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晔
【摘 要】本文用博弈模型对两家企业对于大型客机项目试飞样机任务量分工进行描述,讨论,分析,最后用博弈理论的结构总结了经验教训。本文的目的就是学会用博弈的思维和理论分析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任务量分工;博弈模型;分析
Discussion on the Task Division Game of Large Aircraft Test Prototype
NI Ye
(COMAC Flight Test Center, Shanghai200232,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game model is used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task division of large aircraft test prototype. Finally,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with game theor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learn to use the game theory and theory analysis of the actual problems.
【Key words】Task quantity division;Game model;Analysis
0 背景描述
某試飞机构A公司(以下简称A)和另一家试飞机构B公司(以下简称B)从国家民机产业建设和公司发展大局出发,在有限的经费及规定时间内确保试飞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对某大型客机项目试飞机的数量、试飞任务量和分工原则问题进行协商,并达成共识。
A公司是为了承担了大型客机项目试飞工作而成立的一家国内民机行业的后起新秀,人力资源年轻,技术水平,管理等都欠缺经验,但得到国家的扶持,拥有雄厚的资本支持。
B公司是国内一家拥有悠久历史且具有丰富经验的唯一试飞鉴定机构,在民机产业兴起之前,所有型号的试飞鉴定的独家权威机构,具备独立承担大型客机试飞任务的资质与实力。
在参考国外民机试飞经验以及国内现有机型试飞经验的基础上,对试飞机数量进行了论证,得出合理的试飞机数量和试飞周期,为试飞规划提供相关依据。双方对某大型客机项目试飞任务量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在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后,评估得出该项目试飞任务量为5000小时/2000架次。然后通过仔细分析B787及A380等试飞任务、试飞周期、试飞机数量,根据现有经验对该项目需要的试飞机数量和试飞周期进行了论证,得到的结果是:完成该飞机5000小时/2000架次的试飞任务,最佳试飞机数量为6架,需要3年的试飞周期,共计20亿资金支持。
而A公司此次完成大型客机项目必须一举获胜,零容忍,零缺陷,在这个型号中不仅获得大量资金支持,也拥有了优质的资源,希望能够通过项目培养一批专业人才队伍,并且能够在行业内获得认可度,美誉度。
B公司一直是行业龙头,一向获取最佳资源,而这次在国家投入的资金中失去了主导权,因此希望通过A公司还没有实力的时候能够赢得更多的资金发展公司,并且进一步巩固行业内的垄断地位。从立场来看,B公司不希望A公司能够快速崛起,更希望他们能缓慢成长,甚至拿不到试飞的责任主体地位。
因此,在双方的各自立场之下,又本着高层领导之间的“真心实意合作”的原则,进行了大型客机项目试飞IPT工作协调,并达成共识:“双方在试飞任务分工上应该按照任务量均衡的原则分配,共同完成该项目的试飞工作”,建议两家各承担3架份的试飞任务。
1 博弈过程分析
此次任务分工从博弈论的研究角度,主要从以下3个标准进行分类分析。
第一个标准:依照参与对象之间是否有合作来进行分类,博弈主要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两大类。它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相互发生作用的当事人之间有没有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如果没有,便是非合作博弈。
在博弈中,从国家战略格局来看,授意成立A公司,全部资金使用权归A公司来支配,并要求B公司参与项目。从两家公司高层精神来看,双方均在会议纪要中达成共识,“双方在试飞任务分工上应该按照任务量均衡的原则分配,共同完成该项目的试飞工作”,为保证均衡的分配原则,建议两家各承担3架份的试飞任务。
互相之间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公司层面,都是互相有限制以及约束条件,一个具备技术垄断的实力,另一个拥有研制整个项目的雄厚资本。AB公司只有开始合作博弈,均衡试飞任务,理想状态大家都想获取10亿及以上经费。B公司在A公司成立之前可以完全独立获得整个任务,拥有20亿资金,现在的实际情况,在谈判中诉求承担4架份的试飞任务甚至更多,而非3+3的分配方案。A公司是整个项目的责任承担公司,承载着项目的成败,需要项目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而自己公司缺少独立承担的技术实力,因此这个阶段必须依靠外部资源来协助完成,必须寻求合作方。AB双方开始协商谈判,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划清任务量,明确责任,推进试飞工作深入开展。
