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洁+张珂珂
自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近日再次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就维护金融安全提出六项任务。2017年以来“一行三会”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大对资本市场的监管,防控金融风险;最近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发文称局部风险不容忽视,要求排查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这一系列举措都表明,防范金融风险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维护金融安全已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
当前中国经济金融体系存在的潜在风险
总体看,我国金融形势是良好的,金融风险是可控的,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因素影响下,我国金融存在不少潜在风险因素,特别是杠杆风险和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金融部门杠杆率持续增高
近几年,我国银行业资产快速扩张、杠杆率不断提升。银行业天生具有增加杠杆的动机,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自于表内外资产端和负债端的息差收入,在目前息差收窄的情况下,银行业具有扩大资产和负债端规模内在冲动。在银行业资本金微幅增长条件下,总资产的快速膨胀主要来自于负债规模的大幅扩张。据英国《金融时报》数据,2016年底,中国银行业资产(不含影子银行)总规模已达33万亿美元,相比之下,欧洲是31万亿美元,美国是16万亿美元,日本只有7万亿美元。按照资产权益比(总资产和实收资本之比)的杠杆率衡量标准,我国银行业的这一比例从2007年时的30倍左右,一路飙升到了当前的接近50倍,而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一比例从未超过20倍,日本、韩国也基本维持在30倍以下。
近几年银行主动负债行为在急剧增加,绕开监管的银行同业业务、表内外理财业务大幅扩张,成为银行主动负债的重要途径。银行表内,同业存单成主力。由于同业存单被当成应付债券来处理,并没有纳入到银行同业负债的考核监管中,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成为银行主动加杠杆的主要方式。同业存单发行从2013年底的340亿元发展到2016年底的6.3万亿元的规模,暴涨185倍。银行表外,理财扩张迅猛。根据三月中债登托管数据显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杠杆率飙升至2.34,创下2016年以来的最高点。由此可见,不管是表内还是表外银行业资产规模都在持续增长,这也充分说明当前金融机构仍在大力加杠杆。过高的杠杆率不但容易引发金融泡沫,导致金融利润率虚高,而且吞噬实体经济资本,最终使经济风险向金融系统转移。
金融部门潜在脆弱性增强
在经济增速不断下行的背景下,受风险攀升、息差收窄、监管趋严等因素综合影响,银行业盈利能力下降,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持续攀升,银行资产质量下行压力不容忽视。根据银监会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5123亿元,较年初增加2379亿元,同比减少1939亿元;不良贷款率1.74%,较2015年末上升0.07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19个季度上升,表明不良资产增速有所减缓。除此之外,2016年债券违约暴增。截至2016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108只债券发生违约,涉及债券余额达到542.74亿元。其中,仅2016年全年就有79只债券发生违约,违约规模为403.24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243.48%和160.83%。在资产增长同时,银行的盈利能力在下降。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7年银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速将与2016年基本持平或略高。标普预计,受信贷损失增加拖累,2017年银行业平均资产回报率将从2016年的0.9%~1%降至0.8%以下。
虽然目前的不良贷款率不会导致银行系统金融风险,但商业银行承担了大量产能过剩行业、僵尸企业和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这些都将是不良贷款主要增长点,一旦引发债务问题,将引爆银行的坏账问题,可能成为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影子银行”风险值得关注
近年来,受利益驱动和市场需求,出现了各种围绕监管套利的金融创新,产生了大量规避监管的“影子银行”业务。近半个世纪的金融危机史表明,影子银行业务的过度扩张往往是发生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首先,中国“影子银行”中占比最大的资管业务规模不断大幅扩张。据中国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末,表外理财的规模达到26万亿人民币,非银金融机构的资管和投顾规模(扣除通道业务),估计接近30万亿元。WIND數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中国资产管理市场规模已近100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26.3万亿元、信托17.3万亿元、券商资管15万亿元、保险资管12.6万亿元、公募基金7.9万亿元、基金子公司专户11万亿元、私募基金5.6万亿元;而其中扣除纯通道业务,主动实际管理规模大约有50万亿~60万亿元,也就是说,有接近一半都是通道的重复统计。而穆迪测算的2016年上半年中国影子银行规模与此接近,约为58万亿元,其中理财产品为21.6万亿元、委托贷款10.9万亿元。其次,银行业同业业务也是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大幅攀升。目前同业存单余额已增至人民币7.6万亿元,为2016年同期的两倍。
