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事形状上引导儿童编创

2017-06-30 01:37侯宇岚
教育 2017年24期
关键词:图画书形状房子

侯宇岚

上篇:用数学发现叙事的秘密

文学作品的细节固然重要,但作品的结构则是故事和细节赖以成立的根本。在图画书阅读中,这是培养儿童元认知能力必不可少的关键。数理逻辑在这里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瞌睡的房子》是一本经典图画书,讲述的是在一间屋子里,所有的角色都在睡觉,在睡梦中,这些角色逐一堆叠上去,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最后一只跳蚤打破了这个格局,房子也从睡梦中苏醒过来。

这本书有宝塔诗般的语言,以及画家在画面里隐隐绰绰预先埋下的伏笔——跳蚤。作者煞费苦心地安排了不少细节,比如封面的房子像长着一张瞌睡的脸,天气和光线的变化,房子醒来后“表情”的变化等等。种种刻意经营,使得这本书成为亲子阅读的绝佳选择。

图画书亲子阅读中有一个成为“教条”的重点:细节。由于图画书的目标读者首先是儿童,而图画书作者又经常带着儿童调皮、好奇的气质,所以很多图画书都有一些小细节、小惊喜。不知不觉间,在亲子阅读或者早期阅读教室中,有一条评估阅读效果的标准是:儿童是否能发现这些细节。甚至不少成人形成了一个极端的看法:几乎所有孩子都能轻易发现成人容易忽略的细节。

细节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画面和文字上占据很少的分量,但对故事推动起到关键作用的信息;一种是无关故事大局,少之无妨、多之增色的趣味性信息。这两者分别对应着不同的阅读能力,只有认识并区分其中的差异和联系,才能在亲子阅读中做正确的引导和选择。

但这次,让我们首先关注这本书迷人的结构——将孩子吸引到故事中的真实力量。

在很多成人看来,这本书有着一目了然的叙事结构:每一页都会有一个角色堆叠到前一个角色上方,而每一个角色都比前一个角色的体量要小。

在数学中,这种按一定规则组织、可预测的序列叫做“模式”。模式将作品从二维的纸面提升起来,以立体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得我们可以仰视它、平视它、俯视它、进入它、离开它……模式在文学作品中是复杂多变的,但儿童可以在图画书中感受、探索模式,从而理解、揣摩作者叙事的方式,而不仅仅是理解故事本身。

在和孩子一起阅读《打瞌睡的房子》这本书时,讲述者可以从孩子的反应中明确地感受到这本书对孩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正是来自于这本书的模式,在语言、情节发展上引发的预测、引导、印证的心理过程,也来自于

这种模式在画面上营造的秩序和

美感。

那么,如何让儿童在图画书中感受、探索模式?如何将阅读与数学互相渗透,实现艺术思维和数理思维的合奏?如何让孩子既能进入故事其中感受故事,又能跳出故事思考创作者的构思?元认知又在孩子的阅读能力培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中篇:教学的细节和方向

教学是聚焦于此刻,荫蔽过去和未来的互动。教学这个词是如此复杂,涵盖的情况是如此丰富,以至于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完美地解释它。

阅读经常被认为是一件私密的事情,亲子阅读也往往是一种私密的状态。但我们换个角度,如果把阅读视为信息输入的途径,阅读过程的共享和反馈视为信息输出的途径,那么,集体阅读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加入到阅读中的各种噪音,丰富了阅读参与者对读本的理解。在早期教育阶段,这可以视为中国特色集体教学的一大价值。

我对《打瞌睡的房子》做了一个规划,大体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阅读图画书;第二部分,引入数学概念,和孩子一起分析图画书的结构,让孩子从结构中跳出来审视结构;第三部分,尝试利用相似的结构来创作新的故事。然后我就去幼儿园“借”了6个孩子(大班上学期,5~6岁)。

关于图画书阅读,我听过很多说法。有人说,小小孩没必要了解思辨方面的东西;有人说,图画书不应该肢解得支离破碎;有人说,要完整地朗读文本才能领会图画书语言的好处……这些争论,和讲授式教学、探究型教学、个人化教学、合作式教学究竟孰优孰劣的争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们或者是出于对某一种做法(这种做法往往在初期是有效的,然而随着情况变化逐渐出现弊端)的叛逆,或者是出于对某一种新认识的回应。已有研究证明了不同的教学建議有不同的价值,并不存在某种绝对的教学原则。而我遵循一个或许稍嫌单一的评估方法:看这个教学建议在教学情境下是否能促进学习者的理解。

