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青
一群孤獨的行走者。商学院里的年轻人们这么形容自己。
不知不觉中,商学院的性质和角色在年轻的创业者心目中都悄然发生了变化。过去提到商学院,最经典的说法大概是一个十八线明星在商学院认识了一个企业家,从此人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马云办企业大学掀起了企业和企业家兴办大学的热潮,让人们对企业大学新的认知。
2017年笫15期封面报道《企业大学的变革与未来》
企业大学里是不缺实战经验的。像阿里、腾讯这样身经百战的企业,任何一条准则拿出来都有可能成为创业宝典。除了实战经验,企业大学越来越注重失败案例的研究。对于传统的成功学教学来讲,这是一种知识的进步和集体意识的唤起。“创业像爬山一样,每一步都是超出你过去的很多预期,如果把过去很擅长的事情做得更擅长,就能做好创业,那创业就太容易了。每一次创业就像蜕皮一样,必须去进行彻底的自我否定。”猎豹傅盛给年轻的创业者分享干货,“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过去的经验是有效的经验,可能过去的经验反而成为你最大的制约,你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自我否点是极大的痛苦,你能养成不断自我否定又不痛苦,就进入新的人生阶段了。”这段话应该能让许多人受益匪浅。所谓过去的经验,大概是一种思维习惯,这对年轻创业者而言是最大的束缚。马云讲失败案例,也是从“否定之否定”的角度审视自己,形成一种新的经验习惯。而在企业大学受的这些熏陶和习惯养成,使年轻的创业者形成了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认同的联盟。
我记得其中一个创业者说,他在企业大学找到了一群跟他相像的人。他们中的大部分是80、90后,根植于互联网基因和文化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跳跃在时代脉搏上。这种自我认同和集体归属感是传统商学院里很难存在的。这种认同和归属感源于创业者共同的孤独感。该有多孤独啊?我想常人是难以体会的。这种孤独不同于你失眠时发现身边没有随时可以叫起来聊天倾听的人。是一种极致的孤独。一个领头羊带着一群人往前奔跑,哪怕遇到问题,也不能在团队面前轻易表露,内里有时自己都分不清是战略问题还是情绪问题。每做一个重大决定心里都有一丝丝害怕,害怕这个决策出来以后会遇到更大的问题。在企业大学,这群年轻人需要重塑自身知识结构和导入新的思维模式,要学会开放、创新与思考,要把自己的人生格局抬高。
眼下,这些年轻的创业者都在攀爬人生高峰,逐渐形成自己的势能。他们也有自己的优点,坚持自我。一名企业大学的学员告诉我,他们真的会要求那些讲得不好的老师下台,直接在下面起哄。他们想要学到真正的干货,而不是混一段资历。
他们可以在企业大学里做很多事,包括成立互助基金、企业间合作。但这种形式的合作,尤其是基金,很难说一定会达成。我明白他们成立互助基金的意图——苟富贵勿相忘,假如哪天成员企业需要支持,互助基金会站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互助基金核心的资产不在于有多大规模,大到什么规模能拯救一个企业,谁也不能预估,核心资产应该是参与其中的每个人的声誉和品牌溢价。这才算起了势。这也是判断企业大学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管怎么样,现在是年轻人的天下。可劲儿地造,可劲儿地干,未来还是属于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