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真是让组织费心了。
“帮助你发现更好的自己,找到最好的他/她,这件事,共青团义不容辞!ps:记得找到身边的团组织哦。”5月17日,“共青团中央”官微如此说。
对此,网友们闻讯“奔走相告”:共青团要来“解救”大龄单身青年了。
据《钱江晚报》5月26日报道,浙江团省委正在筹备成立“婚恋交友事业部”,以帮大龄青年“脱单”。此举更是引发关注。
大龄青年“脱单”缘何受到如此关注,背后又有怎样的考虑和动因呢?
“青年婚恋”列入中长期发展规划
5月17日,共青团中央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有关情况。
谈到“大龄未婚青年群体”问题时,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贺军科表示,对许多青年来说,等上完大学就20多岁了,再走向工作岗位,再建立起基本的一些基础,可能就到了二十五六岁才谈婚论嫁。同时,由于青年工作、生活的方式跟以往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大龄青年由于交往面相对来说比较窄,迟迟找不到对象这些事也是存在的。
他说,团中央认为,关于青年的婚恋是青年发展中的大问题,所以《規划》把“青年婚恋”这件事情列为十个领域之一。
北京一名团组织工作者告诉记者,青年的婚恋交友一直是各级团组织的一项工作。不过,以往婚恋只是服务青年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则把婚恋列为十个领域工作之一,体现了对青年婚恋的重视。
各地团组织既搭平台又组织相亲
据《钱江晚报》5月26日报道,浙江团省委正在筹备成立婚恋交友事业部,帮大龄青年“脱单”。
浙江团省委工作人员表示,团省委将新设立婚恋交友事业部,目前正在进行人员和配套的准备,按照计划最快在6月份成立。
这个部门的任务很明确,就是聚焦单身青年的婚恋交友需求,搭建青年婚恋交友服务平台,建立单身青年数据库,并在事业部专业工作人员的组织引导下,定期开展婚恋交友活动,引导单身青年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而在河北,团省委组织专家根据《规划》的内容,制定了《河北省青年发展需求调查问卷》,以摸清他们在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等11个方面的需求。同时,针对11个地市成立督导调研组,就贯彻落实《规划》等交换意见。
目前,共青团有面向青年的互动社交平台“青年之声”,全国各级团组织已建成5847个“青年之声”,涵盖团中央、省市区县、高校和企业团委等,青年用户超过980万。今年,团中央“青年之声”将联合更多社会组织开展多种主题的单身青年社交活动。
团中央“青年之声”已联合各领域团组织、社会组织等举办了18期单身青年联谊会,服务青年近2000人,成功牵手115对,其中有的已经登记结婚。
与《规划》的精神一致,一些地方已经提出要搭建青年交友平台。
除了“青年之声”,各地团组织也会组织许多相亲活动。去年8月7日,陕西团省委主办青年牵手见面会,来自省直机关、国资、科技、国防等系统单位的300名青年齐聚现场,通过3分钟约会、集体互动游戏等环节,最终有18对青年男女对上眼缘,成功牵手。
山西太原团市委举办相亲沙龙已有两年,今年5月16日其发布消息,两年来除了大型活动外,已在周末举办相亲交友沙龙81期,服务青年3000多人次,帮助20多对青年喜结连理。
北京500余青年汇每年服务万余人
在北京,500多个社区青年汇是服务青年的平台,也可以满足青年的社交和相亲需求。
姚瑶是朝阳区麦子店麦Home国际社区青年汇的社工,该社区青年汇每个月开展8至10场活动。在青年汇设计交友联谊活动的初期阶段,麦子店办事处积极号召辖区内各企业大龄单身青年报名,其中不乏高精尖单位职工。去年麦Home牵手了8对。
据团市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的500多个青年汇,每年可开展交友联谊活动540余场,参与青年达到万余人。
另外,各团区委会组织一些交友联谊活动,主要安排在520、七夕等时段。(新京报记者沙雪良)
团中央关注未婚青年,有大学却严办男女过于亲密
结婚恋爱到底是谁的事?
