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历史
一、选择题
1.A 【解析】B项与材料“维持着君臣关系”的主旨不符,C项属于宗法制的作用,D项是A项的表现之一。故选A项。
2.D 【解析】A项应是县制较稳定;B项应是削弱了地方的自主性;C项应是由高到低演变;表格显示秦汉至清大部分时期是三级制,D项正确。
3.B
4.A
5.D 【解析】“前近代时期”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在手工工场里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6.B 【解析】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而齐鲁又为儒学发源地,齐鲁人对儒学的把握与其他地区的人相比更占优势,故选B项。
7.B 【解析】“同归于治,则三教皆可遵行”直接反映了佛教思想与中国道教、儒家思想相结合,实现本土化。A项是间接作用,C项错在“开始”的表述上,D项不符合事实。
8.A 【解析】从“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可知,王艮的观点是否定孔子的权威,故A项正确。
9.B 【解析】对“王”字字意解读的演变,反映了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故B项正确。
10.B 【解析】从唐代女子衣着的开放程度,说明当时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较弱,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故B项正确。
11.D 【解析】布鲁诺丰富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直接冲击了天主教会的“地心说”,而清初印行《西洋历法新书》,一方面促进了西学东渐,另一方面冲击了传统理学。由此可见,科技对思想和信仰有双重作用,故D项正确。
12.C 【解析】古希腊悲剧走向成熟,主要得益于成熟的民主制度调动了公民观剧的热情,中国京剧的成熟主要与19世纪末中国政局的变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由此可见,古希腊悲剧和中国京剧走向鼎盛的共同主要原因是符合当时的政治发展潮流,故C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25分)(1)不同:材料一认为宋代出现了商业革命;材料二认为宋代不存在“经济革命”。(4分)
理由:材料一,水稻品种的引进,农业产量的增加;出现了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打破了市坊的界限等。材料二,宋代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宋代经济发生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生产方式没有发生质变。(11分)
(2)问题:历史研究者立场、视角、所用史料等不同,对同一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4分)
启示: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历史,关注史学新动态;论从史出;对于历史结论要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历史真相。(6分)
14.(12分)示例:社会思潮与政治建设相互影响,本质上属于政治问题。(4分)汉初的“无为而治”不适应汉武帝时期政治的需要;董仲舒改造儒学,实际上主张“外儒内法”;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落实,加强了中央集权;儒学从此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8分)
近代中国历史
一、选择题
1.D 【解析】A、B两项都是太平天国进行军事斗争的表现,属于“战争追梦”,故A、B两项错误;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内乱,属于“内乱毁梦”,故C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革命纲领,体现出农民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属于“政策筑梦”,故D项正确。
2.B 【解析】新疆设立自治区是1955年的事情,故A项错误;抗战时期國民政府组织徐州会战,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故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虽然被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但是它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坚定决心,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故C项错误;在反割台斗争中,清政府并没有出面支持,故D项错误。
3.D 【解析】根据“两者均属‘共和革命的性质”可知,俄国的革命应当是二月革命,不是十月革命。俄国的二月革命和中国的辛亥革命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并不是众人共享,故A项错误;中俄革命各自有自己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题目中的“俄国的革命”不是指十月革命,故C项错误;题目说明了二月革命的意义,故D项正确。
4.A 【解析】1931年中共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5年长征途中为了扭转“左”倾错误思想导致的劣势,中共在贵州遵义召开了紧急会议,挽救了革命;长征结束以后,中共在陕北延安领导全国人民的革命斗争;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按时间排序,A项符合题意。
5.C 【解析】题干图片信息与日本侵华是否蓄谋已久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图片并未体现出时间的长久,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图片中过去中国是桑叶,日本是蚕虫,现在中国是雄鸡,日本是毛毛虫的信息可知,该漫画表达的是中国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故C项正确;图片中并未体现两国国力,故D项错误。
6.C 【解析】关键词“经济变化”“缓缓荡开”“尚未完结”,说明了这种变化从鸦片战争后就已经开始,但整个近代一直没有完成,正确答案为C项。三个信息都要涵盖,A、B两项没有涵盖第三个信息,D项没有涵盖第二、三个信息。
7.D 【解析】题干中的地图既标明了洋务派创办的企业,也标明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名称,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90年代结束,民族工业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洋务运动的口号,不能涵盖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能定为主题,故A项错误;“民族工业的春天”是指1912—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不符合地图的显示内容,故B项错误;“实业救国的浪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出现的意图通过创办实业以救国的一种思潮,与地图中的信息不相符,故C项错误;中国近代工业最早是洋务运动创办的工业,后来又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与图中的信息相吻合,故D项正确。
8.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工厂组织结构简图,不是生产分工,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保障制度,故B项错误;从图4到图5的变化表现在图4还停留在由工头、领班管理,而图5设置机构层层管理,说明摆脱封建性质,故C项错误;图5设置机构层层管理说明管理体制趋于科学,故D项正确。