让我简单地概括一下教学的第一部分:阅读图画书。不同的书适合不同的阅读情境,《打瞌睡的房子》就是一个适合多人卷入的文本(相比之下,《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可能就属于另外的情况)。《打瞌睡的房子》如果在私密情况下阅读也许会非常无聊,但是在集体阅读中,孩子互相分享发现、发表看法、传染情绪,他们简直对这本书有说不完的话!

在第二部分,我直接向孩子们介绍了记录故事的数学方法。

我:你们还记得情节吗?

孩子:记得。

我:那我们回忆一下,故事的题目是什么?

男孩1:睡觉的房子。

我:是的,打瞌睡的房子。房子里有什么?(出示空白房子图)

孩子:有床。

我:我们想想情节是怎么开展的。床上有谁?

孩子:老奶奶。

我:好,我要把老奶奶画上。老奶奶非常难画,但是没关系,我可以用数学的方式画。

孩子:数学的方法?

我:嗯。什么是数学的方法呢?就是特别特别简单的方法(笑)。

男孩1:我知道了,就是先画一个圆头,然后画几只手,然后画一竖,然后画几只脚。

我:你的方法非常简单,但是我会画得更简单。

男孩1:哦?

我:你们还记得老奶奶怎样躺在床上的?

孩子们纷纷在空白图上比划,我就画了一个椭圆:“画好了!”

孩子们大叫:“一点都不像!”

我:可是老奶奶就是这样躺着,头顶着床头,脚顶着床尾。我们就用这个椭圆表示老奶奶吧。老奶奶上面是谁在打瞌睡?

孩子:小男孩!

我:谁用数学的方法把小男孩画上?

孩子们热情地投入到“用数学的方法画出故事”的过程中去,他们讨论了角色出现的顺序,计算角色的数量,比较不同角色的体量、不同椭圆的大小和高宽,将这些椭圆调整到符合故事情节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探索了数概念、测量、模式等各种重要的数学概念。所有这些讨论,都和故事情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当他们完成作品时,我问:“你们画的都是哪些人?”

大家按顺序解释了每个椭圆代表的角色。我说:“那我有个问题,这些都是椭圆,你们怎么知道它们其实代表了不同的角色呢?”

他们的解释:因为不同的角色躺在不同的位置;“因为跳蚤最小,老鼠比跳蚤大,猫比老鼠大……老奶奶最大。”

我总结说:“对,现在大家都会数学的方法了。虽然我们画得很简单,但有了长度、位置这些标准,我们一眼就能够看出来,这些椭圆分别代表哪些角色。”

然后我又拿出数棒,请他们用数棒把这个故事摆出来。因为数棒是结构化的,这个挑战要比画图简单得多。每个孩子都分到一块数棒,很麻利地共同摆出了一个三角形。

我再次请他们描述每块数棒代表的角色,也再次抛出同样的问题:“我看到的都是数棒,你们怎么知道他们代表的角色呢?”这个问题难不倒他们,并且这次他们的解释更为清晰。

我:“你们看数棒摆成了什么形状?”

孩子们说:“三角形、金字塔、楼梯、天桥、‘反复的扶梯、山、饼干、披萨、甜筒冰淇淋。”

我请他们讲一讲为什么像这种东西,孩子们逐渐意识到,这些形状都是“下面的边最长,然后变短,最上面形成一个尖”。这些数学语言虽然不规范,但已经足够表达他们数学上的认识,并在他们之间形成了共识。

我总结说:“现在你们知道了,我们这个故事是有形状的。这是个有形状有结构的故事。我们可以用这个形状编出很多新的故事,而且我们还可以把形状变一变呢。”

模式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不妨说,数学就是关于模式的学科。我们从出生伊始,就在不同的水平上不断探索這个世界上的模式,来形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并适应这个世界。模式无处不在,在自然之中,在现实和社会之中,也在我们的精神产品和精神世界里,文学作品也不例外,虽然有时会非常隐晦,难以识别。对模式的感知和探究能力决定了我们分析思考的能力。有了模式能力,我们不但可以感知美,也可以探究美是如何形成的。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初步了解到作者是如何组织故事的,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可以发展对文本的进一步思考。

