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2016年中国世界近代史年会,近代历史与当今世界,一带一路,史学理论与教学实践
2016年9月24日和25日,由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主办、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在兰州饭店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7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年会进行了大会交流、分组讨论和小组汇报等形式的研讨。四川大学何平教授、南开大学杨栋梁教授、西南大学黄贤全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张玉霞副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王晓焰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梁茂信教授、南京大学于文杰教授和青海师范大学张礼萍教授作了大会交流发言。大会分为四个小组,围绕“近代历史与当今世界”“‘一带一路与近代国际关系”“世界近代史研究与教学实践”“史学理论和历史研究的学术规范”四个主题进行了讨论。
一、近代历史与当今世界研究
(一)对近代历史与当前世界的宏观考察
四川大学何平教授在大会上作了《近代历史与当今世界——宏观视角下的比较和具体问题》的报告,他首先指出,1500年以后全球生物边界逐渐消失,当今的世界,可以说经济边界正在消失,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格局”。在纵观和剖析历史大势之后,何平教授还对“失败国家、原教旨主义和恐袭的扩散”“资本主义面临的新问题”“西方政治智慧的衰退”等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根据“国际政治秩序的周期性衰败”“霸权转移的百年周期”“世界经济的周期性变化”三个方面的长期发展趋势,对当今世界进行了深透解读。清华大学梅雪芹教授在《近代历史与当前的世界——以英帝国的自然遗产为中心的思考》中认为,唯物史观应该重视“自然遗产”之“物”,英帝国的自然遗产从过去的时代承继下来,在今天得到保留和发展,反映了近代历史作用于当前世界的独特印迹,因而值得重视;有关这类“自然遗产”之“物”的史料、史实有待深入地挖掘、整理,而关于这类历史的探讨,反映了英帝国历史乃至近现代世界历史研究的一种新趋势。梅教授的研究,突破了关于帝国史和近现代历史研究的固有范畴和思维定势,有助于我们从更多方面思考和把握近代历史与当前世界的关联。
(二)近代历史与当代欧美日社会研究
英国是引领现代文明的重要国家之一,为众多学者所关注。晓庄师范学院丰华琴教授以苏格兰儿童听证制度为切入点,探讨了儿童保护和儿童福利问题。她的论文《倾听儿童的呼唤——苏格兰儿童听证制度的原则与实践》,从苏格兰儿童听证制度产生的背景出发,阐述了这一制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制度特征及其实施过程,并对其实施的效果进行了评价。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孙文广副教授的论文《苏格兰国家联盟及其对苏格兰民族运动的影响》研究表明,苏格兰民族运动史上苏格兰独立主张的出现,要追溯至1920年在伦敦成立的苏格兰国家联盟,它是英国第一个主张苏格兰独立的政治组织,是苏格兰国家党的前身,它的成立及诸多主张对苏格兰民族运动日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从医学社会史的视角研究英国医疗市场和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的形成及其改革,是史学研究的一个较新领域。南京师范大学讲师白爽博士的论文《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英国医生职业的变化与思考》,考察了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从传统职业向现代职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英国医生在医疗服务中的权力变化与角色定位。南京审计学院张春梅博士的《论英国医院私有化改革中的专科医生》一文,分析了改革过程中首当其冲的专科医生同政府的博弈,揭示了政策制定与专业人员之间的关系及良性互动的一般规律。