快速扩张的影子银行业务不仅面临着流动性错配、投资杠杆和证券借贷业务风险等结构性问题,相关脆弱性可能通过金融市场波动等渠道传导,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而且低估了货币总量,导致货币传导机制不畅,使得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由于同业非标业务不需要缴纳准备金,又能不断在金融机构之间创造杠杆、创造货币,银行间、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间借贷、加杠杆创造的货币没有被统计进入M2中,M2低估了货币总量。所以尽管近几年M2增速比较低,但金融机构内部创造的货币量却失去控制式地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我国M2达到155万亿元,而同期银行总负债高达230万亿元,超过GDP的三倍,所反映的货币超发远比广义货币M2所显示的要多得多。由此可见,银行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已大大超过经济增速,表明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刺激效应已经衰减到“不经济”的地步,也就是货币信贷拉动GDP的效果非常微小,但付出的潜在系统性风险对价却越来越高。金融机构内部创造的货币量失控增长,导致金融市场风险积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不通畅,大量流动性资金在金融系统内空转,导致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企业“弃实投虚”,实体经济发展基础被侵蚀,加剧了实体经济困境。
类金融机构风险上升
以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为代表的类金融机构,其客户主要是许多中小微企业、涉农企业及个人消费金融,属于金融业的弱势群体、低端客户,天然存在着极大的金融风险。
小贷和担保公司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能力弱,在经历了前期蓬勃发展的高涨期,在当前经济下行背景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行业寒冬。大量公司退出,行业规模持续缩水,小贷公司不良率、担保行业代偿率持续上升,导致区域金融风险加剧。2016年末国内小额贷款公司的机构8673家,较2015年末减少237家;贷款余额9273亿元,较2015年末减少131亿元,延续了自2014年以来贷款余额不增反减的态势。小贷公司各项统计指标和2015年末相比均有明显的下滑,每家公司平均贷款余额仅为1.07亿元。不良率持续上升,多数省份小贷行业不良率都在5%以上,部分省份甚至高达10%,金融风险日益加大。尤其是当前受经济下行影响以及来自于互联网金融和民间金融的冲击,生存压力日益加大,一些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存在超范围经营、变相非法揽储、高息放贷、担保形式单一及手续不完善等违规违法经营现象,不仅加大了自身风险,更扰乱了金融秩序,如果不加以有效监管,将引发区域金融风险的发生。
房地产泡沫不容忽视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高涨,房价严重脱离国情、超出居民购买能力,较高的盈利能力与财富积累能力诱导大量实体经济资本涌向房地产。主要一线城市的房价涨幅均远超同期GDP名义增速。海通证券研究所根据WIND百城住房均价数据测算,中国的房产总市值在2014年超过了美国,但中国的经济总量毕竟只有美国的一半左右,这意味着本轮房价上涨没有经济的支撑,而是货币超发导致的泡沫现象。从占用的金融资源来看,据统计,房地产开发大致有约65%左右的资金是依赖于银行体系的,明显超过40%的国际通行标准。2016年国有四大行超过60%的新增贷款流向房地产领域,目前占有信贷资源前三位的分别是房地产、建筑业和钢铁产业,这些都是和房地产繁荣泡沫有关。同时大量的银行表外融资也大多对接地产和基建,大量资金的涌入,进一步推升了房地产泡沫。
房地产价格高涨吸走大量金融资源,导致实体经济的“失血”和“空心化”;同时随着房价上涨,土地、租金、物流、人工成本都会上升,直接抬高了实体经济生产成本,挤压了实体经济发展空间,进而还将在购买力平价之下给汇率带来压力。一旦未来房地产资产大幅缩水,可能导致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暴露、金融部门坏账率率大幅走高,而且土地价格下降也将对地方政府产生财政压力,减弱地方政府的还款能力。因此,房地产泡沫的膨胀,不仅实体经济发展基础被侵蚀,加剧了实体经济困境,可能成为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互联网金融风险凸显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对传统金融革命性冲击和颠覆中呈现爆发式增长,而相应的监管大大滞后于其发展的步伐,但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和风险隐患。是伴随着交易量膨胀和行业规模扩大,各种问题平台也一路走高。根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P2P网贷行业累计平台数量5877家,正常运营平台数量2448家,比2015年底减少985家,累计停业及问题平台数3429家,涉及金额2443.26亿元,2016年跑路平台421家。近期一些非法集资平台跑路引发的全国性风险事件频发,涉众广,涉案金额巨大,不仅严重破坏了金融秩序、扰乱了金融市场,加剧了金融脱实向虚,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
资本外流值得警惕
2014年以来,美元回归强势格局的可能性上升,人民币贬值压力不断增加,中国资本流出也日趋严重,外汇储备余额由升转降。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在两年内缩减了25%,降至3万亿美元。虽然自2016年四季度以来,随着货币政策转向稳健中性,货币利率稳步上升,有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资金流出压力有所缓解,但外汇储备仍比2016年年末有所下降。尽管我国经常账户持续顺差,但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仍在继续,表明净资本外流仍将持续。从外汇资产对应的货币发行量来看,2016年末M2高达155万亿,但外汇资产只有23万亿,货币“含金量”只有15%,仅相当于2004年以前的水平,而当时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还在8.3,這也意味着人民币有进一步贬值的压力,可能加剧资本流出。从新兴市场的角度看,过去的危机爆发都与外汇储备不足有关。
