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
中非减贫发展高端对话会暨智库论坛日前在非洲联盟总部召开。笔者有幸参加,并深切感受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20多年前习总书记所著的《摆脱贫困》一书广受非洲朋友欢迎和好评。
“所有的发展学理论并没有给非洲带来发展”“人类最成功的脱贫故事发生在中国”“非洲要借鉴中国自主发展的经验和智慧”,非盟委员会副主席夸第、埃塞俄比亚总理经济顾问阿尔卡贝纷纷如此感慨。的确,非洲经历长期探索,绝大部分国家都没有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面对英国脱欧和特朗普的美国,非洲国家对西方模式相当失望,于是纷纷向东看。可以说,非洲的中国时刻正在到来:
一是非洲正成为与中国开展基础设施和国际产能合作的示范。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非盟总部就是中国建造的杰作。如今,该市市内的轻轨、高架桥,市外的高速公路、收费站、路灯,都充满了中国气息。把中国资金、技术、市场、企业、人才和成功发展经验等相对发展优势,同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人口红利和市场潜力紧密结合起来,必将创造出新的发展奇迹。
二是非洲可成为世界的粮仓。非洲可耕地面积近8亿公顷,开发利用率只占27%,与中国开展农业合作潜力巨大。中国可以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帮助非洲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完全可能在解决其温饱问题后,把非洲打造成“世界的粮仓”。当然,此举也会有利于中国的粮食安全。
三是非洲是中外模式互学互鉴的重要试点。尽管中国并不输出发展模式,但仍有不少非洲国家乐于效仿中国模式。2010年,埃塞俄比亚着手制定并实施首个5年“经济增长与转型计划”,2016年起实施第二个5年计划。这是学习中国“五年规划”的典范。
在非盟总部,来自非洲各国的官员、记者和智库领袖边读习主席著作边反思,“真羡慕中国,党与人民同心同德”“非洲陷入多党制困境,凡是发展得不错的,都是长期执政的政党带来政局稳定,政策长远”“非洲国家政党解放、独立时期表现不错,执政后就脱离群众了”。这些反思既对照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又对照今日西方民主之窘境,集中于检讨非洲的多党制弊端;中国学者也从中更坚定“四个自信”,借鉴非洲经验完善自身发展模式。
对中国而言,帮非洲就是帮自己。非洲的中国时刻,是我们着眼全局、加速推进“一带一路”的机遇期。▲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