山东大学孙一萍教授对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公民投票制度及议会、总统与人民之间的权力平衡问题进行了研究。北京大学徐健教授在《“乌拉爱国主义”:一战前德国社会心态的若干思考》中,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社会各阶层和大众舆论表现出的不合乎常理的“乌拉爱国主义”亢奋热情。黑河学院孙丽红博士在研究俄罗斯女性社会地位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俄罗斯女性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并给予了充分肯定的评价。山东大学李巍教授将加拿大1910-2000年的城市规划政策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概括分析了其特点和优点。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彩玲考察研究了美国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的投资与发展,分析了清洁能源开发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湖北大学郝祥满副教授选取作为基础设施的街道公共空间,以日本的历史经验为借鉴,就中国现今城市建设中的公共空间问题,呼吁人文关怀,控制物欲崇拜。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平力群研究员从认知对制度选择的影响方面研究诠释了日本雇佣制度的演化。
(三)亚非拉问题研究
新加坡是一个寡民小国,很重视人口问题。赣南师范大学魏炜教授考察研究了新加坡政府在社會转型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人口问题及时调整政策,所体现出的人口政策的灵活性。西北师范大学讲师吕海军博士在狭义泛伊斯兰主义概念的基础上,梳理了泛伊斯兰主义在伊朗经历的发展阶段,概括了伊朗泛伊斯兰主义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分析了泛伊斯兰主义对当代伊朗内政外交的作用和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张忠祥教授对《尼雷尔文选》和尼雷尔的非洲统一观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孙若彦教授将拉美民族主义的发展进程梳理为四个阶段进行了考察。上海大学张琨博士梳理了皮诺切特独裁统治下,智利天主教救助组织“和平协作委员会”与“团结公会”的演变过程,详细阐述了两个组织的救助目标、行为方式以及给整个智利社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二、“‘一带一路与近代国际关系”
(一)“一带一路”战略研究
西安财经学院讲师刘舒羽博士在《从南海贸易圈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发展》一文中,首先从马六甲前时代、马六甲时代、全球化开始阶段、再全球化时代四个时段,系统阐述了南海贸易圈的历史沿革;然后从商业中心及城市、运输及船只、人力及服务三个方面分析了南海贸易圈结构;最后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提出了三点思考。淮南师范学院杨荣教授的论文《“一带一路”与新型国际关系》,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和相关国家地区发展经济,建立新型政治外交关系的积极作用。长春师范大学金龙云副教授考察了中日俄韩朝蒙六国发展现状和区域合作的优势与困境,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对相互依赖的东北亚六国的影响。聊城大学吕桂霞教授认为,美国在太平洋岛国的“和平队”活动,对我们的“一带一路”建设很有参鉴意义。西北师范大学张玉霞副教授从“推一拉理论”的分析视角,对19世纪60年代北高加索穆斯林向土耳其移民的动因进行了分析。
(二)东亚国际关系研究
南开大学杨栋梁教授对日本“近代国家的形成与属性”“国家权力与近代经济发展”“皇权与国民统合”“外交理念与行为特点”一一作了分析解读。南开大学赵德宇教授对江户时代日本知识界的中国观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对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具有重要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彭鹏对日本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种族平等”提案进行了考察,并以日本在巴黎和会上与英美澳交涉过程为重点,论述该提案被否决的过程、原因及影响。渤海大学庞宝庆副教授对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直接军费的“战费筹措机制”进行了研究。四川师范大学许晓光教授从更深层次考察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理论根源,追寻梳理了日本近代民族扩张主义理论形成的大致轮廓。