近日共青团中央发话,表示大龄未婚是中国青年迫切关注的重大问题,团中央将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大龄未婚青年找到合适伴侣。广大大龄未婚青年们听闻此消息,深感组织的关怀备至。
但与团中央态度完全相反,另外几则新闻最近也频频刷屏。根据媒体报道,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在校园内设置曝光台,专门用于曝光在校园公共场合拥抱、亲吻等行为,一旦被发现存在此行为的学生,不听劝阻者,还会被给予警告及以上处分。在另外某高校内,校内学生跟女朋友在校园内散步时有搂抱动作,被学校自律委员会的学生看到,在争执间引发了冲突打斗事件。
学生时代,我们大体都经历过学校、家长的严防死守,生怕我们在跟异性交往中越雷池半步。但到了大学毕业,家长和社会则又马上掉头开始逼婚。过了30岁还没结婚的,就“沦为”了大龄未婚青年,“剩男剩女”这样的歧视性称呼被堂而皇之地用在各大媒体头条上。
于是,学生时代连异性的手也没牵过的年轻人们,在踏入社会的一刻猛然转头,发现自己已经是大龄未婚人士,开始忙于相亲,找个“搭伙过日子”的人。这样的婚姻当然也可以白头偕老,甚至可以很幸福地白头偕老。但很多人也因此总觉得自己的生命里少了些什么,缺了些什么。如今婚外恋大行其道,其实也是该恋爱的年龄没有好好恋爱的负面效应。
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设置“曝光台”,曝光校园情侣拥抱、亲吻等亲密行为
因为绝大多数人都被断绝了“早恋”的机会,那么大多数年轻人的恋爱其实都始于大学时期。我们对大学里的校园恋情是不是应该有更多地积极引导而非曝光指责?在这样普遍踏入恋爱年龄偏晚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适当地拓宽一下对“大龄未婚”的年龄定义?如同,早恋的定义也同样模糊,到底几岁恋爱才是“早恋”?endprint
我们的成长教育中,其实缺失的不仅仅是性的教育,更是爱的教育。如何与异性自然的相处?如何恰当地向对方表达愛意?两个人之间亲密到何种程度可以考虑走入婚姻?家长和社会很少教给孩子这些关于爱的基本教育,而把绝大部分的心力都用在了防早恋和催结婚上头。如果能在孩子出现感情萌芽时用引导代替责备,在孩子大龄未婚、甚至选择不婚时用理解代替逼迫,我们对爱情与婚恋的理解,大概都会更顺畅一些。
学生时代严防早恋,青年时代全家逼婚,看起来这是人生不同阶段面对的不同状况(虽然同样无奈)。但实际上,背后都是对脱离集体秩序的恐惧。
学生时代,家长、学校、社会对你的期待是考试取得优异成绩,升上优质的大学。于是,包括恋爱在内的,一切防止升学考试的行为,都应当明令禁止。考试升学是学生时代的“秩序”,是最大的正义。这个体制一旦运转,它就会自动地排斥那些不服从秩序的人。家长担心你输在起跑线上,恐惧你被升学的列车遗忘,自然全力以赴地切断一切干扰因素。
到了青年时代,走入婚姻则是最大的秩序。每个人都被卷入其中,滚滚向前,在这个过程里,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如果你没有加入整个大潮,自然成为了秩序外的人。家长又会怕你被“落下”、被排斥,在担心你“错过了什么”的恐惧中,一遍又一遍地催婚。
但是我们到底会错过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人说得清。这是一个清华北大毕业生买不起学区房的时代,这是一个结了婚随时会离婚的时代。但即使是这样,整个社会的期望仍然是:不管怎么样,先考上“清华北大”再说;不管怎么样,先找个条件合适的人结了婚再说。
虽然我们都不知道这个叫做“秩序”的列车最终会开向何方,但眼看着它轰隆隆地向前开去,被丢在一边、不在车上的感觉,却还是实打实地令人恐慌。
每个人都期待着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当然也包括婚恋生活。不管是面对早恋的禁令,还是逼婚的压力,我们都希望能够婚恋自主,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
但这样听起来理所当然、政治正确的选择,为何总是难以实现?
自由的背后往往意味着责任,更大的自由自然要求更多的责任。如果我们能交出自由,人生可能会轻松很多。学生时代乖乖地学习,青年时代适时地走入婚姻,一切都按照既定的轨道和外界的期待行进,自然少了不必要的困扰。而如果我们选择不按照既有的剧本过人生,就需要更多的探索,探索的风险只有自己承担。
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敢于脱离秩序,做出不一样选择的人,其实是最勇敢的,他们没有回避自己生而为人的自由。有时候,我们喊着要自由,可当自由真正来临的时候,很多人却又惧怕自由。
事实上,我们社会中许多原来看似坚不可摧的秩序,正在慢慢地发生改变:考试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大学学历也早已经不是求职面试的“免死金牌”,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丁克,都已经能被更多人宽容和接受。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正是因为对待婚姻和爱情谨慎、诚实的态度,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选择匆忙走入婚姻。
并不是每个人都天经地义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摸索,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那条轨道。你当然可以选择走入秩序,也可以选择待在秩序之外。无论哪一种选择,只要是自己可以自主承担的后果,都是应当被支持的选择。因为这种自由自主的选择,本身就已经需要巨大的勇气。
无论恋爱与否,婚姻内外,但愿我们都能拥有,配得上自由的勇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