事实上,这次项目的谈判过程相当漫长且艰难,在A公司起步阶段,由于自身实力欠缺,希望通过该项目能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同时能够靠有限的资金将公司运营得越来越好,通过取得3架份任务,至少能争取到2架份任务,锻炼出自己的技术团队,不受制于任何机构。而B公司在这个阶段是最佳的博弈阶段,由于自身有丰富的型号经验,即使承担6架份,也是可以轻车驾熟的完成任务,但是主导权现在在A公司手里,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共同承担任务,但为了能赢得更多的利益,他们希望能够获得4架份的任务,甚至更多。
从模型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对于B公司显然是4架份更得益,但是3+3的分配方案,对于AB属于纳什均衡,双方都有利。但现实中公司之间总是有竞争,都希望自己获得到更多的任务,获得的利益最大化,因此谈判僵持不下,A公司觉得B公司此时狮子大开口,要的任务多,经费高,而B公司的心态尚未调整好,心理仍旧存着这本就是属于自己的,现在只能舀一瓢水,还需要扶持自己的竞争对手,心理极不平衡,因此双方僵持不下。
第二个标准:从行为的时间序列性,博弈论进一步分为两类:静态博弈与动态博弈。静态博弈主要是指在博弈中,参与者同时选择或虽非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而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者的行动有先后的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或得知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A公司在积聚实力,各种培训,各种招募人才,引进先进设备,使自己不处于被动局面,经过年年的较量,双方实力悬殊越来越少,双方的环境与资源都发生了改变,处于技术垄断的B也不再成为垄断,处于技术被动的A慢慢也掌握了主动权,在接下来的博弈中得益矩阵模型表2中发生了改变。
现在B迟迟没有决策, A在快速储备实力,招兵买马,并且领导层也意识到自己的任务必须靠自己,尝试压重担让技术团队承担更多,如果没有了B,自己一样可以完成任务,因此给出的经费也相对减少。但是B仍然认为自己的实力更甚一筹,A公司也必须依赖于他们的技术水平,必须合作才能完成最终的任务,因此仍然坚持4架份任务,或者以3架份任务,获得4架份的经费。
他们在不断的进行论证研究,调整博弈策略,开始漫长的重复不断的过程,使得这场任务分配成为一个动态博弈,A公司见招拆招,B公司也按兵不动,双方僵持,并且回避讨论,时间就在这个僵持中一点点过去,但时间背后各自却波涛暗涌。
在前几轮博弈过程中,难以达成共识,双方剖析各自专业,大型客机项目试飞分为几个阶段,申请人研发试飞,合格审定试飞等阶段,这些要求涵盖几十个专业以及系统,共有试飞科目上百个,双方开始新一轮的技术研讨,把各自的强项以及占用经费多的科目全部列举出,逐一开始谈判,个个击破,新一轮博弈又在两家公司展开。
第三个标准:按照参与者对其他参与者的了解程度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在博弈過程中,每一个参与者对其他参与者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有准确的信息。而如果参与者对其他参与者的特征、策略空间以及收益信息了解得不够准确,或者不是对所有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以及收益都有准确的信息,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博弈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
AB双方本着真诚合作的原则,按兵不动,各自练兵,部署战略,一来二往,对于彼此的实力,策略以及收益都了如指掌。最终阶段,A公司在通过完成其他项目中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人财政策上都不断寻求资源,寻求国外试飞资源,重金招募有经验的人才加入队伍,加上自己的厚积薄发,意志力与耐心的考验,经过多年的谈判,A公司与B公司的得益矩阵模型又进一步的改变,如表3所示。
如果B公司坚持4+2的分配方案,那么A公司可以不需要B公司参与,直接被替代退出竞争,A公司独立承担任务;如果B公司同意以3+3均衡的原则达成共识,那么我们开始进行经费的谈判;如果A公司要承担4架机任务,那么B公司能够获得的任务量就更少。并且在这个阶段,B公司的优势显著降低,并且可以逐渐被取代。
当然博弈的标准还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有限博弈和无限博弈,但是本文就不再深入研究。用以上三个标准建立的模型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均衡策略。
2 博弈结论
A公司以小博大,以少博多,并且成功的用了时间拖延的策略,通过这段时间提升了实力,有了更多博弈的资本,不仅争取了最佳的方案,并且赢得了更多的利益。
B公司的最佳策略,就是在刚开始A公司各方面很弱小,国家及各配套供应商都不相信其实力时抢占先机,达成3+3方案,在已有的确定合同之上,再进行进一步的获取更多任务,赢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最佳的均衡策略,还是AB公司以最初的3+3分配方案,经费各自平分,这样双方得益都是最优。