上海大学朱虹博士深入探讨与分析了同志社在1935年至1937年间爆发的诸起风波,即神龛事件、“国体明征”论文事件、举报书事件、占领教堂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通化师范学院马跃副研究员从日俄间矛盾及其掺杂着的其他列强势力间的矛盾纠葛,考察了日俄战争中英国作为日本盟友,先采取调停政策,后采取中立政策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曲阜师范大学张兆敏教授的《简论近现代国际关系中的琉球问题》一文认为,近现代国际关系中的琉球问题,分别是近代日本的单方面处置和二战后美国的擅自处置,均违背了有关国际法,所以2012年以来中国学者提出“二战后琉球地位未定论”的观点是有充分的国际法及历史事实依据的。黑龙江大学马德义副教授对20世纪初朝鲜人移民夏威夷活动的行止因由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这是一个移民问题,同时更明显地表现为一种国际关系问题。大连大学宋良讲师通过考述1958年英国国会议员蒂林访问中国台湾地区一事,研究了英国、台湾与中国大陆两国三方之间的关系。
(三)欧美国际关系研究
近代英国海峡群岛权属问题曾经面对法国、德国等周边国家的挑战,最终权益依然牢牢掌握在英国人手里。英国何以能获取完胜的结果,南京大学于文杰教授、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研究生詹墨奴的论文《近代英国海峡群岛权属问题研究》,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与文化等因素进行长时段的考察与清理,分析英国面对诸多因素挑战的应对措施,认为英国的胜利得益于其强烈的海洋意识、稳健的海洋策略,以及合理的海洋开发,更为关键的是,英国长期以来对海峡群岛的关注和坚守、英国社会为应付海峡群岛问题展开的多方面整合与协作,以及英国政府极富智慧的先声政策。首都师范大学施诚教授研究了香料贸易与现代国际法的起源问题,认为现代国际法是16、17世纪之交荷兰力图打破葡萄牙垄断亚洲香料贸易的结果。聊城大学曲升教授的《“自我孤立”国际海洋法律秩序其外之肇端:美国对(巴黎宣言)的修改尝试与最终拒绝(1854-1857)》一文,考察了当时美国应对《巴黎宣言》的政策和策略,指出美国根据自我利益修改《巴黎宣言》的意图未能达到,英国创立一个全球性海洋法机制并孤立桀骜不驯的美国的最初目的得以实现。研究欧美国际关系的论文,还有广西师范大学王本涛副教授的《英国海军“两强标准”政策探析》;西北大学讲师卢玲玲博士的《拉普拉塔独立运动期间英国的“调解政策”刍议》;石家庄学院陈淑荣副教授的《英中两国关于退还庚款余额问题的论争》;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张琼的《从奴隶贸易存废的视角看英美矛盾》。
三、近代国别史地区史研究
(一)近代美国加拿大研究
关于美国环境生态问题的研究,南开大学付成双教授在《试论北美印第安人的传统生态智慧:从西雅图酋长的演说谈起》一文中对过度夸大印第安人传统生态智慧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环境伦理,其基础是现代生态知识和生态意识,力图通过神化印第安人的环境伦理来解决现代环境问题的尝试是不现实的。南开大学丁见民教授的《外来传染性疾病与美国早期印第安人口的削减》一文,分析了1492年以后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外来传染性疾病对美国早期印第安人口的影响,对疾病在美国早期印第安人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做出了新的评价和定位。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李韶星通过考察乔治·马什环境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指出马什留下的《人与自然》一书,是其环境思想体系的结晶,也是西方环境思想史上的重要瑰宝。
关于近代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经济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梁茂信教授在《美国革命时期的选民财产资格与政治等级制度》一文中认为,财产资格制度对认识美国革命和现代美国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南大学黄贤全教授在《美国政府在西部开发中的主导地位》的大会发言中认为,美国政府参与了西部开发全过程,组织领导了西部开发。因为美国政府既有贯穿始终的开发目标,又有一以贯之的开发思路,还有因地制宜的开发策略。郑州大学王毓敏副教授对威廉·M.特威德作为纽约市政府老板及其“腐败典型”问题表示质疑并发表新见。鲁东大学王书丽教授的论文《美国联邦政府银行业监管时代的来临》认为,《1913年联邦储备法》造就了一个带有鲜明美国特色的中央银行体系——联邦储备系统,这是现代美国金融监管历史上的里程碑。兰州大学王雅红副教授的《“美国梦”与“家国情”——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移民回流”现象探析》一文,分析了移民回流的原因及影响,认为“回归移民”带来的物质产品、生产技术、思想观念等,促发了故乡的新变化,也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和文明演进。
