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翔
“85后”社工和他的社工服务社
文|立翔
01 志愿者合影
02 课间游戏
“社工”这个词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还很陌生,人们听到的更多的是“志愿者”或是“义工”,有些人甚至把它们混为一谈。社工即社会工作,一种冷门的职业,亦是解决社会疑难杂症的“清道夫”。成为一名社工,不仅对专业性有极高的要求,对个人综合能力也有很大的挑战。社工较其他职业而言无法获得高额收入,还要面对各种“吃力不讨好”的情况。对社工们来说,是什么吸引着他们继续从事这份职业,坚持这项事业?故事要从上海松江区的一名“85后”社工和他的社工服务社讲起。
许天蒙,高高的个子,一身黑色运动装显得阳光而干练。毕业于沪上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他,早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开始做志愿者,到社区、社会组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可谓“老”公益人。毕业后他如愿地学以致用,将社工视为自己热爱的职业。目前,许天蒙是上海松江区扬志青年社工服务社(以下简称“扬志”)的总干事,主要负责青少年素质教育方面的公益文案策划、督导、服务等工作。
早在2011年,许天蒙等人通过前期走访,了解到松江区是一个外来人口导入量较大的区域,当时有两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需要在当地上小学,但由于公立学校的门槛和限制,导致孩子们无法进入公立学校学习,所以就有了民办小学,但这些学校的师资匮乏。尽管有些退了休的老教师,但大部分的教师其实连教学资质都没有。在这种地方上学的孩子,只能获得最基本的语文、数学课程教育,甚至连英语课程都很难保障。因此,民办小学的孩子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这会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从而给当地社会环境带去不稳定因素。然而松江区的优势在于松江大学城的7所高校,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资源极其丰富。一方是资源匮乏,另一方是资源丰富,许天蒙等人看到了这点,随后通过扬志平台开始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进入松江区民办小学,为小学生们提供素质教育课程。
“我们从2011年9月开始在松江区的个别民办小学试点,正式启动是在2012年2月。扬志已和松江区10所民办小学进行了项目合作,累计为90个班的4000余名学生提供素质教育课程和志愿者服务。”许天蒙介绍说,该项目得到了当地教育局和学校的支持,每个学校一般会在周一至周五抽半天时间,为所有学生提供素质教育课程。据介绍,针对1─5年级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共有20大类,合计240多项,每项课程内容独特,包括文明礼仪课程、法律常识课程、心理陪伴课程、安全自护课程等。而素质教育课程的课件由扬志聘请专业的老师,包括资深教师、资深社工、心理辅导师等一批专业人员共同编辑,结合本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特征和需求,让大学生志愿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每个学期扬志还会对所有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和升级。
许天蒙表示,虽然编写优质的课程教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授课的方式也很重要,因为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接受知识的方式都不同:如五年级学生对文字的认知能力较强,可以通过文字内容进行教授;而一年级学生由于还处在以图片为主的认知阶段,课程内容要以图片和视频为主。另外,像法律常识这样相对比较枯燥的课程,就用到了情景剧、儿童剧的方式来体现课程内容,让孩子参与其中扮演法官、原告、被告等角色,以讲故事的方式传授知识,更易于理解。
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孩子们不仅成为素质教育课程的受惠者,他们还会指出自己的爸爸妈妈平日里不文明、不恰当的行为,并加以劝说改正。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影响的不仅仅是这群孩子,还有他们身边的人。除了素质教育课程外,扬志还考虑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他们会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进博物馆、科技馆参观游览,带孩子们走进上海市区,了解城市的文化和历史。
在扬志,志愿者团队的构成为“社工+志愿者”模式。因为社工的专业性要求十分高,所以在扬志的核心管理岗位上都是拥有专业资质的社工;而一线人员则以志愿者为主,并接受资深社工的指导和督导。
公益机构如何才能够可持续地、有自尊地生存下来?许天蒙认为“专业性”是关键所在:“社会组织和企业有时候是相似的,都需要扎稳脚跟才能生存下来,这就需要形成自己的品牌和服务特色,需要把某一个项目做深、做专业。如果覆盖面很广,但深度不足,那么每个方面都有竞争对手可以替代。”目前,在松江区团区委、区民政局、区社团局、区精神文明办等单位对扬志的大力支持下,公益机构的生存问题得以解决。众所周知,社会组织生存的三驾马车是政府购买服务、基金会资助以及机构营业收入,一个健全的社会组织必须有这三方面的支持。而扬志目前除了得到了政府项目的购买和基金会的资助,他们也在努力做好机构本身的营业收入。从刚开始的支教项目(素质教育课程)到后来的暑期培训班,扬志所针对的群体都是一至五年级的青少年,从每个时间段、纵度、维度去思考关于这群人的问题。
“只要是别人做不下来的有关青少年问题的项目,扬志都能够做下来,并且做出在专业领域的口碑和不可取代性。”许天蒙还表示,专业性也不完全代表规模大,规模大不一定代表覆盖面要宽,因为还可以往深度里走。当公益机构有了特定的服务对象后,可以为特定服务对象做很多的事。这些人在生活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困难,都是公益机构可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构成了公益机构的动力源泉。
当然,支撑公益机构的“专业性”离不开实打实的公益项目,公益机构在某一时期做的某一项目,对机构本身而言特别重要。对服务的群体而言,这一项目的影响力是有限和微小的,这就需要长期地、持续性地开展项目,为群体提供长久的服务与关注,那就有可能对这个群体中的一些人起到显著的作用,甚至改变他们的一生。许天蒙说:“公益项目不单单是一次活动。对专业社工而言,个案和小组都非常重要。个案的长期跟进与追踪,是扬志未来的工作目标之一,要让社工自身的技能、专业充分融入到为特定人群服务的项目和工作中去。”许天蒙希望,扬志对孩子的影响力是持续的,孩子的成长应该是一个与扬志共同成长的故事。
05 模拟法庭
06 合唱比赛
07 志愿者和学生互动
以往,社会工作者在人们的眼里可能就是“居委会大妈”的形象,这些工作往往与年轻人的形象挂不上钩,人们可能更加难以想象专业的高学历人才会从事社工工作。“社工是一个对专业性要求特别高的职业,但社工目前的处境和待遇并不好,这也使很多人才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工作。缺乏人才,就会形成行业发展的恶性循环。”许天蒙表示,和其他职业随着工作经历和资源人脉的累计和增长,有机会获得更高收入和发展空间相比,社工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出于解决社会问题与帮助弱势群体的初衷,更多积累的是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
虽然社工的付出在短期内的效果和影响力有限,且无法给社工本人带来额外的财富,但随着他们持续性、潜移默化地改善社会环境,社工本身体现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许天蒙说:“做社工首先能带来很大的成就感,从精神上能获得极大的满足。其次通过社工工作,个人能力将得到很大提升,因为社工需要做很多事、考虑各方面的问题。”许天蒙曾和朋友谈到关于社工在发展前景方面的困惑:做社工的如果将来到企业去应聘工作,会不会有人要?之后得到了肯定的答案:社工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许天蒙用“工匠精神”来形容社工的特质:一方面要从一而终地做一件事,另一方面要有一技之长,而这两点都符合他对社工职业的定位。从公益的角度来说,做公益带来的满足感则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如今,许天蒙仍在接受专业社工课程的继续教育,包含了督导课、高级社工研究课等等,每周都有固定的上课时间。他说:“社工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