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睿哲
摘要:她的一生蜿蜒在岁月的长河里,有过衰草枯杨,也曾繁花似锦,待到万物流换,时过境迁后,一切归于鸿冥大荒,但她的故事却不能随着光阴消弭,只会在这滚滚红尘中历久弥新,刹那成永恒,终成一个不老的传奇。
关键词:吕碧城;民国才女;睿智豁达;悲悯淑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111
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一名女婴在一个富庶的书香门第中呱呱坠地,恰逢堆青叠翠的盛夏时节,生命的蓬勃引得父亲吕凤岐灵犀一动,给了她这个充满生机的名字——碧城。此时的碧城如寻常人家的女儿,安逸顺达地从混沌的婴孩长成清朗的幼女。幼年的碧城聪颖早慧,锦心灵通,被父亲吕凤岐视为掌上明珠,亲自教诲,吕碧城也是天赋异禀,工诗文、善丹青、刻文篆字、精习音律,垂髫之年,便是才艺双馨。
九岁那年,吕碧城和同乡汪氏议婚,原本她会沿着这条既定的命运默默走下去,却不想一朝风雨忽至,由于吕凤岐突患恶疾,大有去势,吕家一时风雨飘摇,父亲的各房妻妾算计家产,族人们也来侵占,内忧外患。父亲去世不久后,母亲被迫饮鸩,命悬一线,年幼的吕碧城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少年失怙,家产被夺,无家可归,万般无奈之下,她求救于父亲的故友樊增祥,泣血陈情,才得以一家脱困。
屋漏偏逢连夜雨,吕碧城还未全然从这悲痛中走出来,汪家见吕家变故,与她退婚。一时间污蔑她的言论铺天盖地。才不过十三岁的豆蔻年华,却饱尝人世间的世态炎凉。纵是她心底坦荡,但人言可畏,为避是非,母亲与她搬离了旧宅,投奔舅父严凤笙。
舅父是塘沽盐课司大使,家境宽裕,待严氏母女谦和有礼,吕碧城才得以有过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可寄人篱下终非长久之计,还是要以自己的力量来谋生活,方得随心自在。所以,吕碧城在舅父为她说亲时,断然拒绝,带着积攒的路费,踏上了开往天津的火车,逃离这任人摆布的命运。
第一次离家出走,吕碧城形单影只,孤身面对生存现世的艰难,不知前路,只得四处奔波找工作,一日偶然在《大公报》上看到舅父的秘书方君刊发的招聘启事,忐忑不安地斟酌词句,给方夫人寄了一封求助信。方夫人将她推荐给《大公报》的总编辑英敛之,英敛之赏其才华,怜其身世,聘请她到报社做见习编辑,她愁云惨淡的生活就此开始明朗起来。
初来乍到,英敛之夫妇对她颇为关照,她也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机会,勤勉刻苦,笔耕不辍,对待每篇文章都是精益求精,她在《论提倡女学之宗旨》中,强调君民、男女的平等地位,提高国民素质,共同走上自强不息之路。她的文章往往能够准确地找准采访的切入点,恰到好处地处理采访信息,笔锋直逼时代主题,引人入胜,深得英敛之赏识,自此,她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
随后,吕碧城的《敬告中国女同胞》《兴女权贵有坚韧之志》等文章相继刊出,旗帜鲜明地倡导女子解放和女子教育,呼吁创建独立、民主、文明的时代新风尚,她的诗词亦是格律谨严、文采斐然,多哀叹神州陆沉,抒怀悲愤沉痛,宣泄新女性追求解放的愿望,这些观点引起激烈的反响和热议,深受时人尤其是新女性的倾慕、推崇。吕碧城也随之崭露头角、广为人知,一时间名贯京津。
社会上的声名鹊起,文坛上的崭露头角,引来了意想不到的友人——“鉴湖女侠”秋瑾。“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两位卓尔不群的女性惺惺相惜,相互激励,立志要一同提倡女权,倡导妇女解放。1907年1月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在仅仅出版的两期中,均刊登了吕碧城的文章,宣扬民主思想,鼓动社会变革和女权运动。后来秋瑾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吕碧城闻讯,冒着断头的风险派人去收殓秋瑾的遺体,葬于西湖边,亲自拜谒。
后来英敛之在袁世凯、唐绍仪等人支持下,创办北洋女子公学,年仅23岁的吕碧城积极参与,并出任总教习、监督,成为“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第一人”。正如英敛之的评价:她“能辟新理想,思破旧锢蔽,欲拯二万万女同胞出之幽闭羁绊黑暗地狱,复其完全独立自由人格,与男子相竞于天演界中”。诸多女杰,如邓颖超、刘清扬、许广平等,都聆听过吕碧城授课,深受其教育理念的影响。
人格完整,经济独立,睿智豁达,这些皆是吕碧城在当时晦暗的男权社会中特立独行的标志,严复盛赞她“高雅率真,明达可爱”,成为名人才俊争相追慕的对象。追求者有著名诗人樊增祥、易实甫,也有袁世凯之子袁克文。许是早年那一连串的打击让她过早地堪破了世事与繁华,对于伴侣一事,宁缺毋滥,最终还是“只有以文学自娱了”。
清帝退位后,吕碧城应袁世凯的邀请,担任总统府机要秘书,随着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渐显露,吕碧城冷眼旁观,终是洒脱离职,翩然南下,迁居上海,同海外巨商进行股市角逐,获利巨丰,变成上海滩显赫一时的富豪。
乱世之中,天灾人祸竞相肆虐,贫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吕碧城怀揣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她在以上海《时报》特约记者的身份赴美前,向中国红十字会捐赠十万巨金,并奔走各界劝募。她将对人的情怀推广至万物生灵,在维也纳万国维护动物大会上,吕碧城用英文发表了长篇“废屠”演说,呼吁以佛家慈善之心,戒杀护生,提倡素食,得到与会代表的热力响应。
1930年,吕碧城在瑞士正式皈依三宝,法名“宝莲”。其间,她编译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的《法华经·普门行愿品补佚》,编撰以欧美佛学动态为主要内容的专著《欧美之光》。1933年冬,她回国后在上海完成了《观无量寿经释论》等佛学著作,还在北京将毕生词作进行编订,定名《晓珠词》刊行。
七七事变后,她再次出国,在欧美传播佛学慈善,期望以此阻止野蛮的战争,并与叶恭绰等人创立中国维护动物会。二战爆发后,她向国内赈灾组织捐出款项,帮助抗战中流离失所的难民。1940年,她由瑞士辗转返国,准备取道香港返回内地,但因归途受阻,只好在香港住下。
1942年,吕碧城因旧疾发作,自知不久于人世的她,逐一交代自己的后事,将自己的积蓄悉数提取,用于弘扬佛法、护生等慈善事业,并嘱托好友,“遗体火化,把骨灰和面粉为小丸,抛入海中,供鱼吞食”。“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1943年1月24日,时年六十一岁的吕碧城在香港九龙溘然长逝。
这一世的吕碧城,无论是态度旷达、以才惊世的红颜,还是参禅悟道、悲悯淑世的智者,她从容不迫地一一走来,将一生活得轻灵从容。
(作者单位: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12)班 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