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存在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基于同一个创业理想创立,硅谷的榜样公司和它的中国版总会走出不同的轨迹,成长为风格迥异的公司。
知乎,硅谷问答社区Quora的中国版,比原版更快步入“独角兽”行列。距离上一轮融资15个月后,今年1月,知乎完成1亿美元的D轮融资,估值超过10亿美元。而在4月,Quora才宣布8500万美元的D轮融资,投后估值约为18亿美元。7年前,周源正是受到Quora的启发创办了知乎。单纯而认真的问答,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知识分享,周源从中看到了一种信息民主化的畅想。
在这种看似同步的发展步调之下,知乎和Quora的商业化速度已完全不同。Quora不久前才开始尝试从广告业务中获利,而知乎2014年便已涉足广告经营。此外,过去一年来,得益于中国知识付费热潮,知乎推出了知乎live、知乎书店、付费咨询三种付费产品。新一轮融资后,两家公司都在规模化和盈利方面提速,Quora却慢了一步。
问答网站如何盈利是个全球性难题。很长一段时间内,知乎和Quora都在努力维持规模扩大与问答质量之间的平衡。曾经,知乎比Quora更为谨慎。为了保持用户的“纯净度”,知乎在产品上线28个月后才决定向公众开放注册。以往,其产品更新频率是以“年”为单位的。
周源是在2014年认真思考盈利问题的。他在2015年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们做原生广告这件事,不用藏着掖着,就是要认真做。你得尊重商业—潜台词是,此前,他不够尊重商业,说得更直白些,知乎之前不那么重视挣钱这事。
说实话,读知乎的故事,我会禁不住想到自己所在的行业。
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知乎联合创始团队成员中超过一半都有媒体从业经验,周源曾是一名对苹果和乔布斯着迷的IT记者。2007年,他参与创办apple4us,那是个科技媒体人自发撰写的网站,密切跟踪苹果公司及行业动态。你可以说apple4us是苹果文化在中国最早的倡导者。这也注定了知乎可能难以剔除媒体基因:对产品的苛求,以及对盈利的忽视,是同时存在的。周源那么说多少有点媒体人的反思意味。
很难还原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知乎在2014年开始重视商业化。但这一年,成长了20年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步入繁华而嘈杂的时代。新浪微博成为全球首家赴美上市的中文社交媒体,迅雷、58同城、陌陌相继登陆美国资本市场,阿里巴巴则创造了当年美国史上最大IPO。与此同时,滴滴和快的竞争加剧,而外卖取代團购成为资本追逐的新热点。
几乎是弯道超车,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超过美国,“Copy to China”的风潮开始转向。到2017年,中国已是这个领域的领跑者,“Copy from China”的案例不断在硅谷涌现。
知乎本是“Copy to China”的产物,但中国堪称疯狂的互联网创业氛围使它比自己的硅谷原型更早熟。理想主义终有上岸的一天,知乎7年来的蜕变对创业公司而言是个不可或缺的样本。只是不知道知乎是否真的适应如今的加速度,过去一年,员工规模再呈翻倍增长,周源仍坚持要面试每一名新员工。
对这位媒体人出身的CEO来说,新的管理难题又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