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共读,感受“阳光”

2017-06-28 19:47穆文红杨敏芬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7年3期
关键词:小峰棉鞋棉被

穆文红 杨敏芬

《棉鞋里的阳光》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充满家庭温暖的短文。作者用贴近儿童生活情境,极尽细腻渲染的文笔,栩栩如生地描摹出一幅蕴满浓浓亲情的温馨画卷:奶奶老了,妈妈格外体贴,把老人的棉被晒一晒,让她睡得更暖和;贤淑的举动影响着幼小的心灵,小峰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帮奶奶晒棉鞋。阳光钻进了棉被,钻进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也温暖着奶奶的心。

一、教材解读

1.课题凸显立意。棉鞋,柔软暖和;阳光,明媚灿烂。一读课题,心底不禁泛起一阵暖意,同时又产生疑惑:“阳光怎么钻进了棉鞋里”。读过课文,仿佛有一束阳光直达心底,涌动起阵阵暖流。妈妈和小峰的行为,让棉被和棉鞋里有了阳光,更是让奶奶的心里充满阳光。我们再看课文所在的第二单元,识字、《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月亮的心愿》,包括语文园地二中的“读读背背”都凸显了一个相同的主题:我们都有温暖的家,我们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一个人。可见,“阳光”是题眼,课题凸显了立意。

2.插图呈现场景。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分别对应“晒棉被”和“晒棉鞋”两个生活场景。这两部分内容按事情发展顺序讲有先后之分,从小峰内心的变化看还存在因果关联。小峰给奶奶晒棉鞋,是缘于妈妈的积极影响——从妈妈的语言中,知道阳光晒过的东西会暖和,是“知”;从妈妈的行动上,懂得晚辈应当孝敬长辈,是“行”。插图画面简洁,重点突出,人物的姿态动作和表情一目了然,与文字相得益彰,共同传递着晚辈对长辈的关心、体贴和孝顺。

3.细节流露真情。课文语言平实,叙事中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1)对话。小峰和妈妈的对话,让小峰知道棉被晒过之后会更暖和;小峰和奶奶的对话,揭开了棉鞋“这么暖和”的秘密。对话中有四处用到“暖和”一词,蕴含着妈妈和小峰传递给奶奶的温暖。(2)心理活动。两部分的对话通过“小峰想:奶奶的棉鞋里也有棉花……”起到意义上的勾连,省略号省略的部分是“让阳光钻进棉花里,奶奶穿上会更暖和”。文中之所以用省略号,既避免了表达上的繁复,也让读者通过这样的空白处体会到孩童的天真可爱。(3)动作。“轻轻地把奶奶的棉鞋摆在阳光晒到的地方”“把棉鞋放回床前”,多么懂事的孩子!“轻轻地”,怕惊醒了奶奶,又有想给奶奶一个惊喜的小心思,童真童趣跃然纸上。

二、教学建议

根据文本特点及年段要求,本文的教学设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唤起一种感觉——揭题激趣。课题“棉鞋里的阳光”包含两个词语,“棉鞋”和“阳光”。我们分两步揭示课题。第一步,出示生字卡片“棉”,先正确认读,然后扩词:棉被、棉鞋、棉花、棉袄、棉靴、棉絮等,体会这些东西给人什么感觉?(柔软、暖和)。同样,反复读上几遍“阳光”,感觉怎么样?(明亮、温暖)。第二步,教师把课题补充完整,要求学生读准课题,随机质疑:棉鞋里怎么有阳光?阳光怎么钻进棉鞋里了?就这样,学生带着一份温暖、一份好奇开始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2.分类教学生字——自学互动。本文共19个生字,其中“我会认”的有13个,“我会写”的有6个。教学时,要把握好两类生字不同的教学要求。(1)正确认读。学生初读课文时,可以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然后课件出示带生字的新词,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让全体学生都能正确认读。提示注意翘舌音和后鼻音,区分韵母“ai”和“ei”。“和”是多音字,让学生分别组词比较。(2)理解运用。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中,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都能理解,如棉被、合上、眼睛、午饭等,也包括一些表示动作的词,如“盖”“躺”“脱”“收”“放”“摆”。(3)工整书写。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分为三组来教:“妈”和“奶”为一组,都是女字旁,左窄右宽。其中女字旁是书写的难点,教师要示范,讲清要点。“放”和“收”为一组,不仅字义上相对,而且字形看都有“反文旁”,写好反文旁必须注意后三笔的起笔位置,才能写得紧凑不松散。第三组“午”和“合”为一组,这两个字形都比较简单,书写难度不大,学生可以借助已有的书写经验来观察把握字形结构,还可以让学生以做小老师的方式相互提醒。如,和熟字作比较“午——牛”,找到横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等。

