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扬禄
自银行诞生之日起,支付业务就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同时支付也主要是由商业银行来经办的。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崛起,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份额被蚕食,失去了传统的主导地位,同时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以支付为依托向理财、信贷等银行传统业务领域渗透,银行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沖击。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加强创新、加快支付业务发展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商业银行个人支付业务面临的形势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
最早提出网络支付业务的是1998年成立的PayPal公司。以前商品的交易过程由买卖双方直接进行,银行并不为交易过程提供金融服务,卖家采用银行转账或邮递付款,交易周期漫长。PayPal公司的在线支付服务改变了这一现状。1999年,北京首信与上海环迅组建第三方支付企业,开启了国内网络支付的先河。2004年12月,阿里巴巴集团创立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2005年9月,腾讯公司正式推出财付通。从此第三方支付业务进入了迅猛发展期。2016年上半年,第三方支付机构办理网络支付业务671.14亿笔,增长92.07%,而同期银行机构办理非现金支付546.86亿笔,增长26.47%。
同时,第三方支付机构依托支付业务,开始大力开展理财、消费信贷、供应链融资等业务。支付宝于2013年6月中旬低调推出的余额宝增值业务,它就如一枚重磅炸弹,在金融业引发了巨大的连锁反应。除了个人支付业务以外,第三方支付机构还逐步向跨境交易业务和对公支付结算领域扩张。在智慧医院、智慧市场、智慧楼宇、智慧政务等在内的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第三方支付机构更是不遗余力地加大投入,抢占市场。2016年底,阿里集团宣布,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首批12个智慧城市服务平台已上线。用户可以通过城市服务平台,完成交通违章查询、路况及公交查询、生活缴费、医院挂号等通用服务,政务审批事项也可一网搞定,并使用支付宝缴费。
第三方支付机构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存款业务。虽然第三方支付机构离不开银行账户,资金会回归到银行体系,但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归集了大量的资金,议价能力较强,从而增加了银行的成本。第三方支付机构还可以采取手机充值卡等渠道为第三方支付账户充值,绕开银行获得了资金。在第三方支付机构交易平台内部还产生了虚拟的货币,比如Q币等,也加剧了银行脱媒。
贷款业务。第三方支付机构依赖网络金融数据以及自身的交易平台(淘宝、天猫等)中的交易信息,开始给中小企业和个人开展线上融资业务。对个人客户而言有腾讯微粒贷、京东白条等。特别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依托交易平台,大力开展供应链融资,对商业银行原有的借贷活动产生了冲击。
中间业务。第三方支付平台本身构建了单独的跨行结算机制,能够直接的以较少的费用和相同或相近的服务分散商业银行的部分中间业务收入。同时,互联网企业依托自身平台代销基金、保险等,也冲击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
客户。第三方支付机具有较多的顾客人数,一旦形成一定的关联,就会产生较强的顾客粘性。据统计,目前支付宝的个人注册用户数已经超过了工、农、中、建等商业银行的个体顾客数量。
理性认识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关系
总体而言,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相互影响。
竞争。两者之间的竞争关系目前主要反映在第三方支付业务对商业银行客户以及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的冲击,而随着第三方支付业务创新力度的加强,未来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竞争力将更加强大,这对于一直处于经济主体地位的商业银行来说,无疑形成了一种巨大的竞争压力。
引领。第三方支付机构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贴近客户,创新动力和意识更强,他们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创新,直接推动了商业银行的改变。商业银行移动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及近期推出的二维码支付,都受到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影响,未来这种影响还将继续存在。
融合。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各有各的优势,近年来,在不同的领域,双方也开始加强合作,不断融合渗透。比如,百度和中信银行合作设立百信银行,建行旗下子公司建信信托投资蚂蚁金服。在支付、信贷等领域,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开始合作,融合各自的优势产品,共同服务于客户。
