业项目用地储备机制,以合理优化经济开发区用地结构和产业分类,盘活现有存量土地,提高现有土地使用效率。

(三)准确定位,提升产业聚集

1、明确产业体系,瞄准智能制造,关注实施路径

呼应《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发展目标,围绕信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这条主线,主动融入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体系。桥林新城应结合已有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产业,承担起江北新区智能制造基地的职能。

在关注产业发展方向的同时,要更加关注产业发展的实施路径。产业空间供给要与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第一阶段一般为龙头企业提供独立的产业用地,第二阶段为主导产业规划相应的专业园,第三阶段为中小型创新企业规划相应的研发园,第四阶段对于智能制造企业需要多层次、复合的创新环境,因此需要规划综合园。

2、建立项目评估机制,提高入园项目质量

要健全项目入园评审体系,对入园企业按照投资规划、投资强度、技术先进性、产业链长短、产品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产出效益、财税贡献、环保要求和发展方向等条件进行审核把关。要加快入园项目建设进度,依据项目投资规模大小,合理确定开工时间和建设进度,明确责任,按时建成投产。对超过时间未开工建设的项目,依法对占用土地进行调整或收回,避免土地闲置。

五、结语

对于開发区而言,产城融合是目标和趋势,也是一个动态演进、转型升级的过程,即开发区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应该向综合型新城转变。城市新区是后开发区时代的产物,城市新区源于并包含着开发区,保持并提升着开发区的品质,为开发区扩充新的品质和新的职能,而城市新区最终将实现从功能经济区向充满创新活力的新城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惠芬, 赖旭辉,郑江波. 产业融合机制下商业模式发展的新趋势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0(7).

[2]王新涛.产城融合理念下中原经济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J].企业活力,2011(8).

[3]张道刚.“产城融合”的新理念[J].决策,

猜你喜欢
产城融合新时期发展
区域发展篇
关于江苏中关村实现产城融合的调研与思考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以潍坊滨海区为例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