关于加拿大“1837年上下起义”问题的研究,在我国学界几近空白,南开大学杨令侠教授、美国天主教大学徐天博士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拿大印第安人土地权利建构——以尼斯家族为例》一文,梳理论述了这次起义深刻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根源,分析了这个政治事件对加拿大后来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认为在这场起义之后,一部真正意义的加拿大历史才得以出现。
(二)近代英国研究
本次年會研究英国问题的论文量大面广,因篇幅关系,难以细述,仅择其要者分类提及。
首先是近代英国经济变革研究,有河南师范大学讲师吉喆博士的《近代早期英国土地产权变革进程中的社会舆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贾永勇的《转型时期东盎格利亚区域土地流转问题初探》;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傅益东的《近代英国工厂制的起源:以隆贝丝织工厂为中心》;江苏师范大学讲师张荣苏博士的《1733年消费税危机及其政治影响探究》。
其次是近代英国政治转化研究,有河南师范大学蔡蕾副教授的《都铎国家整合视域中的“乡绅入侵”——兼论社会在近代英国国家建构中的作用》;大连大学历史学院讲师邵政达博士的《论英国革命时期的司法改革(1640-1660)》;广州大学讲师刘畅博士的《18世纪早期公众舆论与英国外交决策——以笛福和斯威夫特为例》。
再次是近代英国社会演进研究,有河南科技大学讲师毛利霞博士的《19世纪末英格兰社会净化运动》;南京大学闵凡祥副教授的《规矩求方圆:社团章程与19世纪英国友谊会的内部秩序构建》;四川师范大学王晓焰教授的《英国工业化进程的社会性别化意义》;西华师范大学付有强教授的《近代初期英国两性教育差异探析》;北京师范大学郭家宏教授的《旧济贫法体制下英格兰贫民医疗救济探析》;兰州大学柴彬教授和碩士研究生李文慧的《人祸抑或天灾?反思1848-1849年英国兰贝斯霍乱》。
(三)近代欧洲大陆和中东地区有关国家研究
山西师范大学徐继承副教授研究了19世纪德国的农业改革与经济结构转型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柯弘毅探讨了近代巴黎拱廊街兴起的原因,山东大学牛淑萍副教授对近代意大利的宪政问题进行了研究,勾勒出了近代意大利宪政的轮廓,并对不同时期的立宪方案及其实践进行了评析。西北大学讲师白胜洁博士考察分析了俄国冶金工业垄断的成因、发展过程及影响。上海大学王三义教授《新机构与旧制度:马哈茂德二世时期的帝国政治》一文认为,马哈茂德二世的政治变革未能挽救危局,是因为建立新机构仅仅造成表面上的新气象,实质是用新机构来维持旧制度。而其经济改革效果明显,是因为改变了土地制度。因此,没有制度的变革就没有社会的进步。
四、史学理论与教学实践
本次学术年会,讨论“史学理论”问题的论文数量,和其他专题相比并不算多,但在选题观点的新颖和分析论述的深入方面,是值得称道和关注的。
(一)摩尔根家庭进化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主要依据来自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亚岛群其他部分的样本材料,对古代人类家庭形式的发展作了五阶段式划分,其中的第二个阶段是普那路亚家庭(伙婚家族),即群婚制的一种高级形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王华副教授在《夏威夷婚姻形态及其近代演变研究——兼论摩尔根的“普那路亚婚”》中认为,摩尔根将夏威夷的传统婚姻形态描述为“普那路亚婚”,是对“普那路亚”这一夏威夷特定亲属关系称谓的误用,导致长期以来夏威夷的传统婚姻形态被人们错误认知,而其近代以来的显著变化也遭到忽视。上海师范大学梁民愫教授研究了20世纪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阶段特征及实践效应。大连大学姜德福教授的《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道德问题——读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恩格斯关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道德问题的表现和成因作了新的解析。
(二)世界史学科新理论体系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在介绍、吸纳国外史学思潮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与研究路径,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被认为是中国世界史学界近几十年来进步和成熟的标志。彭树智先生是中国世界史学界“文明史观”的主要建构者之一,“文明交往论”是其文明史观的核心内涵。郑州大学张倩红教授、博士研究生刘洪洁的《从文明交往到文明自觉——彭树智先生的文明交往史观》一文,梳理了彭树智先生30多年来围绕文明交往所进行的一系列深入思考与系统研究,指出彭树智先生对文明史观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他的以“文明交往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上。西北民族大学刘英教授提出了“历史冲突论”问题,她的《“历史冲突论”:史学研究中的一种认识论》一文,从“冲突论”概念的渊源、“历史冲突论”的提出、对历史冲突理论的初步构建、“历史冲突论”理论的史学意义、“历史冲突论”理论的特点五个方面进行了考察梳理、论述构建、概括总结,认为“历史冲突论”完全能够成为同整个史学的对话工具。
