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备考
写作指导
在高考作文评分时,“材料新鲜”是发展等级中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考场作文,选材上不仅要做到有针对性、典型性,更要做到有新颖性,也就是所选材料要新鲜。
那么,何谓“材料新鲜”?
新鲜的写作素材可以是紧扣时代脉搏,展现新人、新事、新风尚,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材料;也可以是对一般素材的鲜活解读,以此表现出作者个性化的思考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对材料的选择上注重“新鲜”,不仅能丰富文章内容,吸引阅卷者注意,更能在理趣、情趣上更胜一筹。
如何才能做到“材料新鲜”呢?
一、弃旧择新
要舍得丢弃老旧常用的素材,积累、选用时新的并具有一定价值的人、物、事。不要动辄就写司马迁、陶渊明,要不就是爱因斯坦、爱迪生。好文章应具有时代感,要有反映当下生活的内容,最起码得有当今时代的烙印。
当然,只是对时事新闻进行罗列是不够的,还要对素材进行理性辩证的分析。如果自己对时事新闻不能作出准确把握,可以多看看时评文章。在阅读时评文章时多思考事件原因,寻找价值,探求方法等。这不仅能帮助自己对素材加深印象,更能开拓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减少因与其他人选用共同热点材料而“撞车”的可能。
二、拾旧掘新
积累具有时代新鲜感的素材,并不意味着对经典旧材料完全丢弃。相反,由于经典材料具有多维性,考生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经过多角度思考也能挖掘出新鲜感。若能辩证地思考与解读,便能让旧材料焕发出新时代的气息。比如:考生对“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一经典材料作出新解:“楚王作为当时影响力最大的君王,因忽视自身导向作用,导致宫中人多饿死的悲剧”,引出对当今社会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现象的思考。相较于将此素材单纯地解读为批判对权贵的阿谀奉承,此解读新颖、独到,令人拍案叫绝。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经典之作,是值得挖掘的素材宝库,考生不应拘泥于作者阐释的意思或老师讲评的道理,可以对素材进行多角度、辩证性的思考解读,从而做到恰切、新鲜。
总之,要想做到“材料新鲜”,既要关注材料的时效性,更要对已积累素材进行深入、独特的思考以及新颖的表达。较直接有效的做法是对关键词进行界定,通过对一些相近易混概念的辨析,明确关键词的内涵,否定一些常规见解,从而使要界定的概念更加清楚,使思考更加深入,使见解更加独到新颖,也使材料更加新鲜。
【吴秋烨、庞培刚/供稿】
例文展示
理性评价他人的生活
上海一考生
当今科技飞速发展,不少社交软件和评论网站纷纷出现,个人生活几乎被曝露在聚光灯下,我们的生活被评价,同时我们也评价着他人的生活。
亿万不同的人,便有亿万不同的生活。我们对他人的生活理解不同,看法不同,便少不了要评价几句。“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没错,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问题是,评价他人的生活,应当有最基本的尊重。某某人拒绝加入扶贫活动,某某人拒绝捐款赈灾,年轻人在公交车上不让座……这些新闻一出现,相关评价便在网络上风起云涌。这些评价中更多的是指责,是谩骂,没有丝毫对当事人的尊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道德绑架。这个世界怎么了?难道人们光顾着发泄自己的情绪,忘了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尊重了吗?这样的评价,没有任何价值可言,久而久之,那些评价者也终将无法得到他人的尊重。
陈伟,上海市“十佳残疾青年”荣誉称号獲得者,曾经因车祸“面目全非”。躺在病床上的他一度担心,从此不能得到他人对一个正常人应有的尊重,而会被别人称作“怪人”“怪物”。为此,他噩梦不断。可最终,噩梦并没有成为现实。家人、医务人员和朋友们尊重他、鼓励他,帮他走完艰难的康复历程,并且评价他是一个勇于克服困难的人。那些充满尊重的评价让他重拾对生活的希望,并激励他积极向上。
评价他人的生活,应当客观、理性。以前看过几期《可凡倾听》,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曹可凡抛开他们已经背负的诸多评价,不戴有色眼镜,从工作、生活、为人等各方面与被采访人沟通,以聊天、对话的形式对被采访者的生活和事业作出客观、理性的评价。我非常欣赏这样的方式。
而有些人往往未见其人,未闻其事,就根据媒体说法,想当然地对他人的生活进行一面之词的评价;或是人云亦云,不论是非,复制他人的评价作为自己的观点。冯唐的书在发行初期颇受非议,不少人甚至没有看过他的书,就说一个医学博士搞什么文学创作,评价他的文章思维混乱。而当他用冷静、深刻的文字不断触动更多人,展现自己不一样的生活时,他才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理解。回想当年那些流言蜚语或不理智的评价,是多么的可笑。是的,盲目的评价一旦成了一种习惯,一种风气,那将会是多么的可怕!
因此,我们应当用尊重、理性的目光评价他人的生活。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这些生活的方式和模样不尽相同,生活好坏也没有一个固定标准。我们对他人生活的评价仅是个人观点,理应怀着尊重的心、客观理性的眼光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个世界已经不缺批判辱骂,不缺弱肉强食,缺的是独立思考和理解宽容。”个人对他人生活的评价,不仅对他人有影响,同时构成、引导了社会舆论。我们应让它带着正能量,在社会中传递公正、友善、尊重的良好风气。
点评
作文开篇即针对“个人生活几乎被曝露在聚光灯下,我们的生活被评价,同时我们也评价着他人的生活”这一现象,指出“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都有评价他人的权利”;进而笔锋一转,从“评价他人的生活,应当有最基本的尊重”“评价他人的生活,应当客观、理性”两个层面,来论证中心论点“我们应当用尊重、理性的目光评价他人的生活”。在每一个层次的论证中,考生选用的材料都比较注重时新性,如“某某人拒绝加入扶贫活动,某某人拒绝捐款赈灾,年轻人在公交车上不让座……这些新闻一出现,相关评价便在网络上风起云涌”。此外,考生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材料进行新挖掘,如将曹可凡以聊天、对话的形式对被采访者的生活和事业作出客观、理性的评价与“冯唐的书在发行初期颇受非议,那些流言蜚语或不理智的评价,是多么的可笑”进行比照,将曹可凡与冯唐的例子结合起来论证论点,不仅时代气息浓郁,而且典型性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