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才培养选拔趋势看我国教育发展与变革

2017-06-29 11:27李文建
中小学校长 2017年6期
关键词:考试素养改革

◎ 李文建

从人才培养选拔趋势看我国教育发展与变革

◎ 李文建

一、从全球视角看发达国家人才培养与选拔的趋势

放眼世界,大国强国无不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作为治国的核心战略。新加坡对学生从小实施分流教育,层层筛选,通过不断挖掘学生潜能,打破传统意义上培养高分数的学生,精心塑造各个领域的佼佼者,使人人都有机会成才。

英国曾颁布《创新国家实践科学与创新战略白皮书》,以求促进全社会创新,不断发展本国优势,不断提高生产力,使之长久促进经济繁荣。美国也相继颁布包括《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和《让每一个儿童成功法案》在内的教育法案,从而推动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扩大教育公平性和涵括性的同时,促进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实现因材施教,促进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日本、韩国也均将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作为国家的核心战略。

二、新时期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分数不再是硬道理,素质教育才是本真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在充分论证搞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教育部《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实现“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主要目标,加速推动各地中小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进程。当前,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关于建立中小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区的要求,扎实推进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逐步提高各省市中小学校学生核心素养。这是21世纪人才选拔与培养的重要目标,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基于以上政策指引,各省相继推出考试招生改革方案及时间表,推动新高考改革进程。截止2016年底,全国20余省“新高考”改革方案落地,改革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渐次铺开:浙江及上海率先在2014年启动方案,余下各省份地区中,7个地区将在2017年9月正式启动改革,其他亦将在2019年内相继开启。各省高考改革方案纷纷反映教育部“两依据,一参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人文素养的号召,展现了以下新变化(见下表)。

?

一是不分文理,实行“3+3”模式。吉林、辽宁、广东等多省份实行“3+3”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统一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任选三科。因此,“新高考”模式又被称为“自选模式”,意味着考生可打破传统文理界限,更自主、更自由地进行组合科目参加考试。

二是外语等科目“一年多考”。北京、上海、辽宁、吉林等多地外语采取一年两考形式,以最佳分数计入高考总成绩。

三是“两依据,一参考”。打破以往一考定终身的形式,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成绩为依据,并参考综合素质档案(学业历程档案记录),更全面多元考察学生学业水平及核心素养。

四是本科批次合并。上海市从2016年起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并按照学生的高考总分和填报志愿,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部分省份录取取消本科第三批次(辽宁、福建、四川、广西),而其他地区则计划合并第一、二批次。

从以上可知,“新高考”在推动素质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给学生带来新的机遇及挑战,与此同时,也给学校在资源配置及学生管理带来巨大变化。高考新变化,意味着传统“行政班”的模式将被打破,“走班制”取而代之。与此对应,学生的分层、分班教学,教师资源的分配,教室等硬件设施的配套,都将较以往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依靠教师经验对高三年级学生选科和定向建议的模式也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在高一年级对课程及将来发展方向的选择。学生、家长、老师和学校将如何在新模式下做好“选择题”,收集信息,全面分析学生的学科优势、能力倾向和人格特点等,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借助“大数据”做好精准教学、“走班选科”指导工作,将逐步成为学校及教师工作的重心之一。

当前,世界各个国家均在进行和深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选拔标准的改革,原有的“唯分数论”评价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能满足学生对个性化教育的渴望,更不能满足对未来教育、人才选拔模式的创新和长足发展。

(二)核心素养助推中国教育改革迈向新阶段

考试改革新政下,凭借互联网思维,依靠教育大数据,是促使核心素养成为助推中国教育迈向教育3.0时代的新向标。专家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因此核心素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提升教育管理能力的坚实后盾,这也是时代的进步赋予中国教育的新使命。

以固定行政班级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模式起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注重“流水线”形式,批量生产统一性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各行各业对人才培养和需求的不断提高,唯分数论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学生自身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中国教育的革命性改变,这是未来中国教育的必然趋势。为了充分且准确地诠释学生个性化发展潜能,多维度全面教学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形成势在必行,同时也将对 “核心素养和因材施教”的真正实现具有重大的推进意义,对学生在新高考模式下的走班选科,甚至未来择业均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不仅要求测评方式能够测量知识和提供分数反馈,更重要的是能够剖析分数,挖掘分数背后反映出的知识、技能、能力甚至思维模式,以此给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机构甚至教管部门提供数据导引支持。

(三)面对考试改革新政,综合评价作用日益突出

2014年9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正式提出“两依据、一参考”这一新高考模式,并将浙江和上海分别设立为新高考改革试点区;改革试点在2017年之后总结成效和经验,并在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中开始推广实施;2020年将形成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统一高考成绩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2016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一个“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克服唯分数论。逐步完善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改革明确要求试点地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综合评价内容上,要求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在结果使用上,由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使综合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破解唯分数论。

三、人才选拔机制与评价模式更新,助推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我国在学业评价方面,评价维度多为知识点与题型对照的传统一维评价,无法精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表现。目前国内可满足综合评价需求的第三方机构已逐渐萌芽,如测评的多元多维评价,通过国际领先的认知诊断技术,从知识、技能、能力、思维多元多维的角度帮助学生考查、分析和查找学习中的长短板、优劣势,从而激励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和调整学习策略。同时,透过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挖掘成绩背后的学习心理过程和心理偏好,从而能够真正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所产生的问题根源,继而结合老师的教学、教研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指导。学情评价数据的积累在“新高考”模式下显现出重要意义:一方面,即时数据的获取对于“新高一”学生学业水平摸底、分班及走班选课选科均有指导和建议性意义;另一方面,长期阶段性学情数据的积累,不仅能展现学生个人学科能力,也能立体展示学生技能、能力和思维模式等核心素养相关维度。宏观上来说,学生测评大数据的积累对教师精准教学教研,学校把控教育质量和教师考核,甚至区域性的教育成果验收和教育政策制定都有重大意义。

以教育大数据为基础,未来的综合评价将助力新高考改革和新的人才选拔机制,促进实现“学有所依,学有所用”,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全纳,公平,优质教育”的同时,关注教育过程,关注教育结果,实现测评即教学的最终目标。

[1]英国国家科技部.创新国家科学与创新战略白皮书[Z].2008.

[2]美国国会.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Z].2001.

[3]美国国会.让每一个儿童成功法案.[Z].2001.

(作者:试达测评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刘新丽]

G521

A

1673-9949(2017)06-0010-03

猜你喜欢
考试素养改革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改革之路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