顺便介绍下如何促进讨论的通用策略:转述——教师重复孩子的话;复述——请其他孩子复述某个孩子的话;追问——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为什么?推进——改变问题中的一个条件,再次提出问题。

南京第一幼儿园东恒阳光分园老师和孩子们热情参与此次活动。这些孩子用良好的阅读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高度的专注力和活泼的思想,塑造了灵活的教学空间。

下篇:为了理解的教学

从阅读故事,到熟悉故事,到发现叙事模式,到自主运用模式仿编故事,到创造性地运用模式创作故事,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既需要教师的支持,也需要充分的时间让幼儿思考与理解。因为哪怕教师舌灿莲花,或拿出无数鹰架幼儿的绝技,都不能代替幼儿自身的思考。

对于模式这个概念来说,培养幼儿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寻找模式的思维习惯,远比简单地提炼出模式让他们模仿重要得多。

对于教学来说,以理解为目标的持之以恒的启发式教学,激发幼儿持久而主动的学习兴趣,远比一两次颠覆式的教学活动重要得多。

我的教学是一个压缩的过程,可以在许多维度上更充分地展开,也应该更充分地展开。

如果阅读本文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跟我有一样的想法,那么我们可以继续回到活动本身。

在活动的第三部分,我请孩子们运用这个形状创作故事,但提出了两点要求:

1. 要把这个形状倒过来;

2. 既然形状倒过来了,故事也要有不一样或者相反之处。

把形状倒过来,就是一个倒金字塔形状,也就意味着最下面的角色体量应该最小,最上面的角色体量应该最大。这个在孩子们之间很容易达成共识。即使孩子们总是忍不住游移到自己最喜爱的动物身上,只要提醒他们这个形状,就很容易回到正轨上来——事实上,其他孩子也会积极地提醒。

在遵守这个结构的前提下,让故事有不一样或者相反之处,这个需要孩子有一定的文学经验和创作经验。在我临时组建的这个学习共同体内,这一点是比较缺乏的,或者是,无论从哪里选来一批孩子,他们都会缺乏对应的经验。为什么呢?因为这不是他们习惯的,从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自己的故事),或直接的文学经验(模仿现成的故事情节)中生发出来的故事,而是要求他们结构性地创造一个新故事。

最终,在我不得已的强力干预(提供有点像马戏团的空白房子图、讨论瞌睡的房子和马戏团气氛的异同)下,孩子们决定编一个《热闹的马戏团》的故事。之后,创作故事的过程相对来说就比较顺利了。动物们表演叠罗汉,最下面的是大力士小蚂蚁,最上面是大恐龙,大恐龙太大了,把马戏团的顶都掀翻了,所有的动物都倒下了。孩子们用同样的“数学的方法”记录下了自己的故事。

之后,我让孩子们用数棒摆出两个故事,比较他们的异同。以下是孩子们的分析:

都是三角形;都有6个角色;结局是一样的,大家都翻倒了;一个是从小到大,一个是从大到小,两个故事的形状是对称的。

在最后,我让他们看一下《打瞌睡的房子》的书,每翻开一页,他们发现就会多一种动物堆叠上去。他们也一致同意,如果要把《热闹的马戏团》画成一本书,那么每翻开一页,也会多一种动物堆叠上去。活动就这样仓促结束了。但就这个活动可以讨论的问题还很多。

这个故事的模式是非常简单的,虽然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不同的变种,比如《拔萝卜》的故事,也是类似的结构。从文学角度看,这个结构谈不上高级,我们讨论这个结构的目的,首先在于培养孩子的模式意识;其次是要让孩子逐渐认识到,好的故事不是自然生长的,而是有创作者精心的构思,逻辑严谨的结构是好故事的根本。

至于为了理解的启示性教学,以及如何启发孩子持久而主动的学习兴趣,那是一个可以无止境探讨的大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宁谊幼儿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图画书形状房子
图画书
低年级写话,不妨从图画书入手
你的形状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花是一本图画书
当“房子”爱上卖萌耍宝以后
一百分等
心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