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露
[摘要]在幼儿园中,教师对幼儿实施的“教育硬暴力”现象逐渐得到社会关注,然而“教育软暴力”行为开始浮出水面,严重摧残幼儿的心灵。教育软暴力的受暴者往往是幼儿,从幼儿角度出发,宏观上分析幼儿园教育软暴力的表现类型,并着重探究教育软暴力对幼儿发展造成的潜在性伤害,以此来感受教育软暴力巨大的隐性杀伤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软暴力;伤害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3012104
“教育硬暴力”对幼儿的身体造成明显的伤害,这些伤害易被监护人员察觉,这种现象虽仍在发生但已得到社会明显的关注。然而,在幼儿园生活中,暴力又以另一种潜藏的形式出现,可以将其形象地称为“教育软暴力”,如教师对幼儿忽视、辱骂、威胁等,幼儿之间谩骂、孤立等。这种暴力行为不如硬暴力明显,它主要是通过“心理虐待”来实现惩罚目的,使幼儿心理受到侵犯,甚至对幼儿日后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等造成影响。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处于特殊时期,幼儿园出现的教育软暴力现象难以为监护人员察觉,还没有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关注,但是它造成的伤害毫不亚于教育硬暴力行为,所以幼儿园教育软暴力现象值得警惕与关注。
1幼儿园教育软暴力的概念界定
首先通过一组相关概念的区别来界定“幼儿园教育软暴力”的概念。“教育软暴力”和“教育硬暴力”的区别很容易辨别,但是“教育软暴力”和“教育惩罚”的区别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这里的教育软暴力不同于教育惩罚,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1]教育惩罚是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正当使用教育管理权,针对学生犯下的错误和不良行为进行批评、惩罚,不损害学生心理和精神,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发展的行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到:“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为的要使日后不去再犯。”[2]可见,适当的惩罚在教育过程中也是有必要的,并且夸美纽斯还说到:“不过,一切纪律都当小心地施用,除了诱导学生去把他们的工作完全作好以外,没有别种目的。”[2]然而教育软暴力行为已经超出合理惩罚范围,它夹杂着施暴者的主观态度和偏见,对幼儿心理和精神造成的严重伤害不可抹灭。
另外“教育惩罚”的实施者为教师,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而“教育软暴力”的实施者可能为教师,也可能为学生,发生在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
所以这里将“幼儿园教育软暴力”界定为在幼儿园中,施暴者(幼儿教师或幼儿)有意或无意地从语言和行为方面对受暴者(幼儿)忽视、孤立、辱骂、威胁、嘲笑等,致使幼儿心理和精神受到伤害的一种行为。
2幼儿园教育软暴力的类型
多数研究者关注教育软暴力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并且多是从教育软暴力的施加者——教师这一角度出发来分析,使社会各界把对教育软暴力的关注点地放到了教师身上。的确,教师作为教育软暴力的施加者更为明显,更能引起关注,但是也不能忽略学生在互动交往过程中发生的软暴力现象。在这里笔者不拘泥于教育软暴力的具体实施方式,注重教育软暴力的整体性,从宏观上根据幼儿所面对的不同施暴者探析其表现类型,将幼儿园教育软暴力的表现分为师幼间软暴力和幼儿间软暴力,施暴者可以是教师或幼儿,受暴者往往是幼儿。
2.1幼儿教师作为施暴者——师幼间软暴力现象幼儿园的孩子一般处于3~6岁,身体与心智发展都未成熟。教师与幼儿相比,教师的年龄、社会地位、能力都远远超过幼儿。有学者研究发现,教师与学生相比,学生更易受到教师的软暴力,因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拥有的权力超过学生,这些权力包括:专家权力(教师拥有学生所需的知识)、决定权(教师可以决定基本的课程安排与活动计划)、奖惩权[3]。在幼儿园中的教育和保育过程中,幼儿教师的权力也是超过幼儿的,所以幼儿易受到来自教师的软暴力。随着教师职业竞争不断加大,教师在幼儿园中面对着各种压力,部分幼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与不良情绪,这些都会通过不恰当的方式发泄,最终诱发教育软暴力行为产生,如通过语言恐吓、谩骂、讽刺幼儿,在行为上忽视幼儿。但有研究表明,在教师对幼儿实施的教育软暴力行为中,非严重性行为(如批评、对幼儿大喊、忽视等)多于严重性行为(如影射幼儿家长、诅咒等)[3]。再加上处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自我保护能力差,几乎没有法律意识,爱做小动作,并且一些幼儿在家娇生惯养,在幼儿园中会表现霸道,惹是生非。幼儿的这些行为与教师不良情绪碰撞,便直接导致教育软暴力行为的产生。
2.2幼儿作为施暴者——幼儿间软暴力现象
