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排干扰,历史选择题之“攻分技”

2017-06-23 03:41张安庆
求学·文科 2017年6期
关键词:选择题本题解析

张安庆

在高考文综试卷的选择题中,考生们普遍反映做历史选择题时“摸不着头脑,找不到技巧”,即使是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的学生也很难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拿得高分,因此许多高三学生都说:“得历史选择题者得文综考试!”如何快速准确地完成历史选择题,是现在高三冲刺阶段考生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一、多重技巧排除干扰项

考生在答文综历史选择题时常用排除法,但往往有一个干扰项难以排除,这也是命题人为增加试题难度设置的一道障碍,因此如何运用多重技巧将干扰项排除是提高得分率的重中之重。笔者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总结这些干扰项,并说明如何排除这些干扰项。

1.第一重干扰:偷梁换柱

偷梁换柱是指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来欺骗别人,以假乱真。在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中经常出现所给材料讲述的是一个问题,而有些选项把侧重点换成了另外一个相近的问题,形成对考生的干扰。面对这样的干扰项,考生应把跟题目中材料所阐述的问题不相符的干扰项排除,才能提高答题准确率。

(2015·全国新课标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本题中A和B两个选项容易排除,执政大臣也主要从外戚中选择,而“家天下”是以父系血缘为标准的。但是D项将题中材料给的外戚干政偷换成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属于君主专制范畴,而D项属于中央集权范畴,更何况时间也与题意不符,诸侯王势力强大出现于西汉前期,而外戚干政出现在两汉后期,故D项属于干扰项,应排除,正确答案为C项。

2.第二重干扰: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指在题目选项中有个别选项常以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运用辩证思维对备选选项进行全面分析,将观点片面的选项排除。

(2015·全国新课标Ⅰ卷·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A项与统治者的政策不符,容易排除。而B和D两个选项都是以偏概全,形成了对考生的干扰,B项用妈祖和临水夫人的地位提高来概括得出整个社会女性地位提高,D项用个别的民间崇拜现象得到朝廷认可来强调民众观念与统治思想一致,都属于干扰项,应予排除,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

3.第三重干扰:一叶障目

一叶障目是指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物的真实情况和本质。在高考历史选择题的选项中,有些干扰项,只看现象不看本质。考生在做题时,应排除只叙述题中现象的干扰项。

(2016·全国新课标Ⅰ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地方行政制度。A和C两个选项与明朝行政制度发展的史实不符,容易排除,而D项将材料中三司直属六部演变为巡抚管理的现象理解为“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是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表现,与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不符,属于一叶障目的干扰项,应予排除,正确答案选B项。

4.第四重干扰:挟山超海

挟山超海是指绝对做不到的事,在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备选选项中,常出现绝对化的说法与词汇,如“完全”“一定”“绝对”等,含有这些绝对化词汇的选项属于干扰项,应予排除。

(2016·全国新课标Ⅰ卷·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A和D两个选项与近代中國经济发展的史实不符,容易排除。而B项将材料中洋货在中国流行的现象理解为商品经济已经取代自然经济,与中国近代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史实明显不符,过于绝对,应排除,正确答案选C项。

5.第五重干扰:似是而非

似是而非指看起来好像对,但实际上并不对。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识组成干扰项,遇到这些选项时,考生应根据所学的知识和题干的特定性,对相关选项逐一辨析。

(2016·全国新课标Ⅰ卷·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C和D两个选项容易排除,C项与罗马法没有形成民主制度的史实不符,D项说法夸大了罗马法的作用。B项表面上看好像是对的,但结合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对其仔细分析后发现,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的精神和原则上,而不是具体规范,因此B项属于似是而非的干扰项,应排除,正确答案选A项。endprint

6.第六重干扰:颠倒黑白

颠倒黑白是指歪曲事实,混淆是非,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有些题的选项完全与题意相反,这样的选项必须作为干扰项排除。

(2016·全国新课标Ⅰ卷·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

A. 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内容,议会有权制约国王,而且此时英国内阁制尚未确立,因此A和C两个选项容易排除。但D项干扰性较强,题中安妮女王的做法表明君主立宪制确立后,国王仍可不经过议会行使自己的权力,并不是对《权利法案》的破坏,只能说明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英国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因此正确答案选B项。

二、多种方法选出正确项

排除法固然是非常有效也是较为常用的选择题做题方法,但是在做高考历史选择题时,很多考生会发现有些选择题仅用排除法很难选出正确答案,因为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的项说法都正确并且与题干有一定关联,解这类选择题时必须用多种方法选出正确项,否则准确率会大打折扣。

1.追根溯源

有些选择题给出的材料是某个历史知识引起的后果在某个方面的具体表现,而选项给出的是可能引起这一后果的原因,应对这类历史选择题只有追根溯源,找到历史事件深层次的根源,才能提高答题正确率。

(2015·全国新课标Ⅰ卷·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图表反映出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增长率要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其出现的原因可能跟工业基础和发展战略都有关系,A和C项都可能正确,但C项不符合本题给出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很薄弱,因此发展速度较快;而美英等国工业早已确立主导地位,因此发展速度较慢,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2.触类旁通

触类旁通是指掌握了解某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从而推测出其他同类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在应对这类历史选择题时,要善于进行类比。

(2015·全国新课标Ⅰ卷·35)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 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 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银行的职能。贷款增加可能跟世界贸易或金融组织都有关系,但结合时间可知世界银行的职能之一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或帮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3.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在做某些历史选择题时,需要猜出出题人的出题意图,才能选出正确选项。

(2016·全国新课标Ⅰ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相关内容,要考生甄别出四书与五经之间的区别。命题人意在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儒学思想的掌握程度,猜透这一点,本题便迎刃而解,正确答案为C项。

4.穿衣戴帽

在汉语言的表达中,标点符号占有重要地位,“穿衣戴帽”就是关注材料中引号、括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提示的关键信息,进行快速解题。

(2016·全国新课标Ⅰ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由省略号后提示的信息“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不开心的原因是因为史官对帝王的日常行为秉笔直书,他害怕自己偶尔的失误行为也会被史官如实记录,所以说修史影响到君主的个人行为,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

5.顺藤摸瓜

顺藤摸瓜运用到高考历史选择题中就是要善于抓住题中材料提供的某些重要线索,通过这些线索找到正确的答案。

(2016·全国新课标Ⅰ卷·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戰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由题干材料提供的线索“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西方人士判断中国最终取胜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收到较大成效,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endprint

猜你喜欢
选择题本题解析
例谈解答选择题的几个小技巧
睡梦解析仪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复合场中类抛体运动解析
“Fe2+与Fe3+”相关解析
一道物理选择题给我们的启示
对称巧用解析妙解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