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机制提升景观设计:对话美国湾区别墅景观设计师

2017-06-27 13:25
广东园林 2017年2期
关键词:维尔景观设计景观

本期请来对话嘉宾,分享美国别墅设计师如何与使用者建立有效沟通,保障设计项目的服务性和成功。李昊洋(1989年出生,祖籍广东),现为加州Bernard Trainor Associates的景观设计师。曾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2013-2015年留学美国,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景观设计硕士学位,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员。求学阶段曾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伊利诺伊州年度设计荣誉奖(IL- ASLA Student Honor Award),园冶杯国际风景园林竞赛论文荣誉奖。设计关注点主要为别墅景观设计。代表作品:加洲纳帕谷(Napa valley)的葡萄酒庄园,波托拉谷(Portola valley)的罗伯兹住宅,盖瑟维尔(Geyserville)的赫尔农场住宅等。

问:从华南农业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到美国湾区工作的别墅景观设计师,是一段怎样的经历?

李昊洋:很荣幸能够参与这个对话。我从华农本科毕业后就加入了科美景观设计公司,遇到很多很优秀的公司和同事。之后在伊利诺伊州香槟分校修读景观设计学硕士学位,2015年一毕业就加入了Bernard Trainor Associate(BT+ A)这间专门从事别墅景观设计的公司。我们公司在美国西海岸的湾区非常著名,专门为花园预算超过一百万美元的别墅业主提供服务。我接到BT+ A的邀请时,没有太多犹豫就决定加入。一方面是认可公司的理念,对公司的设计能力和出品心悦诚服,每一个项目都是将客户本人的性情和现场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杰作。另一方面是BT+ A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为公司的项目預算一般非常高,从购地阶段起就开始为客户提供服务,景观设计的切入时间很多时候比建筑设计还要早得多,为景观设计师带来很大的话语权。这些条件都非常吸引我。当然,真正工作了一段时间才逐渐适应这里的工作模式。有别于我过往工作和所了解的一般大公司以设计团队为单位、分部门的协作模式,BT+ A要求公司每一位设计师去独立完成设计项目大大小小的每一个环节:视察现场,与业主交流并完成设计,与其它不同专业合作,公司内部对设计的审核,修改和深化,选苗,报批,施工图绘制,施工现场监理等,通通都要参与。

问:研究生阶段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经历?这些经历对你现在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帮助?

李昊洋:研究生阶段让我获益最多的是一个在伊利诺伊州丹维尔市(City of Danville)的河滨设计项目。很荣幸这个项目得到伊利诺伊州景观设计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Illinois Chapter)的认可,为我赢得了年度学生设计荣誉奖(IL- ASLA Student Honor Award)。这个项目令我深刻地体会到一点:要做好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师一定要和使用者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这个机制不仅要包含最终设计产品的对话,更重要的是在设计过程间保持不断地对话和互动。要令每一位使用者明白,我们在为他们服务,他们的所有愿望和所有需要都会在我们的设计过程中得到考虑和反映。没有他们的敞开心扉和帮助,设计将是没有根基的,不仅设计本身无法提升到更高的层面,我们的专业和付出也难以得到别人的认可。良好的对话机制正好也是我现今从事别墅景观设计中最核心的部分,所以特别想分享给大家。

问:能否具体介绍一下相关的项目背景?

李昊洋:这个项目是由伊利诺伊州丹维尔市政府的规划部门(City of Danville: Public Works and Urban Services)牵头的河滨公共项目,希望通过新河滨景观的建立以活化正在消亡中的老城区。丹维尔市是一个人口只有33 027人的美国中部小城,位于伊利诺伊州和印第安纳州的边界处。小城的老城区毗邻一条名叫弗米利恩河的季节性河流(Vermilion River)。历史上,曾经在该河出现过的盐水温泉在1819年吸引来了第一位白人定居者。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小城因为其丰富的煤矿资源得到发展并繁荣起来。但在十九世纪的末期,亦因煤矿资源的消耗殆尽而遇到经济瓶颈。在该市的煤炭产业倒闭后,丹维尔城从1970年的人口高峰42 570人直至今天人口都在流失。超过半个世纪的人口负增长对于在中国长大的我当然难以想象,但这正是很多美国中部小城市正面临的迫切现实。该市老城区的现状就更为棘手了。由于经济活动的持续削弱,老城中,与主街相邻的Walnut街和Hazel街两侧的建筑空置率很高(图1),时常能看到破烂的窗户和日久失修的建筑大门,夜间的治安也很差。