美国社会学家哈鲁提出了两种不同性质人际关系理论。他把儿童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分为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在社会化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广泛。其中,垂直关系指的是儿童与成人(如父母、老师等)的关系,水平关系指与那些与自己有相同社会权利的同伴关系。
虽然幼儿园教育软暴力现象主要发生在教师与幼儿之间,但是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软暴力也不容忽视,因为同伴关系在幼儿的个性以及社会化发展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有利于幼儿获得社会价值,培养社会能力以及促进认知能力发展。
幼儿在幼儿园中,除了与教师沟通之外,更多的是和与其地位无明显差别的幼儿交往,幼儿之间的交流相对随意,他们之间也容易出现软暴力问题。这个时期的幼儿喜欢模仿,言行、举止会受到家长的影响。若家庭教养不当,如家长经常骂孩子,那么幼儿容易對同伴进行谩骂、嘲笑,同时幼儿易模仿电视等大众传媒呈现的软暴力行为,并将其带到幼儿园中。幼儿之间由于同伴关系发生矛盾时也会造成软暴力现象,如“我不喜欢他,你们也别和他玩了”,还有给同伴起绰号进行嘲弄等等,使其他幼儿被孤立、嘲笑,造成心理和精神受伤害,自尊心受挫。
3幼儿园教育软暴力的危害分析
幼儿园教育软暴力造成的伤害,首先是幼儿,其次是教师,进而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由于软暴力的内隐性和潜藏性,所以教育软暴力产生的伤害会波及到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的实施以及社会等方面。但是,无论是师幼间教育软暴力,还是幼儿间教育软暴力,幼儿都是直接的受伤害者,教育软暴力给幼儿造成的伤害值得进一步深究。
幼儿遭到教育软暴力之后,会产生消极反应,如绝大多数幼儿会讨厌去幼儿园、不喜欢老师、害怕同伴等。但教育软暴力也会产生一些积极反应,如有些幼儿会更加听话、更认真、更独立,但是幼儿的消极反应要远多于积极反应,即教育软暴力给幼儿带来的影响是弊远大于利。
教育软暴力最直接后果是给幼儿带来即时性伤害,如幼儿不愿意去幼儿园、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和某一个小朋友接触等等。幼儿的这些反应是比较容易察觉的,也容易采取措施制止,并对幼儿提供适当的保护和关爱。由于教育软暴力所具有的内隐性和持久性,它也会给幼儿带来潜在性的伤害,这种伤害不易通过幼儿当时的消极反应察觉,所以难以为幼儿提供及时的帮助,导致其影响可能会一直持续到青少年时期,甚至幼儿的一生。因而,需要对这种潜在性的伤害深入探究,为教育软暴力的预防性措施的研究指明方向。这种潜在性影响表现为对幼儿日后心理、精神、认知发展造成伤害。
3.1教育软暴力对幼儿心理造成伤害
体罚等教育硬暴力伤害幼儿的身体,忽视、威胁、辱骂、谩骂、排斥、孤立等教育软暴力主要影响幼儿的心理。心理的伤害是一个具有持续性的过程,不会立竿见影。教育软暴力对幼儿心理造成的潜在伤害主要包括:低自尊、缺乏安全感。
首先,教育软暴力造成幼儿日后低自尊心,即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及自我价值,不喜欢他人对自己做出评价,对周围人际关系、社会过于敏感。低自尊的表现途径主要是不良心理暗示。在幼儿时期遭受教育软暴力,易挫伤幼儿自尊心,如教师对幼儿大喊“你怎么这么笨,其他小朋友怎么就能做好!”,有的幼儿会对其他同伴说“我们都觉得你笨,我们不和你玩了!”。听了这些话的幼儿会认为自己真的是因为太笨而被老师和其他同伴孤立、排斥。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这些曾遭到软暴力伤害的幼儿就会产生心理暗示,即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暗示自己:“我做不好,我肯定不如别人做得好,我还是不做了。”有研究表明,不良心理暗示会使人产生两种极端人格:一是“退缩性人格”,即在高度压力下往往选择回避问题;二是“爆发性人格”,即受到这种软暴力之后,性格变得暴躁,内心充满“攻击性”,对他人和社会在言行上采取过激行为[4]。
其次,教师的忽视、同伴的孤立使幼儿缺乏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可能会一直持续,给幼儿造成心理干扰。美国学者Jonathan A.Weiss等研究表明心理困扰是幼儿心理虐待与青少年睡眠质量的中介因素,这种心理虐待包括情感虐待、忽视。幼儿时期受到越多的心理虐待,会增加青少年时期的睡眠障碍[5]。睡眠质量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安全感是良好睡眠质量的基础。青少年若有在幼儿时期遭受教育软暴力的经历,经过压力事件的不断积累,心理会潜藏不安全感,导致睡眠障碍。
3.2教育软暴力对幼儿精神造成伤害
教育软暴力造成的不良心理暗示、心理困扰越多,日后可能产生心理障碍,导致精神问题。学者Elise Paul等研究表明,在幼儿园中,女孩受到教师贬低、歧视会导致日后的抑郁症,而男孩受到孤立会使日后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增加,并且可能导致自杀的念头和行为[6]。学者Brian Allen对恐吓、贬低、忽视、孤立等儿童心理虐待行为的伤害进行了预测。他认为,不同形式的软暴力行为可能会在幼儿刚成年阶段产生不同的精神问题,如恐吓预示着忧虑,忽视预示着抑郁和BPD(边缘性人格障碍),贬低仅预示着BPD[7]。教育软暴力也被称为“心理虐待”“心灵暴力”,那就意味着,一个人在幼儿时期遭受不同的教育软暴力,预示着在其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患有不同精神疾病。通过查阅资料可以了解到,所谓“边缘性人格障碍”,最典型的特征是“稳定的不稳定”——情绪、行为、人际关系不稳定,常伴有冲动行为,并且他们的观点永无折中之时,在造成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心理原因中,其中就有忽视和孤单的童年经验。