9.D 【解析】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其学习西方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A项错误;洋务派并不主张变革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洋务派并未主张思想启蒙,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郑观应、梁启超等代表的维新派提倡的君主立宪与章太炎等革命派提倡的民主共和都有利于近代中国政治的民主化,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D项正确。
10.C 【解析】《四洲志》是清代中期的著作,没有体现“以中学比附西学”,故A项错误;《天演论》是晚清时期全面翻译西方的著作,不符合题干中“以中学比附西学”的要求,故B项错误;《孔子改制考》是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将中国儒家思想同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的产物,因而符合“以中学比附西学”的要求,故C项正确;《文学革命论》是民国时期的著作,故D项错误。
11.C 【解析】题目中的六种社会思潮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按照时间顺序可以看出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在资产阶级维新思潮之后,新文化运动中的社会主义思潮在激进的民主义思潮之后,C项符合题意。
12.A 【解析】题目中比较了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结合学习到的两个运动的知识,可以看到两者都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个性,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不是一场彻底的反封建运动,故B项错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是五四运动,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没有为中国近代奠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基础,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5分)(1)特点:各地近代中文报刊多为外国传教士首创;西方人创办的报刊垄断中国报业市场,商业性中文报纸占据主流;出现国人自办报刊,但数量较少,影响有限;报刊多刊登时事政治,介绍西学;近代中国中文报刊多创办于通商口岸、大城市。(10分)
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大量创办报刊,宣传其政治主张、扩大其政治影响;清政府官办报刊发展。(4分)
(2)原因:传教士为了在中国传播基督教;西方报业对中国的影响;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力量的壮大;清政府的新闻政策推动了官报的创办。(5分)
影响:近代报刊传递国内外时政信息,传播科学知识,拓展了民众视野;近代报刊介绍和传播西方思想文化,冲击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资产阶级维新及革命思潮的高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6分)
14.(12分)(1)中国民族经济发展较快。由于中华民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6分)
(2)思想文化比较繁荣。为反对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陈独秀等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6分)
(3)爱国运动如火如荼。为抗议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北京学生率先发动了五四运动,并迅速波及全国,发展成为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6分)
注:以上3点任选其中2点作答即可,其他角度符合题意亦可。
现代中国历史
一、选择题
1.B 【解析】A项只是实施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条件,不全面;B项是主要条件,符合题意;C项不正确,国营企业在当时还没有取得主导地位,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要地位;D项不正确,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开始。
2.C 【解析】A项不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后来才成为国际公认的处理国家与国家关系的准则的;B项与材料中“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的信息不相符合;C项与材料中“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的信息相符合,正确;D项不符合史实。
3.B 【解析】图中有“庆祝公私合营”“1956年1月17日”等字样,故反映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选B项。
4.A 【解析】A项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B项只反映了政党政治的内容,不全面;C项与材料无直接关系;D项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C 【解析】A、B、D三项都是样板戏的主要影响,而使巴金等著名文学家“心惊肉跳”的主要原因是样板戏中的政治色彩和政治斗争、路线斗争等意识形态因素,使文艺工作者人人自危,动辄得咎。
6.A 【解析】A项符合“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等信息;B项与材料内容不相符合;经济关系比“贸易关系”的范围更大,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只是中方的目的。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项。
7.D 【解析】A项不正确,“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作用是主要的;B项不正确,因为1967、1968年,国民经济严重下降;C项仅从材料中反映不出来;D项符合题中材料和题意。故选D项。
8.B 【解析】A项只反映了材料的一个内容,不全面;B项全面反映了材料的两个重要信息;C项以偏概全,不正确;D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排除。
9.B 【解析】A项的表述不正确,邓小平理论萌芽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B项符合题中材料;C项不正确,这一目标提出于1992年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D项也不正确,邓小平理论基本完善于1992年市場经济体制思想的提出之时。
10.A 【解析】A项是中国第一笔“火箭生意”谈成的重要基础;B项不正确,中国航天科技迈入世界先进行列是在“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后;C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正确,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是在1990年。
11.A 【解析】“独立自主”和不做外国的“附庸”,实质就是不与大国结盟,故A项符合题意;B项只反映了前半句话的内容,不全面;C项与题中材料无直接关系,当时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D项没有体现材料的核心内容。故选A项。
12.A 【解析】A项符合材料的内涵;B项错在“不允许涉外教育存在”的表述上,这与材料不相符合;C、D两项均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不能够从材料中体现出来。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3.(25分)(1)特点:逐步开展;用法律的形式给予肯定和保护;区别对待;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8分)
