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民营银行尚属银行体系中的“新生儿”,在市场定位、合规经营、业务开展等方面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要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上下足功夫
日前,北京银监局批复同意北京中关村银行开业,标志着北京市首家民营银行正式落地。中关村银行成为全国第 13家获批开业的民营银行。
随着2016年底获批的第二批民营银行相继开业,近期民营银行热度不断升温,4月份以来,已经有武汉众邦银行、吉林亿联银行和江苏苏宁银行先后揭牌开张。截至目前,包括5家试点银行在内,银监会共批准筹建的民营银行达17家。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尚属于“新生儿”的民营银行还需要走过一段摸索期,在市场定位、合规经营、业务开展等方面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必须要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上下足功夫。
北京首家民营银行股东全是门外汉
资料显示,北京中关村银行注册资本40亿元,主要由用友网络、碧水源发起设立,合计共有11家上市公司参与筹建。其中,用友网络出资11.92亿元,占设立后银行股权的29.8%,为该行第一大股东。碧水源、光线传媒和东方园林分别出资10.8亿元、3.96亿元和3.96亿元,位列第二和并列第三大股东之位,持股比例为27%、9.9%和9.9%。其他股东还包括东华软件、华胜天成、东方雨虹、梅泰诺、鼎汉技术、旋极信息和恒泰艾普,持股比例均不超过5%。
北京中关村银行的股东多为注册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科技创新企业,具有深厚的科技创新背景。据悉,该行设立的一大目的就是补充传统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的不足,以“服务科创”进行差异化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和发挥地缘优势。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北京中关村银行的股东基本属于银行业的“门外汉”,相对缺乏经验,因此将面临着合规经营的挑战。
从该行披露的高管人选名单中可以看出,这个班子的组成十分具有地域特色:董事长郭洪此前为中关村管委会党组副书记、主任,行长王萌、副行长暴冰均来自北京本土的传统金融机构,与中关村也有不少的交集。在分析人士看来,目前确定的多位北京中关村银行高管都与中关村的发展相契合,这样也更利于银行的筹建和发展。
民营银行热衷遍地开花
2017年即将过半,除了已经开业和获批开业的民营银行外,后续民营银行的发起设立工作也获得了政策的进一步支持。记者注意到,自今年初以来,已有河北、山西、黑龙江、江苏、安徽、广东、广西、西藏、宁夏、上海等10个省市明确提出支持、推动民营银行的设立或发展。
实际上,对于民营银行的设立,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2014年,银监会正式启动了民营银行试点工作,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等首批5家试点民营银行率先获批开业。
2015年6月,民营银行的组建由试点转为常态化设立。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和民间资本的“投资难”,发改委于2016年10月发布《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要求进一步加快民营银行审批。由此,2016年成为民营银行获批筹建的爆发之年,共12家民营银行获批。仅2016年12月,就有武汉众邦银行、北京中关村银行等7家民营银行获得筹建申请批准。
截至目前,银监会共批准筹建17家民营银行,其中12家已先后开业,剩余5家的开业筹备工作也已进入收官阶段。按照6个月的筹建期计算,今年6月底将再次迎来民营银行开业高潮。
问题背后的革命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17家获批筹建的民营银行中,有8家定位为互联网银行,其互联网烙印主要来自于股东背景和背后庞大的互联网资源。根据银监会相关规定,民营银行必须实行“一行一店”模式,即在总行所在城市仅可设1家营业部,不得跨区域。在“一行一店”模式下,超半数的民营银行定位为互联网银行,既是顺应市场准入规定,更是上市公司大股东业务拓展的指向,以及出于利用自身行业优势助力银行发展的考量。
谈及民营银行面临的问题,业内人士指出,尽管银监会倡导民营银行创新模式、差别化运营,但在运行过程中,倘若民营银行业务与大中型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比,差异不大,特色不足,具体服务人群细分不够,将很难走出特色化发展的道路,而这也正是当前民营银行亟须解决的问题。
民营银行的成长烦恼恐怕远不止于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是一个必选项,民营银行虽是非政策性银行,但商业属性明确,且监管部门没有针对其关于信息披露的豁免条例,因此民营银行也应该在规定时间内披露年报信息。
然而,当前运营中的部分民营银行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存疑,将年报公开披露的更是“凤毛麟角”。首批民营银行开业已经(或接近)两年,运行了至少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第二批民营银行也从去年8月份起渐次开业。在这种情况下,目前仅有上海华瑞银行和天津金城银行在各自官网披露了2016年年报,其他相关民营银行年报信息至今难觅,盈利情况更是难以具体量化,本报记者也将对此持续关注。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国民营银行从无到有,且数量越来越多。但总体来看,它们仍是银行市场中的“新生儿”,不仅所占的比重较低,而且无论是对传统银行还是互聯网金融,均未表现出足够的撼动性。加之起步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相对弱,又恰逢经济进入“新常态”,同时面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加剧等一系列挑战,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因此民营银行成长的道路还很长,还需要不断地汲取营养,强健体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