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
摘要:当今社会,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微生活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教育领域同样也受到影响。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微课将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学习环境。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移动工具大规模使用,在网上搜索学习资料、用手机移动学习可能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学习方式,而微课顺应了这种改革趋势,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使教育也进入微时代。
关键词:微课 课堂教学 意义 价值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1-0162-01
一、微课出现的背景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 “微”潮流,使得各种“微”事物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领域,教师的工作非常繁忙,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用来集中学习,因此对学习方式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要求很高,而微课程恰好可以满足教师的这种学习需要。因此,微课程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二、微课在教学中的优点
(1)微课的时间较短,一般都是10分钟以内。几分钟的课程,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特别是在现在课堂比较难以管理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发挥几分钟的效率。让学生集中45分钟比较难,但是集中精神几分钟还是容易做到的。利用几分钟把课程的精华教给学生,并让学生领会和吸收,可能比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取得的效果更好。
(2)微课一般能够反映某个课程的精华和知识点,或者可以设计出一个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这样有利于教师上课集中问题、主题突出。相对于比较宽泛的传统课堂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独立的问题。
(3)微课一般是以视频的形式出现的,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方面也很占优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提高。并且微课非常方便,占用电子设备空间小;“微课”的形式比较灵活,播放格式比较多,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笔记本、MP4等电子设备随时观看。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也适合教师线下的交流,用于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三、微课对专业课程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1)微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去汲取知识,可以灵活地在课下调用微课视频进行再次消化和吸收,随用随取。能够自我探索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随时和同学及老师进行交流,时间上比较灵活和自由,虽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相比固定的课堂学习还是方便很多。当然不是说用移动设备学习就不用课堂,课堂是集中讨论和重点学习的地方。微课为课下学习提供很好的平台,使学生不至于出现课上进,课下出。
(2)微课一般时间比较短,内容比较单一,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比较容易掌握和吸收。让学生从一个小的知识点开始积累会比教师的长篇大论更有效。微课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思考,既学习了专业知识,也丰富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生活常识。教师也可以利用微课视频播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现实场景,对学生的情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并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课堂已经和传统的课堂有很大差别,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习惯上网去查询资料和网上交流,失去现场交流的意识。而微课程的开展,还可以促进大家的交流,哪怕只是在网络上交流也是和自己的同学或者是共同学习这个课题的人员进行的。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也将会成为未来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移动设备广泛使用,使用移动设备方便、快捷,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对学习知识也是很有帮助的,可能比课堂效率更高。
(3)微课课件的制作非常方便,它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只要有数码相机或智能手机,就能够拍摄微课。微课程的题材非常丰富,一个知识点就可以成为一段微课的内容。微课程的编辑制作也非常简单,编辑软件非常多,这些软件的操作方法简单易学,初学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学会并掌握它们。老师通过制作微课可以提高专业水平。
未来微课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开展教研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传统意义上的听课形式将被打破,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评课和教研。同时教师的电子资源還可以共享,针对不同的专业和课程可以有效引用,避免资源浪费。通过收看其他人的微课,自己也可以得到启发,整合别人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大大地节约了教师的时间,不用专门抽时间去听课,在空余时间可以随时观看教学视频,把零星的时间利用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适应日益高效的生活节奏。
四、结语
微课将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微课堂将成为未来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主流学习环境,也是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大的转变。微课将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责任编辑:杨国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