主要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巩固新生政权。(2分)
(2)变化:由农民土地所有制到集体土地所有制。(3分)
主要原因:国家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分)
(3)主要不同:人民公社分级管理,农地产权均归集体,集体劳动,平均分配,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限制。(3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地产权分离,个体经营,多劳多得,农民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3分)
最终发展方向:大农业、高科技农业。(3分)
14.(12分)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
示例1:近代以来,尤其是1978年以后,中国出国留学快速增长,年均增长30%以上。(3分)
分析: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政府鼓励出国留学;(1分)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增强;(2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2分)中外科技教育水平差异较大;(2分)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成果的需要。(2分)
示例2:近代以来,公派留学回国人数大幅度增长,成为公派留学的绝对主流,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人才。(3分)
分析: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显著,经济科技发展前景较好;(2分)科技实力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缩小,甚至有超过先进国家的趋势;(3分)国内科研经费投入、生活环境等条件改善;(3分)留学人员爱国心的驱使。(1分)
示例3:近年来,留学回国人员学历构成以硕士学位为主、学士学位次之,博士学位较少,高精尖人才仍然缺乏。(3分)
分析:中国国际地位、综合国力的提高,吸引大量人才回国;(3分)中国高等教育实力日益增强,硕士留学生较多;(3分)中国本科教育水平及培养高精尖人才的能力,还要待提高。(3分)
(示例仅作为评分参照,不作为评分的唯一依据。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可同等评分。但本大题学生总得分不得超过12分)
古代世界历史
一、选择题
1.A 【解析】题干材料以奥运圣火为切入点,借助古希腊神话传说考查人文思想的起源。普罗米修斯自信能创造人并给人类带来火种,且有憎恨、毁灭奥林匹斯众神的念头,足以体现神话传说中的人文关怀,故选A项;基督教认为人有原罪,而材料中“受苦”“赎罪”的是普罗米修斯而不是人,B项错误;神话与历史交集甚少,C项错误;现代奥运以“和平、友谊、进步”为宗旨,D项错误。
2.C 【解析】本题通过寻找建筑与政治的契合点,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公共建筑可以折射出民主政治,A、B、D三项中三组建筑符合上述特征;而C项则是私人产业、军事防卫设施,反映出集权政治。
3.D 【解析】材料中的“两方”“两个阶级”指贵族和平民。由“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和“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可以看出梭伦改革中庸的特点。
4.B 【解析】题干材料由奥运时事、地名物产、历史事件和赛事设置四部分组成,题目考查“马拉松赛”这一体育赛事与希波战争之间的关系。单从名称字面上看,纪念马拉松之战和菲迪皮得斯的目的显然可见,正确选项为B项。基普乔盖夺冠只是一个引子,不起实质作用,备选项也没有涉及。A项是随意联系,基本上没有迷惑性,应首先排除;“采纳建议”并不是“指导赛事”,C项表述错误;奥运理念之一是和平,而不是D项所述的“强权”“复仇”。
5.A 【解析】1692年的塞勒姆案影响深远。虽然1992年为受冤者平反,但美国仍立碑纪念,并写入每一本历史教科书。其教训在于法官断案的随意性。由此联系到罗马,罗马共和国早期没有成文法,只有习惯法,当时审理案件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自《十二铜表法》颁行以后,不论是公民法、万民法,还是《民法大全》,均有法可依,克服了题干所述的弊端。
6.B 【解析】首先将“四选一”简化为“二选一”:题干中的关键词是“自由”“生命”和“融洽人际关系”,葡萄酒、葡萄产业并非命题的主旨和要义,首先排除偏离题意的A、D两项。然后在B、C两项截然相反的表述中作出选择:正因为酒神可以调解、融洽人际关系,所以与之有关的瓶画、故事大量出现,这从反面证明当时社会矛盾尖锐,人们渴望社会和谐。再联系公元前7世纪的雅典史实,最终选定B项。
7.D 【解析】材料所列文章均涉及自然、社会环境与希腊政治文明的关系。A项表述完全脱离希腊,故而背离主题;B项仅提及“制度”和“观念”,只字未提“环境”;C项表述将“希腊”扩展到“东西方”,将“自然”“地理”“社会环境”缩小为“地缘”。以上三项均应排除。D项表述涵盖了“希腊”“政治”“条件”三个要素,符合研究主题。
8.C 【解析】比较是历史学习和应考的必备要求。本题跨越时空,以文字和表格相结合的形式对克利斯提尼和秦始皇的措施进行比较。不论是以地缘代替血缘,还是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都打击并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A、D两项属于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影响,B项属于秦始皇統一的影响,C项为两者的共同影响。
9.C 【解析】材料的中心思想是罗马人在建立庞大的帝国后“有秩序地和睦共处”“宽容开放和兼容并蓄”,这是单靠“智力”“体力”或“经商的本事”无法企及的。只有万民法才兼具以上功能,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为断章取义的理解。
10.B 【解析】沃尔夫从社会秩序和个人品德两方面对孔子和柏拉图进行比较,而没有涉及教育领域。两人均没有施政经历,也没有将美德和知识对立起来。
11.D 【解析】根据材料中普罗泰格拉和伯利克里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和教材知识,可以看出他们都具有人文精神。
12.A 【解析】图片和文字描述的是中世纪的圣母子形象,这与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相关作品的特色迥然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并非时代久远,而是封建教会的专制统治。14世纪文艺复兴以后,圣母子的形象大为鲜活,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二、非选择题
13.(25分)(1)体育是一切幸福的根源;运动可以带来健康和美,可以培养出强壮的体格和活泼的心态;体育是人神共舞的重要形式,与宗教紧密联系。(8分)
(2)从古希腊至今,人文精神、运动理念、竞技思想不断传承。(2分)雕塑表现出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赞美了人体的美和运动饱含的生命力,体现了古希腊的艺术家们不仅在艺术技巧上,同时也在艺术思想和表现力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3分)会徽体现了里约热内卢的城市特色、和谐自然和多元文化,展示了东道主的热情友好,富有感召力,彰显了奥林匹克精神。(3分)
(3)观点:政治影响体育运动。(2分)
例证:奥运会曾被两次世界大战阻断;在奥运会上曾经存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此外,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局部侵略战争、恐怖袭击等诸多政治因素都对奥运会体育竞技产生过影响。(7分)
14.(12分)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观:承认城邦内部的一致性和城邦本质的多样性,同时也指出城邦的统一与和谐无法通过一致性达到,并且提出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实现城邦的统一、团结。(4分)
