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05-28 钟凯 医食参考
一则新闻说重庆有个1岁大的孩子喝了半碗鲜榨苹果汁,结果很快开始呕吐,家长赶紧把孩子送到医院,医生说可能是苹果核里的氰化物导致中毒。为什么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健康水果的苹果居然含有氰化物,还能导致中毒?事实真是如此吗?
专家辟谣:不是氰苷直接导致婴儿中毒
说到氰化物,很多人会联想到影视剧的间谍、特工藏在牙齿里用于自杀的氰化物胶囊,而实际上氰化物就在我们身边,没有那么神秘。很多蔷薇科植物的种子里都含有氰苷,比如桃、樱桃、沙果、杏、梨、李子、枇杷,苹果也是蔷薇科的一员,所以苹果籽同样含有氰苷,当然这些水果的果肉里是不含氰苷的。
目前全世界已经发现的氰苷大约是50多種,其中最有名的是苦杏仁苷,在苦杏仁中的含量大约是2%~4%。那则新闻中说果核含氢氰酸是不对的,实际上果核里的氰苷本身是没有毒性的,但在生物酶的作用下可以水解出剧毒的氢氰酸(HCN),造成人和动物的中毒,《甄嬛传》里安嫔最后吃苦杏仁自杀就是因为氰苷水解出氢氰酸。
苦杏仁有毒似乎很多人都知道,但是那则新闻中苹果籽导致的氰化物中毒却几乎没听说过。蔷薇科植物里苦杏仁的氰苷含量是比较高的,折算成氢氰酸的话每克可含有几个毫克,而其他蔷薇科果实种子中的氰苷就低得多,比如每克苹果籽中的氰苷折算为氢氰酸后大约只有几百个微克,是苦杏仁的几十分之一。加上人们一般不会有意去吃苹果籽,因此中毒的情况从没见过。
氢氰酸导致人的中毒剂量大约是每公斤体重2毫克左右(1岁婴儿大约10公斤),新闻中婴儿喝的苹果汁是用一个苹果榨出来的,但一个苹果的籽只有几克,换算成氢氰酸最多也只有几个毫克。加上苹果籽主要留在榨汁后的残渣里,所以苹果汁中即使有氰苷也是很少,而且吃进去的氰苷也不一定能全部转化释放出氢氰酸。
尽管婴儿的机体比较脆弱敏感,但从媒体报道的症状来看,孩子吐出果汁后很快状态恢复,我认为更大的可能性是胃肠道刺激引起的不适,而不是氰苷直接导致婴儿中毒。更何况婴儿的呕吐原因很多,喝多了也能胀吐呢。
除了蔷薇科果实,其他含氰苷的食物
除了蔷薇科果实,常见的含氰苷的食物还包括鲜竹笋、木薯、银杏果(白果)和一些豆类(比如利马豆)等。高粱、玉米、土豆、南瓜等很多农作物的幼苗或藤蔓里都有氰苷,时常会导致误食的牲畜中毒。所以氰化物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物,只不过由于含量有限,或者吃得不多,人们并不是特别关注。
由于氰苷对热不稳定,因此彻底加热是去除氰苷最有效的方式,国外的一些食品安全机构也建议民众不要生吃这些含氰苷的食物。另外氰苷在体内可以代谢清除掉,不存在蓄积性,该中毒的马上就会就中毒,没中毒的也不用担心“长期大量”将来会毒发身亡。对于消费者来说,水果的果核就别吃了,需要榨汁的话也应该去先核。只要不是刻意去嚼果核里的种子,吃水果导致氰苷中毒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之前还有谣言说炒豆角不能盖锅盖,因为里面有氰化物,盖着盖子氰化物释放不出去吃了会中毒。第一,豆角可能含有极少量的氰苷,但这个量本身不存在风险。第二,氰苷水解出的氢氰酸很容易挥发且加热容易破坏,所以盖上盖子反而有利于“解毒”。第三,豆角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中的皂甙和植物凝集素,只要烧熟煮透就可以破坏。
另外需要吐槽一下新闻中的孩子家长,给孩子喝果汁是错误行为。榨汁后的水果残渣里还留有很多有益营养素,比如膳食纤维、维生素等,应该根据水果的不同,采取刮泥、切片、剥果肉等方式给孩子直接食用。有的家长把果汁当水喂给孩子喝也是不对的,应该让孩子从小养成口渴了喝白水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