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毕业生都很向往出版社的图书编辑这个职业,但是张萍说:“刚进入出版社时,我不能直接从事图书编辑的业务工作,因为刚进去什么都不懂,根本插不上手。部门领导交给我的都是一些简单的案头工作,比如校对,根本不可能进入图书的选题、策划等环节,和同事对接的工作也不多。在出版社做了将近半年的杂事,我才能真正接触到具体的图书编辑业务。”
编辑是匠人,是商人,也是杂家
当被问到图书编辑主要是做什么样的工作时,张萍解释说:“出版社的图书编辑实际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做文字加工工作的,另一种就是可以策划图书选题的。前者工作辛苦,每编辑一本书就会有相应的酬劳,屬于‘计件工资的那种,收入有限。后者属于文化创意类型,如果有好的点子或者资源,策划了销售情况不错的图书,一般都可以从销售收入中拿到提成,不同出版单位的提成比例可能略有不同。”看来,前者就是负责一些案头工作,后者要富有开拓精神,哪个工作更有意思,这要看个人的喜好和性格啦!但是,从事图书编辑这一工作,不应仅停留在文字编辑这个层面,而是应该贯穿从发现选题、策划选题到寻找作者,从书稿设计到新书宣传的一系列过程,图书编辑只有这样才能在出版社和市场这两个地方吃得开。
做图书编辑也需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张萍说,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总担心自己编辑的书会质检超标,所以总是校了又校,回到家里还担心。出版社对编辑的考核是非常严格的,拿张萍来说,她一年要编辑20本书,每本书至少有20万字,每本书的差错率不能超过万分之一。有一些市场化程度高的出版社,还要求编辑每年的图书销售码洋(即定价)必须达到上百万元才算考核及格。另一方面的压力主要是怕出政治性错误,尤其是面临重大事件、重要热点的时候,更是要眼睁大、弦绷紧,唯恐自己编辑的图书出现政治性错误。
陶渊明做不好编辑
做编辑,毫无疑问文字功底一定要扎实,知识面一定要广,学历背景和眼力对于编辑来说也至关重要,兴趣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有人说编辑号称“杂家”,而张萍对此的理解是不但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成为半专业人士,更重要的是不能脱离生活,要了解生活百态。张萍幽默地说:“陶渊明是做不好编辑的。”她接着说,编辑应该满怀热情地去上网、看电视、翻杂志、看报纸、与身边的人沟通。你接触到的某个词组和观点,也许会令你萌生出新的图书选题。这种生活与工作相互融合的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工作状态。选题策划如此,营销更是如此。通过这样的学习,不能说马上就能成为畅销书编辑,但最起码开阔了眼界,不再是井底之蛙。endprint
求学·文科2017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