阐述举例:①与时俱进、创新思维。亚里士多德与苏格拉底相隔百年,亚里士多德在苏格拉底城邦至上理论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发展,体现了亚里士多德不拘泥古人、与时俱进的治学思想。②自然地理环境对城邦政治的影响。小国林立,城邦众多,立体多元。③多样性与一致性的辩证统一。亚里士多德的城邦理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多样性与一致性辩证统一、不可割裂。(8分,其他思路,如和谐共存、兼容并包、外向开放等,言之有理即可)
近代世界历史
一、选择题
1.A 【解析】1300—1588年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的时期,意大利因居于东西方商路的中心位置,经济上一度繁荣,新航路的开辟使意大利失去商路中心位置而落后于西欧,此时,意大利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持续深入发展,文化繁荣,故A项正确;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是英国,到17世纪荷兰才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排除B项;英国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在17世纪,排除C项;宗教改革后,德国天主教的势力仍然很大,排除D项。
2.B 【解析】卢梭强调由公共意志指导下的工作机关即政府来行使国家主权,即按照社会契约原则成立政府,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契约原则而非人民主权原则,A项错误;C项与材料意思不符合;D项是对材料意思的片面理解。
3.B 【解析】本题涉及的史实是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黄金、白银涌入欧洲,导致物价飞涨。从设问来看是考查价格革命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发现新大陆是价格革命的背景,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导致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C项;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后半期出现的,排除D项;价格革命导致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地主阶级地位下降,而从事工商业的资产阶级的地位上升,正确答案为B项。
4.D 【解析】材料强调西班牙及其殖民地的封建制度和上层的腐朽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被强化,结果带来国力的衰退;而欧洲其他国家注重生产,资本主义得以快速发展,国力迅速上升,最终在殖民战争中打败西班牙,故选D项;A、B两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C项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均排除。
5.C 【解析】材料体现了卡梅伦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履行职责和依照法律程序辞去首相职务,故C项正确;A项不符材料意思,B、D两项均错误。
6.B 【解析】独立后的美国是一个松散的邦联,面临严峻的内外形势,这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新宪法的制定就体现了这一要求,故B项正确;D项不全面,只反映了这一变化的一个方面的原因;A、C两项不符合题意。
7.D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工业革命不能决定法国模式的变化,可以排除A项;普法战争、巴黎公社仍充满着暴力与对抗,排除B、C两项;而通过1875年的“一票共和”,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體,故选D项。
8.D 【解析】A项材料无法体现;巴黎公社的最大功绩是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而非社会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C项不能体现“工作人员成为‘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公仆”的内涵;D项符合巴黎公社的性质。
9.C 【解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A项属于二月革命的结果;B项属于十月革命后俄国的发展方向;D项说法过于绝对;综合上述分析,这两场革命及其后的国内战争为俄国社会转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选C项。
10.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自然科学——经典力学体系。本题的关键词是“17世纪”,文艺复兴产生于14、15世纪,启蒙运动主要是在18世纪,故排除A、D两项;宗教改革时期主张通过阅读《圣经》与上帝交流,而不是无须《圣经》,故排除C项;“设计的论据”指可控实验,是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故选B项。
11.D 【解析】达尔文十分重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现和创造,并加以利用,为其学说提供佐证,故选D项。其他各项均不符合材料意思。
12.C 【解析】由材料信息“19世纪”“随意地使用色彩是为了有力地表现我自己”可以推断这位艺术家是凡·高,他属于后印象派的代表,强调用光和色来表现主观情绪,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25分)(1)选拔方式:世袭制(世卿世禄制)、军功授爵制、察举制、科举制等。(4分)
分析: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保证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进一步巩固了儒家思想的长期独尊地位;不断制度化的选官标准和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5分)
(2)原因: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政党分赃制”等旧制度存在弊端;工业革命的发展要求提高官员的行政素质;政党政治成熟和发展的需要。(4分)
影响:进一步打击了英国的旧贵族和保守势力,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腐败现象,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發展;其文官制度确立的一些基本原则对西方国家乃至世界的文官制度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6分)
(3)拓展选拔渠道,实行选拔方式多样化和选拔范围社会化;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坚持选拔标准刚性化;建立健全选拔体制,实行选拔程序规范化和制度化。(6分)
14.(12分)观点:国家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确实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综合国力诸要素(人口素质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军事能力的壮大等)。(4分)
说明:国家软实力主要包括国家治理水平,领导人能力,与国家利益相关的政策等。工业时代,在国家软实力的推动下,人口素质迅速提高,经济实力发展,军事实力增强。例如,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奉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开展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借助国内的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同时利用其强大的军事实力,进行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德等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对内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外大肆扩张、输出资本,促使美、德后来居上,超越英、法,形成群雄争霸的局面。(8分)