为了寻找合适的途径活化老城区,丹维尔市政府委托了我们学校的应用美术学院(College of Fine and applied arts)成立一个横跨规划、建筑和景观的多专业团队进行综合性的概念设计,希望为丹维尔活化老城区这个长期性目标提供合理的方案,而我当时是景观部分其中一个方案组的组长。

问:你提到的对话机制目的是什么?能否具体说明这一机制的内涵?

对话机制在公共项目方面的建立是为了增加公众参与,听取公众意见并把公众带到实际的设计过程中,目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增加公众参与度,完善设计并最终赢得公众对项目的支持。因为在美国,税收分为联邦税、个税、州税和地方税等不同部分。而地方性公共项目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税。要完成一个新的地方性公共项目,政府必须首先提案,并计算下一年因此而需要增加多少地方税税收,再由该区居民投票表决。故公众参与在美国的公共项目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受委托的设计机构一般需要选取并建立合适的对话机制提升公众参与度。

这里必须明确对话机制的实质内涵。建立对话机制,增加公众参与并不意味着设计完全以居民意见为导向。对话机制的核心目标是让公众清晰了解设计机构对项目的整个决策过程。设计机构要大范围地向公众收集各种各样的意见和观点,并展示在设计过程中,一部分意见是如何被充分地反映到设计中。另一部分意见又是因为何种原因需要作出妥协。而且,收集意见、展示决策过程和设计成果并不是一次性的行为,而是随着项目深入而分阶段组织的一系列活动。

当然,选取不同的对话机制会导致不同的居民参与度。假设某地方政府委托设计机构提供不同的方案供居民选择,这样的居民参与度是很低的,因为居民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没有发声的渠道,也不了解整个决策过程。相比较而言,若设计机构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系列的公众参与活动,让每位居民和各个相关组织提出自己对项目的意见和观点,公众参与度就会大为提高,很容易赢得当地居民的支持,让项目顺利进行。

问:你们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建立这一个对话机制呢,对话机制又如何影响了你们的设计?

设计还没有开始,市长和政府人员就在政府官网和市里的各个信息传播点向小镇居民传达这个项目的信息,让所有居民都清楚明白这个项目的目的和必要性,受委托的设计师们要来了,设计过程需要大家的通力协助。而且,早在2015年的夏天,三位规划专业的研究生同学已经受邀请到丹维尔市的规划部进行相关工作,并了解政府项目的工作流程。

故项目一开始,规划专业的同学已经为我们做好了一整套关于丹维尔城各方面的数据分析。在教授Amita Sinha (1989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毕业,现为伊利诺伊香槟分校景观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景观)的建议下,我们设计团队开始了与公众第一阶段的对话,目的是希望了解丹维尔居民对河滨区域乃至城市整体的认知情况。当时我和几位同学采取凯文林奇的城市地图研究方式,到老城区采访居民,让居民画出自己脑海中的城市地图。由于政府的项目信息发布及时充分,我们非常顺利地采访到十多位有代表性的居民(图2)。通过研究和對比各份受访者所绘画的城市地图,包括城市景物印象的强烈与否,路径长短与否,和针对各种所绘信息的正确性去探讨市民脑里面真实的城市映像(图3)。

