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即用黏土塑制成各种造型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是中国古代一种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发展至今,己成为当代最能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的艺术形式之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天人合一”论肯定了人作为自然界的组成要素,人的行为对于大自然以及整个生态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哲学上认为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在改造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的同时,要避免破坏自然,致力于自然和人保持相对平衡、和谐相生。
“天人合一”论对中国民族艺术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艺术源于生活,泥塑是民族艺术浩瀚海洋中的一朵浪花,起源于人类对自然材料本能的加工冲动。在中国,泥塑起源于陕西,之后也广泛发展于鲁、豫、津等地,以天津泥人张为典型代表。
泥塑艺术具有丰富的色彩,采用当下的流行主题,表达大环境中的人生百态,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别具一格,拥有极高的辨识度。民间艺人喜欢用泥塑来反映当下,新鲜感不断,与社会大环境融为一体,总是能抓住社会人的关注点,引起大众以及收藏者的共鸣。泥塑作品就是以不同的人物形象、社会阶层、工作场景反映出真实的生活写照,抓住不同工种的特点、人物的形态、社会的背景,令人有种以小见大之感。
形神兼备的造型特点
“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例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苏轼称赞吴道子的画作,可见苏轼对画作的要求是符合客观现实规律的,由此也可得知“神”与“形”之间艺术处理手法的核心问题,特别是突出人物形象的作品。在艺术的创作中,往往既要兼顾客观形体的真实性,又要以神态作为主导,强调用神态去驱动形体的表达。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默契。
泥塑作为以人物为主题的艺术设计作品,十分关注“神”和“形”的关系来塑造人物。我们不难看出民间艺人用泥塑不仅写实地描绘了市井生活,同时也在大千世界的人物中寻找创意灵感,从而创造出神形兼备的优秀作品。民间的泥塑艺人对人捏像,且谈笑自若,从容不迫,顷刻捏就,逼肖其人。泥塑的创作题材丰富,创作形式多样,具有文化融合的特征。神与形结合,展现人生百态,趣味横生。我们从作品中也能体味出生活的温馨与趣味,也能感受到艺术家对这座城市、这个圈子的认知与态度。泥塑艺术处处把握细节,把最微观的场景,人物的举手投足记录下来并塑之以型,形成朴实而又独具一格的创作精神。
“自然至美”的配色观念
中国传统工艺讲究“自然至美”,崇尚自然美是中国古典传统美学之一,例如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讲究山水营园,善于借景,立足于环境。在泥塑丰富的作品中,总是能给欣赏者带来视觉上的和谐之感,这与其使用合理的配色密切相关。无论是色彩绚丽的视觉冲击,还是温和典雅的的舒缓之气,泥塑总能够合理把握故事情节与个人的偏向性,使人物遵从场景,符合真实性,或者反应出所要表达的感情和意义,给人一种作品整体浑然天成之感、舒适而又不违和。
看惯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充满喜庆的配色,泥塑往往似一股清泉流淌而过。作为传统民间艺术,它总是能有意地打破传统,在作品整体色调及其统一的方面,选用纯度低,搭配和谐的色彩进行创作,雅致且别具一格。就像看惯了华丽的巴洛克,北欧的极简主义风格会使我们心里变得透亮起来。泥塑艺术的配色就是中国传统民俗艺术中的一股清流,朴素无华,却又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熠熠生辉。大多数泥塑艺术选用的配色就像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主题一样、以不同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为主题,站在不同的欣赏角度去创作,使作品脱俗且统一。
动静结合的当代设计
泥塑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始终在題材上保持着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如此优秀的创作也在不断吸引着众多艺术家的目光,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如果碰上另一种创作形式,总是能摩擦出别样的火花。于是泥塑艺术与定格动画就这样相遇碰撞,静态的泥塑作品像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一般。
我国定格动画拥有着许多经典造型,它们有的来自于戏曲,有的来源于中国的神话小说和文学名著。泥塑作为中国民俗艺术的经典艺术形式,结合定格动画定会让其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在技艺上更加精美,两者相互融合渗透,进而激发出艺术中的无穷魅力。
结合现有的定格动画创作形式,泥塑中人物形态的要求要比之前单一的静态形式更加精准,更加注重人物表情以及形态上的变化。因为针对不同的故事情节,每一个场景可能需要人物在多个时间点的动作和神态上有所变化,每一个动作和神态之间的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要考量手艺人的塑形技艺,也对定格动画在捕捉镜头、把握场景的技术上有着极高的要求,既要强化人物表情的动态感,还要将色彩与人物完美地结合。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泥塑艺术并没有被世人遗忘,因为技艺的独到,敢于创新并不断与新的艺术形式相融合,才有源源不断的新作品刷新着我们对民俗艺术造诣的钦佩之情。泥塑艺术懂得中国哲学的力量,也明自如何继承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更加知道最好的继承就是紧跟时代的步伐,为中国艺术创新尽一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