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粒沙中见世界—布莱克诗歌中的哲理

2017-06-24 07:29薛艺丽
牡丹 2017年11期
关键词:微尘布莱克哲理

薛艺丽

本文分析了布莱克的著名短诗“一粒沙中见世界”中的简单意象和所表达的深邃的哲理,比较了布莱克“一粒沙中见世界”和佛学“一尘法界”哲理的相似性,并进而探究其相似的原因。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是英国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画家,主要的诗集有《纯真之歌》《经验之歌》等。不幸的是,这样一位才华卓绝的诗人却生不逢时,终其一生都没有得到公众的赏识和认可。据笔者了解,其最受欢迎的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在当时也仅有27册的发行量。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他的诗集被重编后,他的诗人兼画家的身份才为世人认知。他的诗歌语言纯真但不乏深刻,简洁的语言却能道出深邃的见解。1957年弗莱(Northrop Frye,1912-1991)发表了《两百年后回顾布莱克》一文,说:“在英国文化传统中,虽还可能有其他诗人与布莱克一样的伟大,可是并无多少人能像他那样焕发逼人的光芒;当世人处于惶恐不安的境地时,布莱克的身影却更加鲜明夺目地浮现在他们的面前,并充分地解答了人们还不知所措的一系列问题。”可见,布莱克诗歌的哲理性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布莱克确实成就卓越,经得起挖掘”。

一、“一粒沙中见世界”

“一粒沙中见世界”是布莱克的诗歌《天真的预言》(Auguries of Innocence)中的第一节: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

刹那含永劫。(宗白華译)”

这几行诗,严格来说并非一首诗,而是《天真的预言》这首长诗开篇的几句,也并非布莱克的代表作。但是,这几行诗深受国人青睐。究其原因,应该是这几行诗的寓意与很多国人所信奉的佛教思想关系密切。

这几行诗措辞简单,语言质朴,意象也不复杂,寥寥几行表达出诗人的洞思,意蕴无穷。这也是诗人一贯的诗作风格,以他生活之所见为主,选用简单的意象阐明复杂的人生。诗人通过对人的生存状态、社会的存在状态的生动描写,从而剖析、感悟出人生的真谛。

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依旧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布莱克将“沙子”“花”“掌心”“手”等这些生活中常见之“象”和抽象的“世界”“天堂”“无限”“永恒”等模糊的概念融合在一起,从而表达出深刻的“意”。从一粒沙子、一朵野花看到大千世界和美丽的天堂,紧握的手中抓住的是每个流逝的瞬间,从而留住了空间和时间的永恒。

正如这首诗的标题“一粒沙中看世界”,透过威廉·布莱克简短的诗句,读者得以一观浩瀚天地。

二、“一粒沙中见世界”与“一花一世界”“一尘法界”

“一粒沙中见世界”所体现出来的哲学思想与东方佛教思想不谋而合,和佛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如出一辙。而后两句进一步升华,使哲理更为深刻,也对应了佛理所提“生如芥子有须弥,心似微尘藏大千”,让人很易联想到“一尘法界”之喻。一微尘即法界也。“法界”为佛教术语。法泛指宇宙万有一切事物,圆悟录一曰:“一尘含法界,一念遍十方。”虽是一极小之微尘,然如开启智眼以观时,则知其中包含着全宇宙(法界)。《华严经》中的《净行品》描述佛的最高境界为:“彼一尘内众多刹,或有佛或无佛。或有杂染或清净,或有广大或狭小。或复有成或有坏,或有正住或傍住。或如旷野热时焰,或如天上因陀网。如一尘中所示现,一切微尘悉亦然。一粒微尘中有无量刹世界,而无量世界又各具有染净、广狭、有佛无佛等不同情形,犹如‘帝网。”

三、缘由探析

布莱克和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哲学体系何其相似。许是因为《薄伽梵歌》(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组成部分,梵文意为神之歌)在1785年被首次译成英文的时候,布莱克就开始了解东方的佛教思想了。布莱克相信“所有的宗教皆为一体”(All Religion Are One)(1788)。他写道:“全人类都相类似,只是无限多样化;所有的宗教都相似,都有一个根源。”布莱克还认为,“东方的哲学教给人类认知的最重要的观念”。这样看来,这位英国的神秘主义诗人的哲学思想和东方的佛教思想不谋而合就绝非巧合了。

当逍遥于布莱克大与小的境界与心智中时,人们也在一粒沙中感受到中西方智慧的融合,也完成了自我精神境界的净化和升华。

(西安外事学院)

猜你喜欢
微尘布莱克哲理
世界最小电池 有望让“智能微尘”相伴我们左右
清夜
光下微尘
新生
天真的预言
一粒沙子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梦想微尘用力发声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