现代世界历史
一、选择题
1.C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冷战”的含义。“冷战”的本质特征是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战争,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对立色彩,故选C项。
2.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18—1920年苏俄城乡工农产品的短缺情况,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结果,A项正确;B项“基本解决”与事实不符,排除;C项出现于斯大林模式时期,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不利于工农联盟的巩固,D项错误。
3.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危机后胡佛政府对经济一定程度的干预,从而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故选C项,排除A项;B项“全面干预”与材料不符,D项“成效显著”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4.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鼓励农民减耕减产的政策,其目的是减少农产品的生产过剩,以缓和产销矛盾,解决危机,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5.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时期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的政策,这有利于调动农庄庄员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项;新经济政策的本质特征是突出市场、货币及价值规律的作用,故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由材料“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可知,该做法并未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C项错误,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工农业的比例关系,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6.A 【解析】美苏之间长期“冷战”对峙影响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造成飞机制造标准不一致,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美苏的科技水平,排除B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美苏争霸时期,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发展,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7.D 【解析】阿登纳屡次访问法国有利于法、德关系的缓和,促进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故选D项;法、德因国家利益不同仍有意见分歧,故排除A项;推动欧洲统一市场形成的是欧共体的成立,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法、德两国的关系,并未体现其国际地位,故排除C项。
8.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48—1973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的提高,这主要是关贸总协定成立后推动的结果,故选D项;A项“消除”表述错误,排除;B、D两项与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长率无直接关系,均排除。
9.B 【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发达国家对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实行国有化政策,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选B项;材料只反映了邮政、电站等部分行业的国有化情况,无法反映整个国家中公有制的比重情况,故A项错误;C项“放弃了”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中“电站”“煤炭”等领域仍有私有成分,故D项与材料不符,亦排除。
10.A 【解析】1991年,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故选A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人才仍处于劣势,故B项错误;C、D两项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体现,故均排除。
11.C 【解析】1949年经互会的成立,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贸易体系,使社会主义的捷克斯洛伐克减少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故选C项;A、B两项出现于1947年,D项出现于1955年,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均排除。
12.B 【解析】材料“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自我、反传统和反理性的特点,故选B项,排除A、C两项;现代主义文学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故D项“对社会生活的否定”说法有误,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25分)(1)手段:自由贸易。(2分)
影响:使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确立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影响了19世纪末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4分)
(2)特点:由美国主导;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与国际权力结构相联系。(4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
措施:推动成立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如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通过马歇尔计划等向西欧提供巨额援助,推动西欧经济的复兴。(4分)
效果:确立起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1分)
(3)表现:美元中心地位的动摇;对国际经济规划制定权的下降。(4分)
主要原因:西欧、日本、中国等力量的崛起;美国自身实力的下降。(4分)
主要因素:国家的综合国力;国家政策;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等。(2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
14.(12分)参考示例:
(1)论题一:中国积极参与由联合国主导的国际活动。(3分)
闡述:加入世界卫生组织,致力于改善各国人民的健康状况和人道主义援助;加入世界文化遗产组织,致力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特别行动委员会,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9分)