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竞争优势比较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竞争优势。一是产品优势。第三方支付机构非常注重客户支付交易的体验感受,各项支付操作都从满足客户需求、减少客户成本、方便客户反馈等角度出发,使用体验很好。在商家方面,第三方支付机构凭借其业务经营模式的灵活性,向客户提供了商业银行不能做到的多元化服务,并可根据商户自身情况及其意愿量身定做具有个性特质的特别服务。二是客户粘性优势。第三方支付机构短短几年就发展了大量的客户,而这些客户对第三方支付机构新的支付服务模式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三是产品跨行优势。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与各家商业银行合作的方式,为商户和消费者提供统一的支付界面、多样化的支付工具。对于商家来说,不用开发各个银行的认证接口。对消费者来说,不用在指定的某一家银行开户,大大方便了支付交易的进行。而当前银行的支付产品,在跨行方面客户体验不佳。四是信用支持优势。在交易过程中,第三方支付机构不单单提供简单支付的功能,其创造的“货款先支付给第三方,待买家确认收货后再由第三方付给卖家”的支付模式,给了买卖双方更多的安全感。五是支付增值服务优势。在大数据的支撑下,第三方支付机构依据客户在线交易的历史数据,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从而给予客户完全线上的信贷支持。而商业银行目前的信贷更多地依赖抵押、担保或质押,即使大数据信贷产品,也难以做到全部流程完全在线上完成,而且在信贷资金的使用方面,也存在诸多的限制。在数据的采集过程中,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数据来源广泛,而银行仅仅依托自身的数据。
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第一,对公客户资源的优势。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与银行相比,第三方支付机构资金实力较弱,难以满足大中型企业的需求。从合规和风险控制的角度,大中型企业也愿意与银行合作。第二,渠道优势。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建立了遍布全国的网点,网点人员与当地的客户也建立了较为亲密的关系。第三,账户优势。商业银行拥有数以十亿计的银行账户,沉淀了大量的资金,受政策的影响,第三方支付机构目前还不能离开银行账户。第四,全金融牌照优势。商业银行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已经相对成熟,具有较为全面的金融经营资质,在这一点上第三方支付机构无法与之比拟。第五,风险控制优势。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中,在监管部门的帮助下,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这是商业银行参与支付业务竞争的重要竞争力。
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个人支付业务的应对策略
学习借鉴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长处
支付优先,以支付统领个人业务发展。支付在现代金融中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很多金融功能或者金融产品依托于支付业务,可以说谁掌握了支付业务,谁就拥有了企业和个人海量的交易信息,就能获得大量的高质量客户,就能使客户产生很强的粘性、形成他人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就能依托支付业务为客户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应该高度重视支付业务,以支付业务统领个人业务的发展,从支付的角度来梳理业务流程,大力研发基于支付的信贷、理财产品,打造支付生态圈,依托支付业务获客、活客,依托支付业务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立足客户体验,审视支付产品设计。一是商业银行应该区分大额支付和小额支付,在小额支付方面,尽量简化手续,提升客户体验。二是大力推广“快捷支付”“账号支付”“二维码支付”“刷脸支付”“声纹支付”等新的支付产品,打破支付交易对于账户介质的依赖,实现安全介质纯数字化。三是移植“货款先支付给第三方、确认收货后再由第三方付给卖家”的模式,大力研发推广信用支持功能的支付产品。当前虽然有银行已经有了类似的产品,但是功能还不够完善,有的产品客户付款、确认收货还不能在移动端实现,产品的适应性还不广,推广营销力度也不够。四是研发推广跨行资金管理工具。商业银行机构众多,不同机构之间壁垒较多,这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得以快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跨行资金归集产品,尽快实现全面的跨行资金支付。
推广标准支付接口,发展互联网远程支付。2016年我国网络交易额达到5.16万亿元,市场空间巨大。商业银行应该大力开发推广标准化的支付接口,为其他互联网企業提供支付服务。虽然目前很多互联网公司在使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接口,但是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同处互联网行业的很多公司担心客户资源和交易信息被支付机构获取、复制,而且很多大额交易,对安全性的要求特别高,需要银行采用专线的形式进行连接,因此商业银行在远程支付方面大有可为。商业银行应充分了解支付各参与方的相互关系、运作模式和交易习惯,从客户交易需求出发,以各类支付场景为入口,充分满足参与方的金融需求,打造有吸引力的价值创造平台。
大力发展自营电子商务。虽然多个银行有了自身的电子商务平台,但是仍然存在商户准入门槛高、商品价格优势不明显、线上客户服务薄弱、营销力度不够等问题。一是银行选择发展自有的电子商务时,应当“入乡随俗”,尝试互联网企业以客户价值为中心的思维,将关注点从保守发展向大胆迈进做适当转移。二是商业银行可以尝试双平台的模式,执行不同的准入门槛和流程。阿里集团目前就有天猫、淘宝等两个平台,两个平台执行不同的准入标准,但是两个平台之间可以相互兼容。三是加强与其他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可以通过子公司控股、参股的形式加强与其他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保持其自身的互联网基因,又有商业银行强有力的支撑。
