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综合课“《殽之战》中的外交辞令赏析”教学设计

2017-06-29 01:17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王雅荣吴元英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6期
关键词:礼乐历史思维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 王雅荣 吴元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的基础上,品味《殽之战》外交辞令,把握其特点;学生通过历史与文学两种视野审视外交辞令,提高文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历史和文学两种视觉,通过对外交辞令抽丝剥茧的分析,挖掘其文化内涵,分析其特点及与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了解儒家“礼乐”思想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理解外交辞令与国家使命之间的关系,理解“礼”即是作为行人辞令前提和基础的“理”;通过从文学和历史两个角度赏析外交辞令,走近春秋时代。

二、教材、学习者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殽之战》讲述了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战争。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里程碑,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史综合能力。而高一学生逻辑思维较强,但思维方式较为单一,而本课外交辞令冠冕堂皇、委婉含蓄,折射了历史环境的复杂,通过语文、历史两科老师交互式讲述引导,有助于拓宽他们的知识层面和知识结构,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和分析问题,促使向高层次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了解崤之战基本史实,学过相关的篇目如《烛之武退秦师》。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让学生品外交辞令,分析其特点及其原因;理解儒家“礼乐”思想对外交辞令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

难点:语文、历史两个学科在视角和思维方式上的转换。

四、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分析《殽之战》中三段外交辞令先通过语文老师提问式引导讲述,让学生把握外交辞令的特点。各小组先独立展开联想与想象,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既培养同学的爱国主义精神,又有利于现代思维与古老文化相碰撞,激发学生思维。1.教师结合课文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进行角色参与,1、2、3组设想“如果你是弦高,你将会怎样去做?”4、5、6组设想“如果你是孟明,你对追逐而来的阳处父等人怎样说?”2.研读文本问题一:弦高的辞令表达了几层意思?有什么效果?问题二:弦高的辞令特点?问题三:①皇武子的致辞后,产生了怎样的结果?②皇武子的致辞表达了几层含义?③分析皇武子的辞令特点问题四:作为主帅被俘的孟明的那段辞谢包含了哪些深层意味?①通过以上赏析三人的外交辞令,对比自己的设想,总结这时外交辞令的特点?②结合历史,分析这时外交辞令委婉含蓄,机锋内藏的原因?历史老师讲述:春秋是战乱历史老师讲述:春秋时期国家的荣辱存亡,不仅取决于战场上战争的胜负,也取决于外交手腕和外交辞令的巧拙。不辱使命,维护国体是外交使节的共同目的和外交辞令遵循的基本原则。让学生结合自己熟知的史事举例说明:如晏子使楚、完璧归赵等。分析辞令思考 通过研读说出直观感受,通过挖掘含义,体会特点。学生讨论分析 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学生归纳总结 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再通过历史老师的交互讲解,让学生理解这时外交辞令遵循的原则分析理解 体会辞令的委婉含蓄。学生听、回忆、举例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加强理解与记忆(二)从儒家“礼乐”思想入手,挖掘外交辞令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语文老师与历史老师交互引导、讲述,让学生理解“礼”即是作为行人辞令前提和基础的“理”。过渡、设疑:从上面外交辞令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使节共性特征是什么?分析原因?1.以“王孙满观师”一段来了解当时人们怎样的思想?(尚礼)2.质疑如何尚礼?补充史料:材料一:“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材料二:《吕氏春秋悔过篇》王孙满之言谓:“过天子之城,宜橐(念tuó)甲乘兵,左右皆下,以为天子礼。”3.质疑为何尚礼?以文中秦师千里行军袭郑说明礼崩乐坏了,当时社会还有尚礼的必要吗?补充史料:材料一:齐桓公:尊王攘夷材料二:晋赵衰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方今尊王,晋之资也。”结合所学历史说明他们这么做的益处是什么?总结:“尊王”可以对周王室及其他诸侯进行安抚,并有助于孤立和威慑其它诸侯大国。它是一种合法化的崛起方式,可以为争霸减小阻力。所以在春秋时期,无论霸主如何强大,要想得到各诸侯的真正认同,他们必须遵“礼”而行。“礼”即是作为行人辞令前提和基础的“理”……教师举《史记》中齐桓公的故事佐证说明。答:谦恭中自信,礼貌中不卑不亢,充满智慧与礼义突出教学的重点,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提升思维学生读史料分析、思考、回答 拓展学生知识面和知识结构通过补充史料让学生更全面了解当时外交使节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从而更好的理解他们的言行(三)儒家之“礼乐”思想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引导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度过渡:“‘礼’的社会功能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统治体制,其文化形式则表现为个体的感性行为、动作、言语、情感都严格遵循一定的规范和程序……”——李泽厚《华夏美学》以此点拨,“礼乐”思想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1.由《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展开,点拨“和”之意。2.举例说明中和之美的言行、古代诗词、古典音乐、古代绘画、古代园林等小结:正是这种礼乐思想而使中国古典文化遵循着“温柔敦厚”之审美原则。布置作业引导学生理解“中和之美”的美学原则与外交辞令的关系。学生聆听、思考学生举例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欣赏、提升动脑、活学活用拓展学生思维反思 本课通过语文与历史两位老师交互式的讲述,互相渗透,在品《崤之战》的外交辞令的同时,通过史料的补充讲述,让学生了解到春秋时期国家的荣辱存亡,既取决于战场上战争的胜负,也取决于外交手腕和外交辞令的巧拙;了解到当时的霸主,要想得到各诸侯的真正认同,他们必须遵“礼”而行,“礼”即是作为行人辞令前提和基础的“理”,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认识和史学认识;最后通过老师的延伸讲述让学生了解了儒家“礼乐”思想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总之,本课是一个开放性课堂,通过文史的有机结合,不仅保持了学科的独立性,又很有默契的达到文史整体思维的融合。授课中两科老师交互授课,求同存异,不仅拓展了老师与学生的思路及素养,而且促使学生学会抽丝剥茧的分析理解文章,有助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不足的是上课45分钟时间不够,而且对学生来说学科思维转换还是有难度。

猜你喜欢
礼乐历史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