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政治非选择题的N个答题模板

2017-06-23 16:43张现才马晓苏
求学·文科 2017年7期
关键词:题型答题考查

张现才++马晓苏

一、非选择题的分类与应对技巧

一般来说,按照设问的指向,政治非选择题可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以及综合题四类题型。

(一)“是什么”类

“是什么”类包括体现(反映)类、说明类题型。这类试题一般以热点材料为背景,以“体现”“反映”“蕴含”“说明”等为关键词,要求考生分析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知识的”,“材料体现了××范围内的哪些知识”或者“运用××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说明”,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范围:《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板块都较容易出题。

这一类题的解答思路为: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1.定点: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考生要做到微观上准确定位,宏观上整体把握。“材料是如何体现××知识的”明确了具体的答题范围,常考查微观上的知识,要点较细,考生要将原理进行分解;“材料体现了哪些道理”考查的知识范围较宽泛,更侧重于考查考生对宏观知识的把握程度。

2.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所学知识,详细分析材料,研究材料的每一层意思甚至每一句话,注意材料中的分号和句号,找出材料所体现的原理。

3.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体现的知识点与第一步确定的考查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题要点。作答时,考生要做到将自己的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二)“为什么”类

“为什么”类包括原因意义类、依据类等题型。这类题目一般以现实热点材料为背景,以“影响”“意义”“为什么”等为关键词,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做某件事的原因、意義和依据等,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范围:《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板块考查得较多。

解答原因意义类题型的思维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必然性(与偶然性相对)。考生应从事物的性质、本质、职能作用、基本规律等入手分析题目,答题格式一般为:这是由……决定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事物“之所以然”的偶然因素一般不列入答题范围中。

2.必要性(与重要性相对)。考生要联系事物的周边环境和发展需要来分析题目,如从时代要求、现状不足、客观需要、主体发展的需求等入手,结合事物重要性的反面来分析题目。答题格式一般为:“是……的客观要求”“是……的需要”“不利于……”,等等。

3.重要性(与必要性相对)。考生应从做某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等入手分析题目,一般考虑如下切入点。

(1)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政治生活》中常见的主体有国家(政府、人大、法院、检察院等)、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公民、人大代表等,《经济生活》中常见的主体有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劳动者、国家等。

(2)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的意义。如考生可以从财政的作用、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等角度分析意义。

(3)确定范围分析意义。考生一般可考虑两个范围,一是知识范围,即把问题分为“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等进行分析;二是区域范围,即考虑对“当地”“地区”“国家”“世界”有何意义。很多题目要求考生把两种范围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

4.可能性(与现实性相对)。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即分析相关主体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是什么,考生要注意分析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内部条件、外部条件等。将事物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来分析的,在作答时,可按照先必要性后重要性的顺序来组织答案。在回答重要性时,一般遵循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由点到面的原则。(从小到大:个人、他人——企业、集体——社会、国家、民族。从近到远:当前——长远。由点到面:由一个方面扩散到多个方面,由一个角度联想到多个角度。)

依据类题型答题规范

一般来说,依据类题型的设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确定知识范围的,要求分析或说明材料对应的某方面的理论依据;一类是未确定范围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理论依据。答题模式一般为:理论观点+材料中体现或符合(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意义。

例1(2016·全国新课标卷·38)材料略。

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解析:本题考查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设问指向为“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属于原因意义类试题。首先,确定题目范围,即分析必然性、必要性、重要性(意义)。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主要包括国际社会的成员、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我国的外交政策等,主要分析政治意义。根据思维规律第二条,分析必要性,“是……的客观要求”,组织答案。根据思维规律第三条,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对世界和平发展的意义,从对世界各国的积极意义进行分析,并分析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答案: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积极探索;有利于沿线各国人民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能够促进沿线各国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政治互信;能够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中国自身发展。

(三)“怎么办”类

“怎么办”类包括措施建议类、对策类题型。这一类试题一般是题目给出一个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措施”“建议”“要求”“如何”等词为题眼,要求考生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知识回答怎么做,是高考题中最常见的一种设问方式。该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这一类题的解答思路为:一是认真阅读材料,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二是审设问,明确题目要求的知识范围;三是明确解决问题的主体;四是规范组织答案。endprint

答题规范:

1.联系所学知识组织答案。在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联系课本知识,找出课本上提出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2.联系材料组织答案。针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对症下药提出解决措施;如果材料中有成功或者失败的做法,可以借鉴或者改正等。

3.落实主体寻找答案。在答题过程中可以考虑不同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时负有怎样的责任,该做出怎样的努力。

4.根据问题、知识范围和主体,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考生要注重材料,并适当增加时政性答案。

