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虹
甲骨文的“垂”字,好像是从主干上抽出的根根枝条,直指向地面;又像是树杈的末端挂着果子,这果子沉甸甸的,摇摇欲坠。这个字最初的意思就是“树木的枝叶、果实坠向地面”。
篆书中的“垂”字,“枝条”的形态简化了,变成“倒V”的线条,进一步突显“枝条坠向地面”的意态。 然而,甲骨文“垂”字的“主干”和“果实”,却不知被哪个粗心鬼误写成了“土”,且延续下来。
隶书、楷书中的“垂”字继续简化,“倒V线条”演变为“横竖交错”,原本甲骨文中逼真的“枝”“果”形象,就此慢慢消失了。
“垂”这个字有许多横向笔画,怎样写才好看?首先字形要合理:两头窄,中间宽,像个“纺锤”。与传统书法中的有些写法不同,简化字“垂”的平撇之下,第二横最长,舒展托上,似大树茂密的枝杈,向四方伸展。底横最初表示“枝杈上坠着的果实”,所以不可写得过长——你见过比整棵树还大的果子么?其次,得注意中竖挺拔,笔画之间空白均匀。你瞧,颜真卿、柳公权、蔡襄的“垂”字,虽结构不同,却都体现了“匀称之美”呢!
紡锤两头窄,
竖画居中写。
中横伸伸长,
底横收收短。
责任编辑 郑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