(三)其他史学理论及观点的研究
南开大学韩琦教授的《拉丁美洲文明及其借鉴意义》一文,勾勒出了拉美文明动态形成发展的新图景——欧洲文明、非洲文明与印第安文明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过程,认为到20世纪20年代之后,拉美才出现了“新文化”——现代文化。河北师范大学刘雅军副教授的《美国国史叙事中的认同研究——以黑人史的兴起为中心》一文,分析了美国史书写模式、叙事框架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探讨了美国国史的认同功能和学术内在发展理路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其调和。这方面的论文还有曲阜师范大学邹翔副教授的《走近艾萨克·牛顿的疯癫:人文与科学的多重阐释与构建》,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梦霏的《追寻自然:从历史上的“督伊德教”到游戏中的“德鲁伊”》,河南大学胡浩副教授在《19世纪德国历史主义思潮与犹太教科学运动》,社科院世界史所黄艳红研究员的《托克维尔与民主革命时代的历史意识》,西北师范大学杨鹏飞教授的《跨越时空的交流——与托克维尔关于美国民主的对话》。
(四)世界通史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
高中新课程改革推广实施以来,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世界史作为历史专业的基础课,如何与时俱进,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青海师范大学张礼萍教授概括了课改后世界史教材内容的三个特点,提出了加强和改革世界通史教学的三项要求。她在《世界通史教学要关注高中课程改革》一文中认为,加强和改革世界通史教学,一是要突出世界历史由分散向整体化演进的发展主线,否则难以形成较为完整的世界历史发展线索和体系。二是把握史观教育在世界史教学中的地位,坚持唯物史观,学习借鉴“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三是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防止“知识碎片化”现象。滁州学院辜庆志教授的《世界历史学科的研究现状与改革之我见》一文认为,世界史课程体系改革突破的重点,一是确立生产力既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也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应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二是实事求是还原历史,根据实践检验的结果立论。三是认同历史上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不强行对一切都贴上阶级或主义的标签。四是坚持具体分析,避免绝对化。五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国别史拼合为世界史,或抛开国别只有综述概括的世界史,都不可取。
总体看来,这次学术年会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学者们提交论文量大质优,发言踊跃,讨论热烈,互动性强,新见频出,收到了预期的成果展示和切磋交流效果,加之会议规模大,参会学者人数多,可同历届年会相媲美,甚至为历届年会所少见。第二,从会议论文和各专题讨论来看,参会学者视野开阔,选题丰富,涉及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国际关系史、环境史、儿童史、性别史、城市史、医疗史和史学理论等诸多领域,既体现出学界研究范围领域的广泛,又体现出专家们各自研究方向的执着和专注。第三,许多学者立足近代,瞻前顾后,既能够注重研究近代,又能观照中世纪,更能热切关注现实,反映出学者们以人文情怀和良知正义回应社会。第四,一些年轻博士、硕士研究生携文与会,虚心求教,得到了学长和老专家的提点帮助,获益匪浅,也使本次年会特显生机和新象。青年学者们正在成长起来,使人深感欣慰,也充满期待。
[作者简介]李积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世界史和二战史研究。
[责任编辑:杨莲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