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琦
2014年夏天,刘涛从西北前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应聘。进入暨大三年来,他的学校荣誉感、职业归属感极速提升,在环境传播、视觉修辞、媒介文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2015年,暨南大学(以下简称“暨大”)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的行列,为学校加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像刘涛这样的一大批青年教师,在这里找到了职业幸福感,逐步收获了事业和生活的成熟之美。
作为“华侨最高学府”,暨大一直以来贯彻“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把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地位。现今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212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636人,教授615人,副教授800人。毋庸置疑,在“创新强校”、建设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等发展进程中,青年教师是师资队伍中的生力军。学校现有35岁及以下的教师437人,占比20.51%,肩负着延续百年名校的责任与荣光的重任。
建好管理框架,搭好人才成长的“脚手架”
胡军校长常说:“高水平人才本身所带来的影响力、吸引力、竞争性以及良好学术环境的形成,是人才建设的深层意义所在。”暨大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将人才工作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按照“内涵发展、激发活力、提升效益、扎实推进”的原则,实施“一二三”的综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框架。即一个核心二大计划三项制度,一个核心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两大计划是“暨南千人引智计划”和“暨南精英师资计划”;三项制度是准聘长聘制、分类管理制和多元薪酬制。
在创新用人机制方面,学校实施“暨南千人引智计划”,建立领军人才、杰出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优秀青年学者、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分层次、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暨南精英师资计划”下分“暨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支持计划” “暨南大学杰出学者支持计划”与“暨南卓越学者支持计划”,构建分层次、分阶段和全覆盖的师资培养体系。
在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下,青年教师普遍感到有目标、有奔头、有团队,教科研积极性大大提升。
教研相长,找到事业发展驱动力
青年教师面临“上讲台”和“做科研”的两大工作压力。暨大提出“科研为根、教学为本”的理念,注重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整体推进,实施“新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训练营计划”。(1)岗前培训。学校制定了《暨南大学教师岗前培训管理规定》,培训内容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校情校史培训、普通话培训。其中教育教学能力培训部分不仅包括了四门理论课的培训,还包括了教学实践培训,邀请国家和省级教学名师、学校十佳教师等做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方面的讲座,图书资料检索培训等;邀请国家杰青、“千人”做科研之道讲座;增加新教师试講和名师点评,切实提高新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2)中青年骨干训练营。通过名师讲座、学术沙龙等各种形式实现教师能力提升计划。(3)以赛促教。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本科课程新任教师教学竞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本科课程教学竞赛”及“本科课程全英语教学竞赛”。这三个各有侧重的本科教学竞赛平台,已成为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摇篮。很多优秀本科教学人才从竞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本科教学的中坚力量,部分表现优异的教师更被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教学竞赛并载誉而归,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4)创设“品味教学”品牌活动。以教学观摩课、学术讲座、专业座谈会、教学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呈现,主题紧贴时下教育热点与教师切身需求,夯实教师教育基本功,推广先进教学理念,鼓励教师投入参与教学研究和教育创新实践。
启动经费支持,帮助青年教师开创科研新局面。2011年,学校正式启动“宁静致远”工程,通过制度与文化的建设,以及物质条件的保障与安排,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营造一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教书育人环境,为不同年龄段和研究层次的优秀学者打造了“远航计划”“跨越计划”和“启明星计划”3个项目,尊重人才成长和事业发展的规律。随后,学校又推出了“宁静致远”工程项目之青年项目,支持对象为3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在编在岗青年学术骨干教师开展自主选题科学研究工作。
为突出学校国际化特色,促使学校的教学科研与国际接轨,学校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全额资助项目、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项目、富布莱特中美项目、系主任海外培训团、东华财团奖学金和其他校际交流项目等各类项目,派出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访学,追踪学科发展前沿,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近3年,学校3个月以上的出访人数逐年增多,获得国家资助比例逐年上升,出访人员年轻化,学科分布均衡,逐渐实现国际化师资的内生增长。“教师的国际化不仅是指国籍的国际化,更重要的是教育背景的国际化”,到2016年4月,学校教师有出国访学进修一年以上经历的比例已达到42.3%,出访人员多数是45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暖心聚力,提供坚实保障
为了让良才更好地栖身暨大,服务广东,暨大的一个创新做法是直接为新引入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建立研究院或学院,创造团队成长的“温室”。学校成立了一批直属学校的研究院(所),院长(所长)由学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担任。如: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质谱仪器与大气环境研究所、环境与气候研究院、纳米光子学研究院。暨大领导常说:“暨大可能没有最好的条件,但力争有最好的服务。”学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校长就是这个“站长”,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学校建立了能进能出的准聘长聘制、能上能下的分类管理制、能高能低的多元薪酬制三项制度作为制度保障。按照“分类管理,准聘长聘,多元评价,个性薪酬”的思路,推动人员良性流动,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其中,教师聘任岗位分为准聘和长聘两种,建立了“准聘—长聘—低聘—转岗—退出”的梯度流动机制。学校对新引进青年教师职称晋升开设“绿色通道”,以“规范、完善、创新、提升”为指导思想,健全工作机制,规范工作程序,改进评价方式、完善评价标准,有效地激励了青年教师成长。
如今,学校已有全职院士4人(含双聘为7人)、外籍院士7人、“千人计划”入选者20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0人、“长江学者”15人和国家杰青19人。仅2016年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就有83人。学校巩固和发挥人文社科实力强劲的优势,2016年再增2个广东高校重点平台(文科实验室),目前省文科平台数量居全省高校之首。在“工科振兴计划”提出后,新增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新增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新增3个ESI全球前1%学科,至此暨大ESI全球前1%学科数增至7个,入选学科数排名全国第34位。
【个案链接】
在母校收获职业幸福的陈填烽
陈填烽,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本科、硕士都就读于暨大,200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博士后研究员后,回到母校工作,一直致力于生物无机化学及化学靶向创新药物的研究,在基于肿瘤化学特性的药物设计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获得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等12个项目的资助。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国家863青年科学家(2013)、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13)、霍英东青年教师奖(2014)及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5)。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在本领域主流杂志发表论文超过120篇(引用超过2500次),封面论文15篇,h-index为30,申报中国专利18项,授权美国专利1项,实现技术成果转化2项。获2015年广州市科技奖、首届中国创新大赛优秀奖(2016)、第三届金博奖(2014)及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2012),推动了化学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有社会担当的年轻博导刘涛
刘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入选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是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主要研究領域为环境传播、视觉修辞、媒介文化(空间批评)。教学方面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第三届广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科研方面获得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二等奖,广东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兼任中国教育报刊社签约评论员,在《中国教育报》开设评论专栏,作品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