经过分析我们总结到,居民对河流南面的城市印象一点也不强烈。结合历史,弗米利恩河虽然在早期养育了丹维尔城,却又因为河流水位的季节性变化明显,缺乏过河的通道而阻碍了城市向河流南岸发展,令其城市化不停向北。北面的居民离老城区越来越远,自然就会自建新的社区中心,导致经济活动向北移,最终令老城区出现城市空洞化的现状。如果设计能够合理利用河岸边的自然环境,建立有吸引力的景观带和活动场所,并提供过河通道,将能重新把人流导向老城区,加强经济活跃度。由于市政府在河流两侧拥有大片土地,修复河岸景观一方面能带来地价提升以持续支撑项目支出,另一方面,新建的过河通道能为河南岸的景观和未来居住区发展带来新机遇。

第二阶段的对话是和城市的居民代表、各行业的代表,以及感兴趣的居民进行的设计讨论会。在会议中大家畅所欲言,我们在聆听的过程中,现场把大的景观概念勾勒出来作出讨论,尽我们所能把各行业的意见充分考虑并糅合到一起。我们也向各参与者阐述了我们对于城市映像的研究结果,建立河滨景观,过河通道以及未来河流南岸发展的重要性(图4)。

需要着重提出的是,除了通过活动与居民对话,我们还观察项目在网上的舆论导向(图5)。要营造一个积极正面的舆论环境,设计师需要尽可能快和全面地把设计想法和决策过程及时地传达开来。虽然无论如何努力,网络上总会有反对的声音,但这也正是完善的对话机制建立后能够为设计师带来的宝贵反馈。通过对话,对项目的误解也能得到消除。

然后是当设计雏形初现的时候与委托方丹维尔市政府进行沟通。市长和相关的政府成员来到设计室,听取了我们在收集了各方意见后所作的设计概念并发表他们的见解(图6)。在综合各市政单位的意见下,我们设计团队再有根据地进行设计调整。

在概念设计经调整成型后,我们开始组织第三阶段的对话。设计团队和市政府通过网络邀请每一位居民参与一次完整的概念设计的展览会(图7)。展览会中,我们设计团队向所有居民展示整个概念设计的意图,解释概念设计背后的整个决策过程,争取得到居民的认可,并收集意见为下一步调整作准备。展览会中,我看到很多之前参加过设计讨论会的居民,也重遇很多因为做城市地图调研而相识、并开始对这个项目产生兴趣的朋友。姑莫论每位到场人士是否认可我们的设计方案,但至少无一不感激我们长时期的付出和努力。整个设计团队所作出的不同设计方案亦在展览会后上传到专门为这个项目而设的网站上供大众阅览。

可以说,从最早期的调研到最终成型的设计作品,丹维尔河滨项目的每一步都按照着计划好的对话机制去进行。我认为,这个机制从两个方面提升了这个设计。一方面,充分地与使用者的对话避免了设计离地,因为设计的每一笔都“画”在了使用者的意见和反馈范围内。好项目与坏项目的区别点并不在项目最终的效果是不是很“酷炫”,而是有没有做到每个位置都设计到受众的心坎里。另一方面,这一机制能够为设计争取到最强大的经济及舆论支持,尤其是当设计作品较具争议的时候。所以,一定要在设计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对话机制。这对设计作品、受众、设计师本人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问:请介绍一下伊利诺伊州丹维尔市的河滨设计项目的思路和做法?

我做个简要介绍,项目的详细信息能够在我们设立的网站(http: / / www. cityofdanville. org/ riverfront- project)上查阅到。正如前面所讲,我们的概念设计是综合了居民的城市地图,各团体意见及规划上面的各方面数据作出的。设计以“变化”为主题,主要关注于两个方面(图8~9)。第一方面是建造河流北岸的景观带和活动场所以改善河滨景观状况,加强河滨的通达性。在此背景下开发沿河的商住混合型社区并建立过河通道。过河通道在未来将提供河滨南岸的改造机遇,进一步完善河流两岸的景观条件。