3.3教育软暴力对幼儿认知发展造成伤害
长期以来,教育软暴力对幼儿的心理、精神的影响已得到不断重视,但是对幼儿认知造成的伤害还未引起广泛关注。美国学者Marie-Claude Geoffroy等将儿童忽视和虐待与从儿童期到成人期的认知障碍的关系做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到过忽视等各种心理虐待的儿童,增加了其患精神疾病和获得低学位的可能性,忽视和虐待影响其从儿童期到成人期的精神健康,但是從儿童期到成人期的认知障碍绝大部分要归因于忽视[8]。忽视属于教育软暴力的一种形式,长期受到忽视的幼儿,不仅影响幼儿当时的求知欲,而且影响幼儿认知的发展,最终可能导致幼儿受教育层次较低。
幼儿园教育软暴力带来的最消极影响就是给幼儿造成的潜在性伤害。研究者必须直面这一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深入了解幼儿园教育软暴力给幼儿发展带来的具体伤害,才能提出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策略。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我们所需要的是儿童整个的身体和整个的心灵来到学校,并以更圆满发展的心灵和甚至更健全的身体离开学校。”[9]要关注幼儿教育软暴力给幼儿带来的伤害,爱护每一个孩子,使他们的心灵圆满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305351.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29.
[3]Mary E F,Teresa L D,David B K,etc.Descriptive features of student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by teachers[J].Journal Child &Adolescent Trauma,2015(8):127135.
[4]李長庚,白素英.中小学教育“软暴力”现象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5(11):3032.
[5]Meghan L M P,Jonathan A W,Christine W.Psychological distress as a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 sleep quality in adolescence:results from the maltreatment and adolescent pathways (MAP) longitudinal study[J].Child Abuse & Neglect,2014(38):20442052.
[6]Elise P,John E.Childhoo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subtypes and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J].Child Abuse & Neglect,2015(47):3847.
[7]Brian A.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diverse forms of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on emotional adjustment in early adulthood[J].Child Maltreat,2008(13):307312.
[8]Marie-Claude G,Snehal P P,Leah Li,etc.Child neglect and maltreatment and childhood-to-adulthood cognition and mental health in a prospective birth cohort[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2016(55):3340.
[9]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5.
AbstractIn the kindergarten,the "hard education violence"phenomenon gradually got attention,however,"soft education violence" behavior begin to emerge and ruin seriously young children′s mind.Children are always the victims ,we analysis the type of the soft education violence on the macr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ren,and probe the children potential damage caused by soft education violence,and feel the great hidden killer of soft education violence.
Keywordschildren;soft violence in education;da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