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日当代通俗小说的差异

2017-06-30 17:35韩晓萍
博览群书·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

韩晓萍

摘 要:通俗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在文学环境的不断变化下,通俗小说逐渐寻找到自身在文学中的位置。在中国,以网络为中心的电子媒介发展,让通俗小说的创作者、读者数量迅速增长,这让通俗小说拥有了广泛的作者与读者,进而通俗小说的出版量、发行量在整个文坛中所占比例愈来愈大,通俗小说的影响力也愈发明显。日本通俗文学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当前形成了以“文库本”为雏形的轻小说。本文旨在通过对中日当代通俗小说的差异展开深入分析,以求对中日文化差异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当代通俗小说;网络文学;轻小说

众所周知,中国、日本两个国家的历史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日本接受唐朝大化改新,到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文化反哺,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之后,中日两国同源的文化发展开始出现大相径庭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层面上的文化差异开始出现,两国人民的文学审美观念也受到了深刻影响。当下的通俗小说创作中,作者通常都以引发读者文学消费作为主要目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当代通俗小说的商品性与文化性两个特征,并不是高层次的文学接受。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中国网络文学与日本轻小说的对比研究为中心,结合笔者的认知及先行研究,旨在通过对中日当代通俗小说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来探讨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通俗小说概述

通俗小说并不是“不严肃小说”。在中国,小说开始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玩意”,小说一词的出现即是指“不合大道的琐屑之谈”,小说在中国一出生即被认为是“不严肃”、“不正经”的代名词,但是严肃的也未必就是艺术性高的,不严肃的也不能都说是艺术性低的,艺术性高低还需要对很多其他因素进行考虑,但是有一点可以断定,通俗小说不是“不严肃小说”的代名词。通俗小说本身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各民族文化传统构成了通俗小说的文化思维与价值,同时也形成了通俗小说的文化品质。中国通俗小说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作为核心文化品质。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是對既有的文化体制的服从与尊重,修己慎独、精忠爱国是两大道德原则,这都与主流的民族意识形态一致。长久以来,日本当代通俗小说流传至他国的数量与纯文学进行比较甚少,人们大都认为除了吉本芭娜娜、村上春树,当代日本作家的作品很难走向世界,但是如今这种情形发生率巨大的改变,名目繁多的通俗小说开始被世人认识、接受,激活的海外市场给日本出版界带来了新希望。

二、中日当代通俗小说发展现状

中国当代通俗小说的主力军非网络文学莫属,网络文学初期产生阶段主要以单纯不收费的自由模式存在,在后来的发展中网络文学开始生成了新的出版审查制度,产业化倾向开始出现,网易云阅读、晋江文学城等网络文学网站开始迅速崛起,不仅腾讯、百度及阿里巴巴等经济巨头开始介入,同时移动设备也逐渐普及发展,网络覆盖面积也开始拓宽。在中国当代通俗小说迅速崛起的同时,日本通俗小说也处于稳定发展之中,同时通俗小说与其他文化表现形式联合起来,共同发展出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经营体系,从1927年日本明治时期开始,其出版商岩波书店就开始利用一种廉价小版书的形式推广名著阅读,对通俗小说进行出版,这成为日本“文库本”最早的雏形。由于这种出版方式价格非常便宜,内容丰富、便于阅读,所以文库本的出现得到了日本人民的喜爱。由于日本人民对纸张存在特殊的情结,即使当前网络电子技术高度发达,日本人民依然随时随地的手捧文库书阅读。

三、中国与日本当代通俗小说作品之间的异同

不管是从作品数量、阅读者数量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对社会的影响方面来看,网络文学都可以说是中国当代通俗小说的半壁江山了,当代中国通俗小说与日本轻小说二者均是通俗小说的代表,从二者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两国当代通俗小说创作的异同。

1.中日当代通俗小说的差别

当代通俗小说多数情况下以网络文学——因特网与手机客户端为主要传播手段。首先,阅读网站、手机客户端与小说作者签订合同获得作品版权,得到有偿提供阅读服务的方式获取经济利益。日本轻小说在纸质文库本基础上,由实体出版商得到图书出版的利润,二者传播方式的不同为各自创作带来了直接影响。中国网络文学的全面性色彩比较浓厚,任何人都能从网站上注册账户发表自己的文章,这种网络文学发表方式不仅使得网上通俗小说作品量大量增加,同时中国网络小说作品的质量也是稂莠不齐。日本轻小说始终在以十万字每本的文库本发售,由于纸质发售成本要高出很多,出版商需要仔细认真的审核即将印刷上市的作品。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日本当代通俗小说虽然即时性不强,但是全民参与度较高,整体来看作品质量较高。

2.中日当代通俗小说的共同点

实际上中国与日本的当代通俗小说存在很多共同之处,从本质上来说,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当代通俗小说都可以被看成是快餐式的消费文学。从日本轻小说的“泛文化说”和中国网络文学的“非主流文学论”来看,当代通俗小说在中国和日本都停留在“供人零碎时间阅读”的层面上,出现了大量的碎片化阅读作品。从具体作品内容上来看,中日两国每年都会创作出大量的作品,为当代通俗性小说的推陈出新提供了空间,两国很多作品的题材、内容都高度重合,大部分缺少新意的作品开始走向僵化的套路中,使各位读者出现了审美疲劳。以上就是当前中国与日本两国通俗小说创作家们面临的共同困境。

四、结语

综上,通过对中日当代通俗小说的差异展开深入分析,可以对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当前中日两国经济均快速发展,经济与文化根源不断契合,这种情况下中日当代通俗小说也表现出了很多共同之处,虽然二者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两国当代通俗小说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当代通俗小说在文化整体中是与整体社会经济发展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中日通俗小说进行比较研究。通过两国创作思想的交流、相互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有助于我国通俗小说不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国赋,蔡亚平. 论明清小说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的关系——以识语、凡例作为考察中心[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90-96.

[2]冯保善. 江南大众娱乐文化与明清通俗小说的崛起——兼论明代通俗小说史“近两百年空白”一说[J]. 江苏社会科学,2015,04:189-196.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
走进中国网络文学的五大热点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发展与批评及理论的互动关系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
网络文学“走出去”是中国文化的成功吗?
网络文学的诞生
网络文学催生新的文化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