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彬,鲁燕,白春明,王柟,张天柱,2*
(1.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3;2.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洛阳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张桂彬1,鲁燕1,白春明1,王柟1,张天柱1,2*
(1.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3;2.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考察分析了洛阳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洛阳市;休闲农业;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从资源条件看,洛阳四季分明、气候条件优越,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比高达86.2%;境内有伏牛山、熊耳山、崤山等山脉,全市海拔高度150~2 000 m;有黄河、洛河、伊河等10余条河流流经,具有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水文特征,适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林牧业,利于休闲农业发展。同时,洛阳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物遗址星罗棋布,龙门石窟、白马寺等盛名中外,历史悠久的中州大地农耕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民俗、民谣、民居、农业遗存资源众多,有利于与现代农业的组合式发展,打造独具洛阳特色的休闲农业[1]。
从洛阳休闲农业发展环境看,2013年,河南省人均GDP超过5 500美元,旅游消费已经进入大众化日常性普遍消费阶段,洛阳市人均GDP突破7 000美元,处于旅游消费需求爆发式增长时期,紧邻的郑州和济源人均GDP更是超过10 000美元,已步入追求文化休闲、中高端消费及多元化需求的旅游形态。按照旅游业发展的规律,洛阳及周边地区休闲农业将越来越受到城乡居民的青睐,农村势必成为未来休闲消费的重要场所。而且截至2014年11月,洛阳农村道路1.79万km,占全市总通车里程的93.7%,乡村道路的持续改善极大地方便了城乡居民的乡村旅游。
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及洛阳市交通格局极大改善的影响,近年来该市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趋好,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河南省处于领先地位。洛阳市的乡村旅游主要集中在城区周边的现代农业观光体验游,包括果蔬采摘、垂钓、节假休闲活动等,以及洛阳西南部依托地理地貌及优越的生态环境开展的以景区为依托的乡村山水旅游。2014年,洛阳市休闲农业项目达938个,其中休闲农业园区163个、休闲农庄63个、农家乐(宾馆、客栈)594个、休闲垂钓园97个;从业人数3.8万人,资产总额28亿元,营业收入26亿元。年营业收入1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业园区共61个,例如偃师10家、孟津12家、嵩县9家等;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11个,年营业收入2 000万元以上。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方面,栾川、嵩县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龙门银杏嘉年华、嵩县车村镇天桥沟村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洛阳牡丹在全国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与文化产业、会展业和休闲旅游业等有较好的融合发展,每年举办“洛阳牡丹文化节”,已经具有较强的品牌效应。各县(市)组织举办各种农业节庆活动,如上戈苹果采摘节、葡萄采摘节、会盟荷花节、孟津草莓采摘节及新安樱桃采摘节等。2014年成立了洛阳市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考察交流学习活动,促进了全市休闲农业规范有序的提升发展[2]。
洛阳市的休闲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2.1 缺乏统一指导、科学规划,亟需理顺行业组织管理体系
目前洛阳市各县(市)休闲农业缺乏全局统一指导及科学规划,整体发展模式单调、内容趋同、开发层次较低,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严重。对于行业发展,虽然建立了洛阳市休闲农业行业发展协会,但整体行业组织管理体系还不健全,尚未真正发挥协会的协调带动支撑作用,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在政策扶持、财政惠助、金融信贷、经营管理提升等方面难以得到助力。政府、科研院所及行业协会在行业发展过程中缺乏协同,未能积极起到促进、指导、规范和推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作用。
2.2 缺乏特色休闲体验项目和产品,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休闲活动中对内容及个性化体验的需求不断增长,传统的休闲农业活动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元的休闲需求。并且,以洛阳市的地理区位和文化背景,无论本地或外地旅游休闲消费者,都会对洛阳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这对洛阳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洛阳市休闲农业项目以初级发展水平的农家乐为主,经营内容多为传统的观光、采摘、餐饮、垂钓等活动,体验性、参与感强的项目设计不足,洛阳特色的农业产业资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另外,洛阳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大多还处于自发性发展的阶段,管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对从业者的系统培训和提升。
2.3 产业融合度不高,农业多功能性体现不足