(2)论题二:中国积极加入地区性国际组织。(3分)
阐述: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与东盟十国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新型的中国—东盟关系是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东盟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倡导成立“亚投行”,加强与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促进亚洲区域建设的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9分)
(3)论题三:中国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3分)
阐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倡导成立“亚投行”,加强与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促进亚洲区域集团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9分)
(4)论题四: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建树丰硕。(3分)
阐述: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特别行动委员会,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9分)
高中历史选修部分
1.(15分)(1)措施:打破资格门第,重用贤才;实行自荐制度;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录取人数;创立武举和殿试;提升庶族官僚的地位。(7分)
(2)影响:大量贤才得到重用,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统治;完善了科举制度,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打击了旧门阀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为唐玄宗培养了名臣贤相,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8分)
2.(15分)(1)战争责任观:宣扬战争正当化(正义性)和战后危机论。(2分)
目的:宣扬“战争正当化”,目的是消除民众对战争的怀疑和否定;宣扬“战后危机论”,目的是防止国民精神的沦丧。(4分)
(2)逃避战争责任,不能正视历史,严重制约日本民主化的发展进程;得不到受害国的谅解,难以消除与亚洲各国的紧张关系;宣扬“战后危机论”,有助于增强民族进取精神和凝聚力,这是日本战后高速发展的精神动力。(9分,言之有理即可)
3.(15分)(1)原因:①抓住重点、先礼后“兵”;②严惩恶商、形成震慑;③讲究策略、区别对待;④痛下决心、决不半途而废。(5分)
(2)鸦片战争是一场英国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林则徐禁烟仅是它发动战争的借口。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一直处于入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便将罪恶的鸦片输往中国。林则徐禁烟是维护民族利益和人类道德的正义行为,在禁烟过程中,讲究策略,将鸦片贸易与正常的商业活动区别开来,对自觉交出鸦片者不予追究,对顽固者给予一定的惩罚。认为这种禁烟方法操之过急的观点,有违当时的实际,也掩盖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侵略实质。(10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017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Ⅰ卷
1.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我国的分封制,它强调血缘关系,与古希腊政治文明不一样,故A项错误;我国早期国家起源于氏族部落社会,与材料不一致,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存在着政治组织从属于家族祭祀,战争职能与宗教职能不分的密切关系”的信息可知,我国古代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具有鲜明的血缘政治色彩,故C项正确;分封制下,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因此并未强化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2.C 【解析】题干“被察举者承担的义务与故吏类似”主要体现的是汉代的察举制带来的官僚之间的特殊关系,故A项错误;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错误;题干中长官与僚属形同君臣,长官升调或僚属离职后,长官依旧以“故主”自居,被察举者承担的义务与故吏类似,说明察举制下,被察举者与察举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主仆关系,从而影响了君主对官员的控制,说明这一时期官僚政治尚不成熟,故C项正确;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集中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故D项错误。
3.C 【解析】文人画是表情达意的,与孔子画像的风格不一致,故A项错误;统一文字的举措在秦朝,西汉建立后没有统一文字的举措,故B项错误;墓室屏风上有孔子生平的事迹和画像,表明孔子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因此从侧面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故C项正确;孔子的画像和生平事迹的材料并不能成为研究孔子思想的实物史料,故D项错误。
4.C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铁犁”“汉代耦犁和犁耕法”“唐代曲辕犁”得出犁耕的演进,是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而不是经营方式的演变,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和材料不能得出农业灌溉方式的演变,故B项错误;材料中犁耕的演进即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和材料不能得出农业播种方式的演变,故D项错误。
5.C 【解析】程朱理学在两宋时期形成,与材料中“魏晋玄学”时间上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佛教,故B项错误;材料中“纲常礼教、君臣上下”表明儒家观点,“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表明道家顺应自然的观点,故C项正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魏晋时期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强化儒学与材料中“鼓吹……各安其分”不符,故D项错误。
6.B 【解析】根据材料“一道之中,是没有长官的”可知,道不是中央控制的地方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宗复位的这一年,分天下为十道,每道各设巡察使”可知,唐代的道是中央为控制地方而设立的监察区,故B项正确;材料中“隋朝统一以后……把州、郡并为一级。唐朝也沿其制,而于其上再设一个道的区域”说明当时地方并不是三级制,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地方政治制度,与君主专制无关,故D项错误。
7.A 【解析】朱元璋认为应“先立纲纪”,即用法律来规范秩序,故A项正确;法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秦朝时期,明朝的统治思想是理学,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强化的主要措施是皇帝从各个方面削弱丞相的权力,把国家权力掌握在君主个人手中,故C项错误;在诸多的法律中,有涉及擅权的,也有涉及结党营私的,故D项错误。
