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小利
摘 要:本文首先从一个课例谈起,论证了情境创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接着说明了创设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小学生探究的兴趣,能提高探究效益,能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此外,本文还提供了创悬疑之境,创生活之境,创游戏之境,和创人文之境等创设情境的四项策略,并在每项策略中配有一个具体案例,以加深读者对情境创设的深入理解。
关键词:情境;兴趣;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1-061-1
有这样一个课例:
上课了,老师拿出了一片馒头,高兴地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请客,请你们吃馒头。”同学们一听很高兴,课堂气氛立马活跃了起来。老师接着说:“不过,为了确保卫生,同学们要把手洗干净才可以吃,你们的桌上摆了碘酒,请同学们用碘酒洗洗手、消消毒。”学生们按老师的要求照办。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了一片馒头。很多学生在抓到馒头时纷纷惊叫了起来:“呀,老师,馒头变蓝了!”老师也故作惊讶地说:“同学们,是不是你们的手没有洗干净呀?”学生们说:“不会的,我们已经按要求擦洗干净了。”老师故作不解地说:“老师也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和老师共同研究?”学生齐声喊道:“有兴趣!”……
在上面这个课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互活动,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驱动着他们去积极主动地探究馒头变蓝的原因。在这样愉悦、轻快的探究前奏中,学生们对奏响整个探究交响乐章已跃跃欲试,探究效率、效果可想而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上述案例中,教师成功地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从而增强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由此可见,一个善于创设情境的科学教师,必能激发小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必能促使他们主动探究、主动建构知识。现本人就如何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小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探究效益,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创悬疑之境
在引导学生探究“食盐溶解于水”这个现象时,我是这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悬疑之境:我取适量食盐放入水中,沿着一个方向轻轻搅拌后,让学生观察食盐在水中状态,学生们发现水中已没有了食盐踪迹。我问学生:“食盐还在不在水中了?”有的学生说在,有的说不在,我让说不在的学生尝了尝食盐水,学生发现是咸的,立刻否定了不在这个说法,并且立即产生了疑惑:食盐既然在水中,那么我们为什么看不见它?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悬疑之境中,急于想找出问题的答案,查明事情的真相,可以想象,探究起來将是怎样的一种兴趣高涨,在积极主动的探究中对问题的认识将是怎样的刻骨铭心,也许还会有许多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出生成。
二、创生活之境
建构主义理论十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构建新的知识意义上的作用。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之境,极大的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参与到课堂中来,为学生构建新的知识服务。
例如在教学《谁最关心天气》一课时,我是这样创设生活情境的:“老师的宝宝经常尿床,每天要洗很多的被单、尿布,洗好要拿出去晒干,所以老师十分关心天气。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平时生活中还有谁关心天气吗?”由于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兴趣浓厚,话匣子一下打开了,饶有兴致地谈论着,在谈论中唤起了积极的认知情绪。
三、创游戏之境
教师要善于在课的一开始就创设一个游戏之境,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例如《观察水》一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这样几个词:透明、流动、无色、无味。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学生情绪高涨,很快猜出了答案:水。这个猜迷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探究水的兴趣,而且让他们在头脑中建构了水的主要特征的知识意义。又如教学《旗杆上的简单机械》一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们做游戏:在一根粗木棒上绑上一根结实的绳子,然后绕在另一根木棒上,就这样在两根木棒上交替缠绕五、六次,最后留出一截绳子。我再让学生选四名力大的男同学抓住棒的四端往外拽,选一名瘦弱的女同学拽留出来的那截绳子。结果令学生们大为惊讶,四名男同学竟然拽不过一名女同学。这时我介入到学生中问:“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高呼:“想!”探究活动在教师创设的游戏之境中主动展开……
四、创人文之境
人文与科学向来不分离,离开了人文滋养的科学将是冰冷、生硬的,只有人文与科学的融合,才会使学生对科学探究产生积极的认知情绪,其探究的主动性、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因此教师能否创设优美的、富有诗意的人文情境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苏教版教材每个单元的开头都写了一首切合单元主题的诗歌,并且增强了与学生的互动性,让学生接着写下去,实现了研究主题与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产生了一种亲切感与探究欲。对于教材中有的,教师可以拿来就用,而对于教材中没有的,教师要会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努力发掘探究的主题、内容所包含的人文情怀,善于用各种形式创设人文之境。如教学《种子里有什么》一课时,教师可在探究前与探究时让学生随口吟诵几首关于种子的诗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秋叶》一课,教师让学生充分地采集各种树叶,让他们把小组的秋叶合在一起,拼成美丽的图案、图画,然后在这么美丽的艺术作品上再来探究秋叶的特征,学生还会感觉枯燥乏味吗?
总之,教师只有把创设情境作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装置,才能使探究更加深入、持久地开展,探究的效益才能得到保证,这种在兴趣引领下的主动探究,才能真正成为滋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肥沃土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