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L i l a n
追逐与需求
——对后物欲时代的探讨
文丨L i l a n
■
千人一面最是无趣,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一个话题,千种声音,一切有趣想法和鲜明观点都可以在这个互动平台上恣意发声。观点激荡、错落纷杂之态,即我们智慧萌芽之时。
有个很著名的段子,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亚里士多德是我们熟知的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称得上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的学说遍及哲学、物理学、天文学、逻辑学等许多领域。我们都知道,人之所以为人,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人有一颗充满各种感情的心。正因为亚里士多德取得如此多的成就,有人对他产生好奇、崇拜的同时,也会有人对他发起挑战。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们多无所事事,酒池肉林,浑浑度日。亚里士多德也是奴隶主出身,但是他一直将自己与其他奴隶主区别开来。一次,他在做演讲结束时被一个人提问,问他与奴隶主有什么区别,“你们一样吃饭,一样活着。”亚里士多德则很聪明地回答:“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最后,随着故事的流传,这句回答成了英国的一句民谚:“One should eat to live,but not live to eat.”(人为生而食,不为食而生。)
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成了人类社会一直以来探寻的答案。英国哲学家边沁提出“快乐哲学”,认为人活着的——无一例外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快乐。并提出了快乐的十四条清单,比如财富、情感、感官、声誉等等。这个哲学传播之后,一直至今,还有很多人接受,并作为他们生活的指引。所以,心灵鸡汤的盛行似乎与人类追寻快乐不谋而合。
社会学家郑也夫教授对此持批评态度,他认为“人生而为乐”不是自明之理,需要能够证明人类活着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因而,他列举了自己的论述逻辑。他认为人类所享有的最大的三大思想资源——宗教、传统道德、生物学进化论思想——通通不支持这个论断。
宗教可以说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为人类解释多种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而产生的思想依托,可以说是“解魅”或者“敬魅”思想,最为古老。不论是上帝还是释迦牟尼都不曾叫人生而为乐,所以,宗教遗产不曾教人生而为乐。
传统道德,是人类社会运行已久的行为规范,人们依道尊德而行。各个民族的传统道德没有公然鼓吹人活着就是追求快乐。比如说,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儒家学说代表,孟子曾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传统道德不曾教人生而为乐。
生物学的进化论思想论述了生命的进化,人类的诞生与繁衍,是现代社会的启蒙思想。这个思想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认为动植物的行为有利于自己的生存繁衍,而快乐不是物种生存繁衍的基础,反之,会给物种带来灭顶之灾。有个生物学小实验,在小老鼠面前放三个金属柄,接触第一个金属柄,老鼠就可以吃到随之出现的食物,接触第二个金属柄,老鼠就可以喝到随之出现的饮料,而接触第三个金属柄,老鼠会受到电流对脑下丘控制快感的神经的刺激。老鼠会因为快感,不断接触第三个金属柄,不吃不喝,从而饥饿而死。所以,生物学进化论思想也不曾教人生而为乐。
综上所述,郑也夫教授认为人类活着不是追求快乐。他认为,人类活着的三大本能追求:舒适、刺激、征服。舒适指的是感官上的追求,特别是温饱的需求。在工业社会以前数万年的时间里,温饱是人们不容易得到的东西,所以曾经是人类最大的问题。因此,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因为对环境的适应,一直保持着这种对于温饱的本能。刺激指的是一种反应。这也与人类进化有关,在工业时代之前的社会里,人类需要进行打猎等刺激性非常大的活动,这种基因也随着时间传递下来了,在现代社会,没有了合法狩猎,如何获得这种狩猎的适应心态,只有追求刺激。征服,是获取崇拜也是炫耀。比如,雄孔雀拥有艳丽的颜色和修长的尾巴,其实不利于物种繁衍,因为天敌可以很容易逮到它。然而,为了能够接触更多雌孔雀,所以开屏是不可缺少的。因此,炫耀的基因也传承在人类本性中。
这三种本能需求,会有冲突。很多此类追求行为也不是因为追求快乐。而现代社会中,三种需求,舒适的需求,已经或者即将解决。然而,温饱解决之后,人类就面临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堕落,另一种是升华。
因为,在物质极其丰富的年代,物质上的奢华或者占有,不再能够满足炫耀的需求。比如说今天的手机。你用不用苹果,不能成为你炫耀的资本,因为更新换代很快,不同阶层的人群都能够使用这种产品,凸显不了你的“稀缺性”。所以,满足炫耀的需求的出路只能从精神的发育入手而不是物质的消费和占有。