加强科技驱动创新,打造金融科技新模式。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发展,信息技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阿里集团70%多的员工是信息技术人员。商业银行一是应该加大技术力量的投入,除了总行从事研发和运行的技术人员以外,还应该增加基层行营销人员的技术力量,为客户提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付解决方案。二是进一步加强与信息技术公司、财务软件公司的合作,依靠其信息技术和客户资源,大力营销支付接口和其他支付工具。三是加大结算交易数据的挖掘,根据客户消费行为、支付习惯配置不同的金融产品,发掘潜在客户营销商机。四是大力发展基于支付数据的理财、信贷等业务,从大数据的角度,发现商机,控制风险。
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传统优势
充分发挥账户优势,大力推广聚合支付。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相比,商业银行最大的优势就是有银行账户,第三方机构不论怎么创新,目前来看,都离不开银行账户。虽然目前银行推出了二维码支付,但互联网的本质属性就是赢者通吃,在微信、支付宝占垄断地位的市场中,银行的二维码支付推广难度较大。所以银行应该利用自身账户的优势,大力推广聚合支付。商业银行可以推荐商户将微信支付、支付宝绑定同一银行账户,将微信、支付宝、银行自身的二维码统一为一个。对商户来说只需一个二维码,对客户来说微信、支付宝、银行支付工具都可以扫描,对银行来说,不论客户用什么支付工具,资金都归集到了银行,而且客户的信息能在银行留存,便于数据分析和营销。
充分发挥实体卡优势,做好近场支付。尽管远程支付、二维码支付快速发展,但是近场有卡支付具有更快捷、交易更安全等特点,有着远程支付难以替代的优势。由于第三方支付公司缺乏支付媒介,难以对商业银行构成很大的压力。商业银行应该大力推广RFID、NFC等技术,大力发展ETC、云闪付等业务。大力推广小额免密支付,构建智慧公交、智慧市场等生态圈,依托地方政府构建更为广泛的生态圈,实现一张银行卡多用途,一张卡解决市民日常绝大多数的支付需求。
充分发挥对公业务优势,抢抓支付源头。目前,商业银行拥有大量的对公客户,这是商业银行相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重要优势,而个人支付的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商业银行应该利用对公业务的优势,抢抓支付源头。一是依靠机构业务,抢抓医保、社保、各类补助、拆迁、扶贫、慈善等客户。二是大力抢抓代发业务。代发业务是银行个人有效客户的主要来源,也是个人客户支付的主要资金来源。三是通过为对公客户提供现代的支付结算工具,打通对公资金到个人资金的流转通道,实现资金在银行体系内流转。
充分发挥线下优势,加强客户维护工作。互联网的发展虽然带来了快速、便捷等优势,但是互联网始终是冰冷的,与互联网相比,大家还是更习惯于面对面交流。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网点和人员的优势,加强客户维护工作,来克服支付产品方面的不足,增加客户粘性。加强对客户走访和联系,举办多种形式的沙龙活动,倾听客户需求,建立快速问题反应机制。坚持维护营销一体化,在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配置综合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
充分利用客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商务社交。每个人都有社交的需求,很多交易也发生在社交圈子内。近年来,财付通依托微信这个社交工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交可分为生活社交和商务社交,生活社交主要是感情方面的需求,联系的主要是亲人、同学和同事等,而商务社交主要是交易方面的需求,联系的主要是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和潜在交易对手。第三方支付机构仅仅局限于个人生活社交领域,而与支付业务关系更加紧密的商务社交,第三方支付机构鲜有涉足。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客户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地方性和行业性的交流交易平台,让各参与方在平台中加强交流、撮合交易,从而实现交易支付。同时,加强与找钢网、好肉网等现有的行业交易平台的合作,大力推广银行的支付产品。
充分发挥综合产品优势,构建支付金融生态圈。近年来,第三方支付机构虽然不断发展,推出了很多创新产品,但是受历史原因以及监管等因素的影响,在产品覆盖方面,不能与商业银行相提并论。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产品众多的优势,构建支付金融生态圈,以客户支付需求为基础,以开放平台为基石,以“互联网+场景”为导向,构建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开放、包容、创新”的支付生态圈建设获取客户、巩固市场、提升用户粘性。
深化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
合作打造电子商务支付体系。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体商户,支付需求千差万别,直接开发银行网关接口成本较高。商业银行在难以单独满足客户需求的情况下,可以加强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以第三方支付机构作为接入中介,以银行的电子银行作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基础支付系统,为其提供运营基础。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支付模式、营销模式上的创新能给银行增添更多活力,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运营风险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商业银行能以此赢得客户,扩大收单市场。
