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兰
痔疮、便秘等肛肠疾病高发,坐便姿势是“罪魁”?
网传“蹲便更健康”,理由是,人体内的“耻骨直肠肌”绕直肠一圈,呈一个环状正好把直肠钩住。当人处于坐姿时,这个“环”会拉紧直肠,不利于排便;而蹲姿时,这个“环”会放松,排便会顺畅。因此认为,坐便容易长痔疮、便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教授谭敏表示,这说法没根据,这类疾病与如厕是蹲还是坐,完全没关系。
便秘跟如厕姿势,沒关系
“耻骨直肠肌有一定的控便能力,但在排便过程中它并不单独起决定性作用。”谭敏教授说。
排便靠肠管有节律的收缩、松弛,把食物残渣往前“推”向肛门,而后在神经的支配下,肛门处的多组括约肌发挥作用,从而排出大便。
而“坐便引发便秘”的说法,毫无科学依据。
发生便秘有多方面的原因,精神因素、饮食习惯、肠道功能、服用某些药物等,都可以导致便秘,便秘绝不可能单纯由如厕姿势导致。
“排便困难和便秘的人无论坐姿还是蹲姿都会便秘,不会随如厕姿势的改变,有很大改善。”
蹲比坐,更容易得痔疮
谭教授还表示:“长时间用蹲便姿势的人,得痔疮的概率要比用坐便姿势的人更高。”
人在下蹲时,盆底部的支撑结构受到的腹内压,会比坐着时更大。而长期用蹲便姿势,排便时持续增加腹压,这对盆底部支撑结构本就薄弱的人来说,比如老年人,会更容易引发脱肛、痔疮及直肠、子宫脱垂等疾病。
而坐便时,腹压小,排便其实更省力。
老人蹲便有危险,最好用坐便
长时间蹲姿,加上排便用力,腹压增大容易引起上身血压增高,表现为头面部充血,心跳加速,而下蹲令血液回流不畅,使很多人蹲厕后起来晕眩,下肢麻木、无力。对于一些老年人和身体虚弱的人,更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病。
“经常有老年人在厕所里发生脑卒中,轻者昏迷不醒、偏瘫,重者造成死亡。”
如果用坐便,下肢弯曲度在90度左右,不会造成血流障碍,也不会使血压有明显波动,可以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踩脚凳”,没必要
市面上有“踩脚凳”的产品,即坐马桶时,脚踩在凳子上,来模拟蹲便的效果。
谭教授坦言,这没必要,蹲着还是坐着,可按自己的习惯和舒适度来选择。“与其煞费苦心地在如厕姿势上下功夫,不如遵循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
比如定时如厕,如厕时集中精神,不要玩手机看书报,尽量缩短如厕时间。饮食均衡、规律,多吃新鲜蔬果;适当运动锻炼,维持良好的肠道环境。如仍没有改善,就要就医接受专业的检查与治疗。
他特别提醒,不要随意购买“通便”类药物长期使用。
市面上五花八门的“通便茶”“清肠茶”,许多添加了有缓泻作用的成分,这类产品会扰乱肠道神经的自主节律,长期使用会令肠壁的敏感性下降,自律性紊乱,让排便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