而刺激这个需求,有时候与炫耀合为一体。
因此,当社会的温饱大致解决,人类的物质享受水平大致丰富的时候,就需要追求刺激。满足刺激需求的有两种,一种是肉体上的刺激,另一种是精神上的刺激。肉体上的刺激使人堕落,精神上的刺激使人升华。
按照郑也夫教授的逻辑,现在的人们在满足温饱之后,都在追逐着一种更体面的生活,也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上的尊严、认同的需求。
而这种追逐的原因是因为尊严、认同给人们带来刺激吗?郑也夫教授认为,这种对于尊严、认同的需求,是人们对于社会承认度的追求。人们对于被承认的欲望的追求,是人们获得炫耀的方式。过去的社会里只有少数人可以胸怀天下而被人承认,即“英雄梦”。这是社会环境造成的。而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民主观念的推行,希望成为“英雄”的人越来越多,“人人皆英雄”成为一种可以普世的价值观。郑也夫教授认为这个事情很难办。比如在当今中国,30个人里面有29个想进北大,但是现实生活不可能让这29个人都进入北大,学校的名额是有限的,这个可能性很低。万众瞩目可以给人带来“刺激”,但是这个出路是可以多元化的。比如可以争当不同领域里的冠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追求体面生活,尊严生活,也是这样一种多元化的追求社会承认度的方式。
郑也夫教授其实想讲的是今天的社会物质极其丰富,现代社会已经出现获得社会承认度的多元化方式,物质主义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终将作古。
当今社会,人类追逐的东西的确多元化。温饱也不再是人类追逐的主要内容。郑也夫教授利用恩格尔系数中人们用于温饱的消费比例越来越低的趋势做了论证。
或许社会的平均水平是这样。
社会中的人类永远不可能都是同质的,都处在同一个社会阶层里。人类社会是有等级的。因为人类对于社会资源占有量是不平等的。社会学家认为橄榄型社会是理想的社会阶层模型,比较稳定。所以大部分群体是中产阶层。但是,现实社会告诉我们,橄榄型社会只是理想型。美国有着庞大的中产阶层,然而大多数中产阶层还在为每日的温饱奔波,为舒适的生活奔波。在中国,社会学家李强教授认为中国是倒“丁”字形结构,大部分是底层阶层,这个阶层的人同样还在为生存而奔波。
所谓的后物欲时代,实现的条件是解决温饱。地球发展到今天,还是有很大部分人处于贫困状态。他们所追逐的仅仅是生存而已。
当然,郑也夫教授用他的慧眼看到的是社会发展趋势。在物质社会发展到极致的时候,人类社会的转向是精神发展。
当然,笔者也持悲观态度。虽然,科技发展到今天,似乎这一切是可期的将来。原因有三:第一,当今社会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物质产品以供消费,很大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带来的极大的资本积累。但是资本积累有着自身的“危机”,有着循环的要求。例如几次经济危机下的产能过剩,如果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没有改变,倾倒牛奶的事情将无数次重现,不会分摊到每个需要牛奶的人手上,社会里总有大部分的人是为着物质奔波的。第二,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有五大需求,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类需求是依次递进的,但却不是按照顺序的。虽然更高一层的需求是人们前进的动力,但是,人类的需求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以及人民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在社会中,郑也夫教授认为人类追求的刺激、征服,如果是人类的终极需求,那么必定是社会的上层阶层才能有条件去追求的东西,只要是等级社会,就不可能全部追求最高等级的需求,当然它可以作为动力,但未必是行为。第三,马克思曾经做过乌托邦社会的设想,人们可以每天干自己喜欢的劳动,人人平等,人人温饱,人人舒适,今天不上班,去钓鱼, 一切活动都是由自己决定。相比之下,中国的《礼运•大同》篇里面天下为公,各得其乐,各司其行的社会更容易实现,却也成为仲尼之叹,“丘未之逮也”。由此看来,人类的追求的实现正如马斯洛所说,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但是,社会是否真的成为郑也夫教授所讲,大家都能够实现温饱,去追寻精神的升华,笔者认为此种社会是不易的。
追逐,其基本意义是指迅速积极地追寻逃跑的东西。后来引申为对事物的追求和逐取或跟随。郑也夫教授其实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类的追逐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当基本的需求满足之后,人类的最高追求将是精神上的升华,这是人类何以生的原因。
其实,也可以倒过来看。按照马斯洛所说,人们对于高等级的需求的追求,是人们行动的内在动力,因此,人类对于需求的追求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正因为人类追求更高的需求,才导致社会的进步。
所以,如郑也夫教授提出的人类的本能需求,当满足舒适的追求的时候,人类因为炫耀和刺激的原因进行精神社会发展,推动后物质社会的来临。这个是需要社会的各种制度才能够满足人类的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