3用好两幅插图——推进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性阅读大体分为两个步骤,初读感知和品读感悟。这两个过程性目标都可以相机利用好课文的两幅插图。(1)利用插图概括课文内容。听课文录音或自由读课文,思考:文中讲到哪些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用上“谁为谁做什么”的句式来说一说。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用提供的句式来概括“妈妈为奶奶晒棉被”“小峰为奶奶晒棉鞋”,相机揭示小标题“晒棉被”“晒棉鞋”。(2)利用插图体会人物形象。让学生理解感悟妈妈和小峰尊老敬老的高尚品质,从而产生关心长辈的愿望,学会体贴长辈,这是本课学习的情感目标。可毕竟学生年龄小及理解能力有限,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教学时,紧扣“爱”这条情感主线,抓住人物动作、对话及心理活动的描写,借助插图、合理想象,引领学生反复品悟孝心的内涵,萌生孝心之举的愿望。如“晒棉被”的部分都是妈妈和小峰的对话,提示语非常简洁“××说”“××问”,插图就成了很好的补充,让学生观察妈妈的形象:一边晒棉被,一边侧转身子扭转头和小峰说话,还笑眯眯的。一位亲切友善的妈妈!第二幅图,小峰蹲在奶奶床前,双手帮奶奶穿棉鞋,微微扬起脸看着奶奶。这与文中小峰的语言动作描写相得益彰,一个可爱懂事的孩子!这里可以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奶奶还会对小峰说些什么呢?如果妈妈看见了,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在想象中能更深入体会到小峰孝敬老人的美好品质,也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4.聚焦一组对话——体会情感。课文的对话比较多,有妈妈和小峰的对话,有奶奶和小峰的对话。教学中可以这样做:(1)初读。出示对话,首先做到读准读通,然后根据提示语弄清楚每一处是谁说的。文章出现了提示语在后的形式,教师需要作必要的讲解,之后通过分角色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楚。(2)品读。方法一,关注提示语。如“哿隆地问”“笑了笑说”,可以分角色读,读出表情,体会语气,理解对话的内容。方法二,捕捉关键字。从一个“更”字体会妈妈对奶奶悉心周到的照顾;从一个“咦”字,体会奶奶的诧异和惊喜。方法三,观察插图。妈妈的笑,奶奶的笑,小峰的笑;小峰半蹲身子帮奶奶穿棉鞋,扬起笑脸望着奶奶说话……这样,既读出了画面,读出了情感,又指导学生积累了品读对话的方法。

5.紧扣一个词语——延伸拓展。课文中有四处用到“暖和”一词,而且都出现在语言中,字面上看都是指向身体感到温暖舒服。“棉被晒过了,奶奶盖上会更暖和。”“棉被里有棉花,让阳光钻进棉花里,你说暖和不暖和?”“这被子真暖和。”“咦,棉鞋怎么这么暖和?”学完课文,回归整体,教师不妨追问:“暖和”仅仅是指阳光的温暖吗?让学生再次通读全文思考发现:暖和,首先是肢体上的“暖”,其次是内心的“暖”。家人的愛就如阳光,照在奶奶的心底,让她感到温暖。这时,深刻的阅读感悟便水到渠成了。紧接着,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温暖的家,人与人的爱的故事,进一步体会爱就如阳光般的温暖。最后朗读全文,让学生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进一步得以表达和升华。

《棉鞋里的阳光》,从课题,到插图,到文字,都给人暖暖的感觉。教学时,从“阳光”一词揭题导入,回到“阳光”结束全课,前后呼应,贯穿始终。家庭,家人,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只是缺乏用心感受。本文选自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学生易进入情景。所以,在教学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教育才会更富有意义。

责任编辑:王天杰

猜你喜欢
小峰棉鞋棉被
玩雪
暖暖的小棉被
一只白蝶栖息在我的棉被上
晒过的棉被“拍不得”
捏捏冻耳朵
棉被里的爱
朋友杀夫
让阳光躲在棉鞋里
朋友杀夫
“棉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