另一方面是利用老城区内的空置建筑和废弃停车场。建立多种小尺度有吸引力的活动空间比如农贸集市(现时集市举行地点在城北)、社区花园和运动场等以吸引人气,并以此为契机建立沿街小商业点,与河岸景观区建立联系。

在河岸的生态修复方面,由于早年建造于弗米利恩河上的坝体已经废弃,也无法修复,残留的坝体导致河流在不同季节的水位变化更大。洪水来临时,下游河床受强大的冲刷力,让河漫滩上的植物难以生长。我们在与居民的对话中了解到,自从坝体被废弃后,由于河漫滩上植物缺失,昆虫减少,鳟鱼数量锐减。故设计上建议顺应河漫滩地形设立一定数量的木桩和低矮挡墙,随时间变化积累沉积物,并以此为基础在河漫滩上作植被修复和植物造景(图10)。当然,进一步的设计需要测算河流的安全过洪面和沉积物积累的耗时。

在节点设计上,正因河流水位变化幅度大,我提出建立浮桥作为过河通道去反映河流有趣的变化。让新建的过河通道本身成为独特的景物。当河流处于正常水位时,浮桥由于固定的基座预留出爬艇活动需要的过桥空间。当水位上升,浮桥因应水位的变化而改变,并将实时水位反映在桥的柱身上,这样的设计不仅具一定的教育意义,也能及时警示游人(图11)。

问:你在从事别墅景观设计工作时如何建立类似的对话机制?对你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帮助?

虽然丹维尔项目是一个公共项目,设立对话机制有它的必然性。但其核心—让参与者了解整个设计和决策过程,并成为设计的一部分,在别墅景观设计上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是帮助别墅景观设计最终走向一个理想层面的必要途径。因为它帮助设计师突破“家”和“理想的家”之间微妙的区别。

一个理想的花园必须要将业主的需要、爱好和性格等等个人因素最终反映在花园的方方面面。所以设计的过程需要找寻合适的对话机制,像丹维尔的河滨项目一样每一步都有计划地与目标对象进行充分的信息互通。否则就算赶制出一百个方案让业主选择也永远达不到理想的层面,因为花园缺少了业主本人的参与,没能在设计上体现业主的真性情。我们要效仿赫斯特城堡设计师Julia Morgan或者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师,花多年的时间与业主一起建造理想的家,让花园拥有自己的生命和性格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最终,业主就是园子,园子就是业主,两者不可分离。只有达到这一个层面,我们才能自信地说设计成功了。

这个设计过程也恰好是这类型业主所渴望得到的。他们希望得到的不是那种常人眼中的奢华,如住在纽约市中心某栋大厦顶层俯瞰全城。他們希望得到的是设计师通过了解和专业的笔触把他们脑海中模糊的理想庭院景象逐渐实现出来,并与现场的大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最终业主的园子就是一个Self mirrow:“自己的影子”。

问:你提到建立对话机制会对设计有很强的提升,对国内景观设计从业人员有没有什么启示?

因为我本人从丹维尔这个项目所学到的对话机制中获益良多,当然希望有更多的设计师能够从中得益并成长,产生更多更优秀的景观设计。我认为,国内的公共项目尤其是老城区改造方面,需要更多地利用对话机制去增强公众的参与度,希望我介绍的丹维尔河滨项目这个例子能够提供到帮助。

另一方面,更多地去尝试与真实的使用者作对话,建立清晰的设计沟通和反馈渠道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都能够帮助到设计师。事实上,对话机制也能存在于项目完成后,作为对自己设计的一个评估。景观设计师永远不应单纯地认为项目建成了就是一个终点。相反,可以每隔一段时间,抽空到自己参与过的项目中向可能素未谋面的小区业主或者附近的居民咨询一下意见,看看当年在电脑屏幕中的设计在实际使用中变成什么样子,这就已经能够为景观设计师的设计能力带来极大的提高。

猜你喜欢
维尔景观设计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
关于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探析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