8.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体现了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但并未体现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型,故排除A项;材料中“松江棉纺业发达、景德镇陶瓷业发达、佛山冶铁业发达、汉口成为长江商品转运码头”反映了明清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代,与材料中“明清时期”不符,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与“商业活动不受监管”不符,故D项错误。
9.B 【解析】追求成仙是部分士人的风气,不能说“普遍”,故A项错误;“贾敬热衷追求成仙”、死后“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分别体现了道教、佛教和儒学的影响,故B项正确;“贾敬热衷追求成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做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体现了道教、佛教的并存,看不出尼姑社会地位已经高于道士,故C项错误;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说其低于释、道传统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0.A 【解析】根据材料中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主要创办人原有身份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当时很多早期民族资本家多由官僚及买办转变而来,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地域分布,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国早期民族资本家拥有的资本数额,故C项错误;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项错误。
11.C 【解析】谭嗣同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张改良,并不主张暴力推翻清朝的统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其并不是主张回到君民共主的时代,而是主张君受制于民,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深受启蒙思想家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影响,故C项正确;从材料无法看出其以儒学为变法的理论基础,故D项错误。
12.B 【解析】图表体现的是各省工厂分布数据,不能表明民族工业遭受严重挫折,故A项错误;从图表数据中直隶、江苏的工厂比例远高于其他地区,沿海省份高于内陆省份,可以得出民族工业在地区上分布不平衡,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国资本,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工厂在各省的分布数据,不能反映出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13.A 【解析】“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表明民生主义是为了解决贫富悬殊问题,社会主义也是为了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两者都是对资本主义的反思,故A项正确;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没有彻底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仍然是土地私有,没有提倡土地完全公有,故C项错误;解决了夺取和建立政权问题的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故D项错误。
14.D 【解析】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直到卢沟桥事件的发生国民党也并未放弃武力“剿共”的方针,故B项错误;国民党接受中共的抗日主张是在1937年9月,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国共寻求合作,故D项正确。
15.A 【解析】材料中“煤炭、钢材、木材、水泥等8种主要物资实行计划供应,由中央统一调拨。‘一五期间,统配物资由112种增至231种,部管物资由115种增至301种”说明当时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形成,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由政府统一调配物资,说明物资供应不丰富,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民经济恢复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调配物资,未说明经济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16.D 【解析】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僭主政治要依赖农民和市民的支持”得出僭主政治的基础是公民,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僭主政治的概况和基础,而非关于公民的概念,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僭主政治要依赖农民和市民的支持”得出僭主政治具有一定民主的特点,僭主政治本身就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特殊阶段,故D项正确。
17.B 【解析】材料未涉及对个人财产的保护,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邻近土地的所有人,在道路未修复前应任由他人在自己的道路上行走”说明罗马法维护公众的利益,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维护公众利益的问题,未涉及法律制度是否健全,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侧重对平民利益的维护,故D项错误。
18.C 【解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而不是奠定了中国民主思想的基础,故A项错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而不是基督教统治下的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故B项错误;“认识你自己”第一次从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是对理性的推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是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源头,故C項正确;“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强调人生而平等,但没有反映要求废除奴隶制的信息,故D项错误。
19.A 【解析】“地理上的发现……在……方面,展示了……”体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即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以前没有的事实依据,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丰富物质生活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信息,故C项错误;地理大发现有利于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但不是直接推动因素,故D项错误。