洛阳市既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拥有强大的休闲农业活力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但缺乏以农业为依托,全产业链融合、多功能性拓展的设计思路。洛阳市作为旅游热门城市,每年接待大量的外埠游客,这些优质的游客资源很少向当地的休闲农业延伸,客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利用。从功能上讲,洛阳市休闲农业在田园观光、农耕体验、历史人文、地域文化、传统民俗、地道美食、修心颐养等功能方面尚未充分展现。总体上,作为具有高度产业融合性和包容性的产业,洛阳市休闲农业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4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
依托农业、农村及农民开展的休闲农业,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近年来,洛阳市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美丽乡村建设,为该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产业环境和空间环境的改善,但仍滞后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有待进一步提升。薄弱的农村基础设施限制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和提升,严重影响客流量的增加、游客的再次消费和洛阳休闲农业知名度的提高[3]。
3.1 加强领导,建立评鉴体系,完善行业组织管理
成立由旅游、农业、财政、建设、交通、发改、教育、文化等部门组成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领导小组,与各县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负责机构、部门,形成自上而下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与辅导体系,主要职能是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项目,设立发展资金,进行行业指导、营销推广以及农村文化的发掘、再建、传承等工作。
建立政府组织引导、协会协调监督、休闲农业从业者共同参与的组织运营体系,从人才培训、服务认证、产品设计、市场开发4个方面着手,按照“产业为体、体验为魂”的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规范服务品质、紧抓目标市场、整合营销体系、开发多元产品。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区的经验,在国内建立首个地级市的休闲农业评鉴机构,构建规范与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评鉴体系,有效提升洛阳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服务品质、文化品位及区域品牌。
3.2 开发特色产品,拓展农业多功能性
利用本地丰富、特色的农产品、畜产品、渔产品、林产品、食用菌等资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积极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丰富旅游商品市场,充实旅游区经营内容;挖掘地方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精巧构思、精细设计,打造特色鲜明的主题农事节庆活动,展现乡土特色、文化特色;依托洛阳市的帝都文化、牡丹文化、佛教道教文化、酒祖文化、地域人文等文化底蕴,在特色农产品、旅游纪念品的商标品牌上充分表现,实现地方农副产品的文化内涵附加值。根据不同农事特点,开发田间、作坊、农家的互动项目,将游客对农作、农务的体验开发为旅游观光产品。以农业为基础,渗透融合文化创意、会议会展、养生养老、体育运动、康体保健、教育培训等产业,拓展农业多功能性。
3.3 多渠道营销,大力开拓休闲农业市场
将休闲农业区纳入目标市场的旅行社销售系统,积极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与区域及周边主要景区、重点旅游区及黄金旅游线路密切合作,进行整合营销;加强与周边县市合作,整合资源,发展不同形式的说服性传播计划,以吸引消费者;加强媒体合作,与主要旅游网络进行合作,建立洛阳市休闲农业网络营销平台,通过微博营销、微信营销、APP营销等多种方式,接触连接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深度挖掘消费者需求,通过关系营销、一对一营销等方式,建立与消费者的紧密关系,并促使口碑营销的产生;与地方重大活动(比如旅游节庆、农交会、花交会以及农博会等)进行整合,不断拓展关系营销面[4]。
3.4 加强培训,促进产学研合作
加强与各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专家库和顾问团,承担规划、咨询、调研、评定等工作,为政府管理者、乡村旅游企业经营者提供源源不断、步步提升的智力支持。依托专家库和顾问团,促进科技创新、设施投入、技术改良、结构配套、品质提升等的“产学研”结合,加快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协助休闲农业的法规制定、资源整合、资讯传递、活动交流、产品创新、营销推广、环境保护及农村文化传承等工作,制订辅导策略及执行方案,协助辅导从事休闲农业管理及服务人员,提升企业的经营水平和服务品质,协助组织产业公关活动,推动整合营销,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规范发展。
(注:本文部分研究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2015年完成的《洛阳都市生态农业总体规划(2016—2025年)》,感谢吴卫华教授对文章的指导。)
[1]张天柱.县域现代农业规划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01.
[2]王树进.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9):38-45.
[3]王秀存.洛阳市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6(1):47-49.
[4]赵霞.体验经济时代休闲旅游的多元化发展趋势[J].财经问题研究,2013(6):140-145.
扫一扫,看你的观点
1005-2690(2017)06-0011-02
:F323.4
:A
2017-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