例2(2016·全国新课标卷·39)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知识,设问指向“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属于措施类试题。第一步:联系所学知识组织答案,可以从弘扬民族精神、文化强国建设,精神文明、思想道德建设和提高修养等角度思考;第二步:注意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第三步:根据问题和知识范围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答案: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四)综合类

综合类非选择题往往整合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或者其中两个角度设问,此类题型包括认识(评价)类、辨析(评析)类、启示类,主要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认识(评价)类

认识(评价)类考题通常是材料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考生用所学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常见的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等。解答时,一般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加以分析。

认识(评价)类题型答题规范如下:

(1)“是什么”:明确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等是什么。

(2)“为什么”:分析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等产生或者做法的依据、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等。

(3)“怎么办”:对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等提出对策、措施、方法、建议或明确态度。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认识(评价)类题都需要答三个角度,有时只需答出其中的两个角度即可,在答题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辨析(评析)类

辨析(评析)类考题一般以现实热点材料创设情境,结合材料提出观点,让考生对试题提出的观点进行评论和分析。这种题型不仅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要求考生有辨有析,做到辨析结合。

辨析(评析)类答题规范的基本要求是论证正确点,分析错误点,澄清模糊点,补充不全点。具体解题步骤分为以下几步:

(1)确定辨析点。认真阅读题目,划分题目层次,找出辨析点,然后分别对各个层次进行分析判断。

(2)分析正确观点。说明观点的正确、合理之处是什么,或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正确或为什么要那样做。

(3)分析错误观点。说明观点的错误之处、不足之处是什么,或在什么条件下是错误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错误,对错误之处要予以改正,同时要对模糊的观点进行说明,提出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对材料中未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对事物间的联系表述不全面等,要补充遗漏点。

(4)总结概括。从整体、全局高度对观点进行总结,指出应该怎样做或者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3.启示类

启示类考题一般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要求考生谈谈该事件、事例产生什么样的经济、政治、文化或哲学启示,其形式一般是“材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悟出道理,回答要有针对性。

解答此类题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考生应偏重于回答“怎么办”。

启示类题型答题规范

(1)分析材料,明确材料中的做法。对材料要全面分析,即分析状态和措施两个层次。从状态的角度看,要分析材料反映的问题是什么或意义有哪些,然后从问题产生的原因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之处总结经验,从而得出“启示”。从措施的角度看,要分析材料中成功的做法有哪些,不成功的做法又有哪些,从而得出“启示”,即我们应该怎么做或不应该做什么。

(2)回归教材,找到知识的对应点。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回归教材,把分析得出的结论和教材里的基本原理、观点对应起来,即总结出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注意:得出的启示一般是“怎么做”,若是要求对材料进行分析得出“意义”,在答题过程中也不能忽略方法论要求,应答出相应措施。

二、“为什么”类题型常见的答题角度

(一)经济意义

1.描述国内经济意义

(1)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转变发展方式、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

(3)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體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5)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经济互补,增强竞争力。

(6)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endprint

2.描述对外经济意义

(1)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

(2)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二)政治意义

1.国内有关活动

(1)有利于人民当家做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有利于依法治国,转变政府职能。

(3)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对外交往活动

(1)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2)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三)思想文化意义

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发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以德治国。

三、“怎么办”类题型常见的答题角度

(一)《经济生活》中的“企业如何经营”。

1.市场:施行正确的经营战略,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力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

2.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4.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5.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6.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与形象,创立品牌,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7.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应该如何做”,具体从党、政府、公民的角度回答。

1.中国共产党怎么样做某事

(1)党的地位、性质、宗旨。

(2)践行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3)完善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

(4)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6)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政府怎么样做某事

(1)履行职能。

(2)坚持宗旨、原则。

(3)依法行政。

(4)自觉接受监督。

(5)政府决策: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6)树立政府权威。

3.公民怎么样做某事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2)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

(3)坚持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4)依法有序地参与。

(5)各种民主方式的具体内涵、途径和要求。

(6)公民的责任感、主人翁意识等。

(三)从哲学角度回答“怎么办”的问题,一般要侧重于方法论,原理不用过多表述,但是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谈,要体现哲学的思想与方法论。

1.唯物论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

(3)规律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要尊重规律。

(4)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2.认识论角度

(1)实践的含义、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坚持真理,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辩证法角度

(1)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同时重视部分的作用。

(3)发展的普遍性、实质,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要重视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5)矛盾的含义,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6)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7)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历史唯物主义角度

认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3)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

(4)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5)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endprint

猜你喜欢
题型答题考查
常见数列创新题型归纳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
例说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题型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聚焦圆锥曲线的新颖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