加强线下合作。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背后的互联网公司线下的物流体系对商业银行来说价值较高,商业银行应加强合作,特别是在农村市场,双方可以共同建设具有购物、取现、物流、缴费功能的农村综合服务平台,从而克服商业银行在农村物理网点缺乏的不足。
合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城市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支付业务发展的重要领域,是商业银行获客、活客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应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作,充分利用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共同推进智慧支付业务。
发展区块链等技术,推进经济金融领域的创新。当前互联网、物联网快速发展,已经出现了从最基础层面改变经济金融的迹象。目前区块链技术等技术算法还在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未来可能出现可编程金融,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金融完成数字化迁徙,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互联互通,点对点、端对端自主交易,人们用算法来取代庞大的中介机构,建立价值交换的信任基础,用计算机程序写成自动执行的智能合约,以数字货币作为交换媒介来从事价值交换。这种状态看似梦想,但是完全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相关技术算法的研究和合作。
加强风险防范。第三方支付借电子商务发展的东风迅猛发展,但其暴露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商业银行在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过程中,应该加强风险管理,防止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风险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株洲市分行)
商业银行月度资讯
2017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
5月3日下午,2017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深入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刻内涵,强调了社会责任工作在企业管理、金融环境建设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了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所做出的贡献。
银监会发布押品管理指引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5月8日讯,近日,为指导商业银行规范抵质押品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更加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押品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上市银行一季营收负增 全行业利润保卫战打响
5月10日,银监会发布2017年一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2017年一季报显示,有八家营业收入出现负增长,同比降幅最大的已经超过20%。八家尚能正增长的银行,没有一家营收增长超过10%,最快的也仅有8%稍高。
央行确立流动性调控新模式 PSL+逆回购正式出台
5月10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100亿元逆回购操作。这是央行继4月份之后再次使用这种模式向市场投放流动性。去年及今年年初央行倚重的“MLF+逆回购”的流动性调控方式正式让位于“PSL+逆回购”的新模式。
理财委外加大穿透力度 不得按投资比例拆分
5月12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有限公司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理财产品穿透登记工作的通知》(理财中心发[2017]14号),要求银行理财必须逐层穿透。
严管“通道”非新招 同业存单难卖
5月19日,就去年新沃基金相关产品发生的大额质押回购到期无法偿付事件,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强调,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从事资管业务应坚持资管业务本源,不得从事让渡管理责任的所谓“通道业务”。
银行委外资金“大撤退” 金融“去杠杆”进入下半场
5月22日讯,自金融“去杠杆”以来,银行委外资金大规模抽离股债市场导致部分资管公司出现被动甚至赔本卖资产现象。而作为委外资金最受青睐去向的部分公募基金和基金专户等,一季度遭遇了大范围赎回。
银监会: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5月24日,银监会党委召开党委会议,通报中央纪委对杨家才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审查的决定。会议要求,银监会系统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切实落实把防风险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上的要求,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