20.A 【解析】材料反映的时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根据材料中1870年成立石油公司和1882年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托拉斯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和资本出现垄断,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市场扩大对石油工业发展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科技发展对石油工业的影响,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石油工业刚刚兴起,还不是美国的支柱产业,故D项错误。
21.A 【解析】“工程”“领取救济金”“就业”等关键词表明以工代赈计划是通过提供就业增加收入的方式来达到赈济的目的,故A项正确;题目中的关键词表明工程的目的不仅仅是工程本身,故B项错误;材料集中在以工代赈这一个角度,无法判定其是否是对国家经济的全面干预,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出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或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内容,所以不能表明该措施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故D项错误。
22.C 【解析】苏联代表指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而不是争夺领导权,故A项错误;“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不能体现世界银行的政治职能,故B项错误;美苏“冷战”开始于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体现出“冷战”由政治领域延伸到经济领域,故C项正确;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故D项错误。
23.D 【解析】材料主要说的是国家特征的变化,不是经济领域的话题,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讨论的是政治方面的话题,而不是经济方面的话题,故B项错误;材料表达的不是不同国家间的政治合作,而是“超国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超国家”“世界的联邦”可知,保罗·肯尼迪认为主权国家将来在政治方面的发展趋势是消除国家界限,故D项正确。
24.A 【解析】根據材料中“《夜宴》都过于西方化……如果抽掉背景的时代设置,根本就看不出这是一部中国电影”说明《夜宴》形式和内容不协调,意在强调艺术应该做到内涵和形式的统一,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影视艺术的评论,没有表达多元化文化发展的观点,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夜宴》的否定评价,不是说其符合西方口味,故C项错误;材料评价的是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问题,没有涉及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故D项错误。
第Ⅱ卷
25.(25分)(1)不同:
法家:严刑峻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董仲舒:德主刑辅;强调纲常伦理等级;关注动机,原心定罪。(5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共同点:批判继承前人的解释;追寻法律本原,探寻法律本质;主张法律为现实服务。(3分)
作用:
董仲舒:改变了汉初严刑峻法的局面;引礼入法,推动法律制度的伦理化,推动中华法系的发展;法律具有伸缩性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西塞罗:指导了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成为近现代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的永恒价值。(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6.(12分)示例一:赞成辛亥革命是中国的“光荣革命”的说法。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因为这次政变基本上没有流血而被称为“光荣革命”。1689年,资产阶级议会和封建势力相互妥协,颁布了《权利法案》等相关法律文件,确立了议会国家权力中心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形成,实现了政体的民主化转型。辛亥革命中,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确立了国会的政治中心地位,如《临时约法》的制定、选举孙中山和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清室退位的《优待条例》等。在革命过程中实现了一系列的妥协,这些妥协使得辛亥革命整体上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如汉满民族妥协、南北政治妥协、清政府与袁世凯的妥协、孙与袁权力的妥协。通过辛亥革命实现了政体的变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12分)
示例二:反对辛亥革命是中国的“光荣革命”的说法。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因为这次政变基本上没有流血而被称为“光荣革命”。1689年,资产阶级议会和封建势力相互妥协,颁布了《权利法案》等相关法律文件,确立了议会国家权力中心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形成,实现了政体的民主化转型。表面上看辛亥革命中的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确立了国会的政治中心地位,实际上这只是表面现象,几乎所有重大议题都是高层政治人物博弈后在国会走个过场而已。辛亥革命中,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以妥协的形式放弃政权,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头目袁世凯篡夺,袁世凯一步步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越来越深。(12分)
示例三:辛亥革命是中国的“光荣革命”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存在片面性,可以从示例一与示例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12分)
27.(15分)(1)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铸币的铜材由国家统一管理;改进工艺,防止盗铸。(8分)
(2)有利于稳定金融(经济)秩序;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7分)
28.(15分)(1)背景:国联的教训;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需要;大国之间相互制约的需要。(6分)
贡献:监督停火、战后重建、安置难民、军控与裁军、反恐等。(3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
(2)维和费用与维和人员的生命安全;一些国家不断打破联合国的军控机制,影响联合国的职能与威信;各国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文化背景的差异等。(6分)
29.(15分)(1)巴黎和会对德国掠夺性的惩罚引起德国人民的极端仇恨;面对纳粹德国的侵略,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6分)
(2)组阁原因:绥靖政策纵容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遭到人民反对;德国肆虐欧洲,英国局势岌岌可危;丘吉尔出色的政治才能和坚定的抗战决心。(5分)
败选原因:二战结束,英国人民迫切要求恢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竞选纲领和策略的失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