这场分工博弈可以看作是分蛋糕博弈:让一人来分蛋糕,而另一个人则先挑。
这个问题可以简化成两步:
第一步:将任务切成两份;
第二步:两个人按一定的顺序选取自己认为大的那一份。
该问题的一种通常的假设即为:
1.1 分任务者的偏好是一致的,即分得的任务越多越好,
1.2 分任务者的利益是独立的。
在这样的假设前提下,其最佳的做法为:让某人先分,并让分的人最后去选。分任务的人知道,如果他分出多少不一样的任务,最少的那一种可能肯定会被剩下来,成为自己的。所以,分任务的人只得尽量地平均分任务,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己不会拿到最少的任务,能够与大家的利益尽可能的达到平齐或相近,这就是“最后通牒策略”。
当假设条件发生改变的时候,当分任务博弈成为一个动态博弈时,就已形成一个讨价还价博弈的基本模型。
所有人,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都会力争对自己最有利的。利润之下,名誉之下,人人都想得到其中最大的一块,这个是普遍的心理。然而,如何才能做到公平公正,让大家都非常满意呢?这是个难题,每一个人可以做的就是尽可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当然,“双赢”局面也是博弈中的至高境界。
如果要想达成最优策略,就是能够在最早的时候,达成3+3方案,是最节省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达成双赢局面。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3+3是双方博弈的结果。在它出现之前,谁也不知道3+3是成交价?
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得主托马斯·谢林在其重要的著作《冲突的战略》中指出了这样的观点。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讨价还价是一个非零和(即非合作)博弈,博弈当事人的利益相互间是对立的,任何一个利益的增加便会损害另一个人的利益。但是博弈当事人的利益也有一致的地方,博弈者都希望至少达成某种协议以避免两败俱伤的局面。这样,谈判的双方就需要在达成协议和争取最优结果中进行权衡。
通过讨价还价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讨价还价的过成功中,用条件限制自己的选择往往能够迫使对方让步。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双方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出进一步的选择时,便能达成协议。让步是谈判达成协议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一方过于强势,最终便很难达成协议,这都不是双方最优的策略。
在AB两家企业里,B企业正因为占有先发优势,过于强势,以至于错失了达成协议的最好时机,以至于无法达成最优的策略,而让A企业慢慢蓄积实力,有了后发优势,反而弱者获得,智者胜。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谁先亮出了底牌,谁就处于被动吃亏的地位,即使是实力很强的对手。也就是如果在讨价还价中,你轻易的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就很有可能会促使对手改变自己原来的谈判策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策略和时机。
在谈判的过程中,瞬息万变,劣势与优势是相互转化的,谁也不能保证永远居于谈判的主导地位,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一败涂地。
在这场博弈中,A企业取得了最优的策略,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在最初AB两家谈判的过程中,B的期望值非常高,但是当谈判出现预期偏差时,没有及时决策,而是用等待,僵持的局面维持着,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本就会越高。
这是一场事关自身利益的博弈,决定任务的分配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各方的等待成本,即随着时间的流逝,双方虽然可能都会丢失同样多的利益,但是一方可能会有其他替代性的做法,有利于抵消这个损失。
这个结论就是,在讨价还价中,谁在没有协议的情况下,谁能等得起谁就占据优势地位,而对于A企业来说,等待时间越久,他们离B企业的实力就越来越靠近,甚至还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更何况支持的东家是自己一方。
虽然在实际的博弈中,最终表面是3+3均衡方案,但事实上,B公司已经损失了很多先天优势,并且在最终的收益中损失了巨大的资金支持,并且在任务分配后的优先试飞任务中失去了扬名立万的好机会。
【参考文献】
[1]文捷编著,《哈佛博弈论》[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2]谢识予编著,《经济博弈论(第三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朱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