人民币贬值、资本外逃会增加我国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削弱经济增长潜力,动摇投资者信心。一是人民币贬值和大规模资本流出,不仅使得资本不能被直接利用,阻碍经济持续发展;而且外汇占款的减少对M2产生紧缩效应,将加剧紧缩局面,削弱政策实施效果;二是人民币贬值将抬高中国对外投资成本,加重外债负担,削弱我国偿债能力;三是随着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强化,中国跨境资本将进一步外流,不仅将加剧银行间流动性紧张的局面,还将会冲击我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资产价格,破坏正常的金融秩序和市场秩序,影响经济宏观层面的稳定。因此,当前为了确保金融安全,稳定汇率和保外储的重要性已经空前上升。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下行周期、杠杆率大幅度上升,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空间收窄的困境,宏观调控政策一直在“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寻求平衡。当前稳增长压力有所降低,而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确保金融安全就更加紧迫,政策重点应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统筹施策,有序去杠杆
增加的杠杆往往是金融泡沫的体现,如果不能流入实体经济,只在金融体系中打转,就形成了泡沫。去杠杆就必须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这就必然对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要把握节奏,有序去杠杆。要统筹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寻找实现稳增长与去杠杆的政策平衡点,实施中性货币政策,稳定市场预期,既要避免杠杆率上升过快而引发债务流动性风险和资产泡沫,又要防止避免暴力去杠杆和缩表导致“债务—通缩”风险诱发系统性风险,避免过快压缩信贷和投资可能引发的对经济增长的损害;又应从宏观政策和监管上保持对金融机构去杠杆的压力,防止道德风险,促使金融机构主动去杠杆。
加强监管,促使金融机构主动去杠杆
我国金融领域的市场化、创新化、网络化、数字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众多挑战。金融体系的順周期波动和跨市场风险传播效应显著加大,这对现行各管一方的部门分割监管体制带来重大挑战。
随着金融创新产品逐步丰富,影子银行、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各类地方性资产交易平台的迅速崛起,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混业化经营趋势不断加强,股市、债市、汇市、期货等不同市场之间的联动性显著增强,金融风险的复杂程度日益提高,对以机构监管为主的分业监管模式提出挑战。当前的监管体制已不适应金融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监管空白、监管重叠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突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与金融监管缺乏政策协同性,导致金融部门缺乏对系统性风险的整体评估、协调与有效应对。因此,必须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加强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
首先,改革监管体制,完善监管体系。一是尽快实现金融监管责任和行业发展责任的分离,监管部门专注金融监管,行业发展的责任应该由政府部门来承担,从而确保监管的专业性、独立性、权威性。二是强化功能监管,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防止监管空白、监管套利和过高的杠杆。三是构建金融“大数据”监管体系,实现动态、协同监管。
其次,加强资管市场监管,防止资金借道脱实向虚,其核心就是要把资产管理业务回归真正的信托本质。一是统一资产管理类业务的监管标准,避免因监管标准差异进行监管套利;二是进一步强化日常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防范流动性错配风险。三是按照信托法要求规范受托委托行为;同时要打破刚性兑付,强化全社会的风险意识。四是强化信息披露和监管报告要求,确保信息报送的质量和频率,充分披露资管产品的流动性风险状况及其管理措施。
第三,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市场准入监管,完善信息披露机制;鼓励成立自律性行业协会,发挥其业务指导和管理作用;加大对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以及变相高利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金融体系安全。
规范发展普惠金融,推进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一是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实现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常态化。放宽民营银行准入,鼓励和扶持旨在服务中下阶层人群、小微企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成长,优化金融结构,增加竞争,提高金融业的效率。二是大力发展多层次股权市场,加快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信托等,合理引进战略投资者,提高权益融资的比例。三是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金融法规制度体系,完善监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交易系统、支付清算、会计准则、信用评价标准、对外数据接口等的统一。加快建设中央金融监管大数据平台,实现金融数据的集中化处理,加强金融信息化建设,确保金融信息、网络的安全。
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
保持币值稳定,不仅需要严控广义货币增长,还应该严控实际货币量(影子银行)的增长,加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审慎把握资本管控的程度。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加强和完善外汇管理。一是坚持改革开放,便利跨境贸易投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二是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和惩罚力度,维护外汇市场健康的运行秩序;密切监测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趋势变化,继续对非法、违规的国际资本流动实施严厉地打击。三是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全面向境外机构投资者开放;深化QFII外汇管理改革;进一步便利企业资本项下结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