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泽++毕丽萍
摘 要 在实际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中,常因观测员缺乏理论知识及工作经验,导致天气现象的错误判断,如降水天气可能存在疑误降水及疑似降水现象,主要表现为误将雪记为米雪,雨直接转雪或雪直接转雨“一刀切”现象等。基于此,分析吐鲁番盆地几种常见的降水现象遗漏或疑误现象,找出疑误记录直接原因,并探讨对应处理措施,要求观测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日常实践经验积累,严密监视天气,加强罕见和疑似天气现象讨论及质量分析,认真查找原因并及时纠正处理。
关键词 疑误降水;疑似降水;判别
中图分类号:P4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06.058
云在演变过程中常处于相似状態,不易区分,应全面综合分析判定。34种天气现象中,也存在同一类天气现象或不同类型天气现象相似的情况,需从其外形特征、成因、天气条件等找出其特殊本质,方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对地面观测工作而言,对于某一站点而言,往往意味着将有幸目睹几十年或上百年不遇的天气现象。罕见天气现象将不会在意人们是否认识它、是否期待它而与人们相遇。例如,在笔者所在的站点位置(内陆、中纬度),将有机会观测到极光或是漏斗云等天象。现仅以常见的降水天气现象来看,在实际工作中,个别观测员因理论知识欠缺、经验积累不足等原因常会导致疑误降水现象及疑似降水现象的发生。
1 几种疑误降水现象及疑似降水现象
1.1 误将雪记为米雪
米雪()为白色不透明的比较扁、长的小颗粒固态降水,直径常小于1 mm,着硬地不反跳。多降自层云和雾。
雪花有片状、星状和柱状,其中柱状雪花似细长的米粒,直径约2 mm,长约5 mm,参加工作时间短、经验少的观测员对待这种雪花,往往不去考虑其直径、落地特征及降水云层。例如:20时记录云状为:SCTRA CIDENS ACTRA(14时为ASOP),天气现象却记录为:米雪 1917-1940,这个记录是不妥的。
1.2 雨直接转雪或雪直接转雨的记录
笔者在各种编报练习题以及面对大量的原始记录中,均未见过此类记录。笔者认为:雨向雪或雪向雨过渡中间还应经历一个雨夹雪或雨夹冰粒(雪夹冰粒)的过程;或是雨与雪(雨或雪和冰粒)分别降落,两者有共存(重叠)的时间段(即未作雨夹雪综合处理);即是个渐次的过程,而不是放电影时的拉幕,也不是照相馆里的换背景,不应存在“一刀切”的现象。
例:雨1748—1814,1852—1916,雪1916—2056
当时的气温、地温,19时为3.5 ℃、5.5 ℃;20时为2.6 ℃、4.3 ℃;21时为0.9 ℃、2.2 ℃。尽管观测员不认为当天出现过雨夹雪,但在19时16分可以看见雨与雪共存,观测员认为头一次出去时是雨,第二次出去已经是雪了,便可以如此记录。在这一过程中,雨夹雪的过程被忽略了,因此,19时16分雨向雪直接过渡的记录十分不合适。在这种情况下,既强调以人为本、以观测员为准,又强调连续观测十分不协调。因此,在出现复杂天气时,应该加强团结与协作,在值班员发报或观测其他项目时,增加非值班员的辅助观测,避免天气现象遗漏或疑误现象的发生。
1.2.1 存在原因
吐鲁番盆地属于独特的暖温带干旱荒漠性气候,年降水量稀少,秋冬、冬春转换季节期间少有降水天气,出现雨夹雪的可能性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多数观测员未见过此类天气,存在畏难、不敢记的现象,这是造成此类疑误记录的直接原因。在日常工作中,应熟练掌握云与降水的关系、充分预估当时天气条件后果,做好充分应对准备。
1.2.2 雨夹雪的特征及观测经验
雨夹雪——半融化的雪(湿雪),或雨和雪同时下降。前半句可以理解为下降时融化着的雪,哪怕它落地前没有化尽,只要它处于融化的过程。所以,不仅要关注水平视线1.5 m处的状况,还需注意它落地前的状态。雨夹雪处于湿和溶的状态,从外形看,它具有含水、透明或半透明、冰水混合、雪花形状不完整等特性。因此,雨夹雪从降落情况、当时天气条件,根据连续观测是不难判断的,还可以参考以下经验:一是观察它落在室外物体上(非地面)是否融化、带水;二是取一张白纸,在近地面处接取雪花若干后倾覆,观察纸面是否留有湿斑或水渍。
1.3 As op降冰粒疑为Cb cap降冰雹
As op降冰粒在新疆地区极为罕见,出现此现象可见天气系统之强,天气之剧烈。冰粒下降时,因其透明、直径较小(3 mm左右),加之先前的降水使地面存在积水,故未观测到反跳或破碎的现象,加之气温稍高(7~8 ℃),观测员从积水中将其捞出,未及过细辨认已融化[1]。这时的冰粒与小的冰雹相似,观测员一度怀疑是否记错了云,是否应为Cb cap降冰雹,后经集体观测认为正确,为罕见的As op降冰粒现象。
1.4 误视冰针为降水现象
冰针()是指飘浮于空中的很微小的片状或针状冰晶,在阳光照耀下,闪烁可辨,有时可形成日柱或其他晕的现象。多出现在高纬度和高原地区的严冬季节。
冰针这种现象在相同天气条件下的中纬度地区也可出现,观测员如严守规范,加上对非常规天气现象不去加深了解(有相当一部分观测员认为冰针是降水现象),往往无法准确辨认已出现的天气现象。笔者曾在冬季晴朗无云的白天(北纬37°,海拔1 337.5 m,温度为-17.0~-20.0℃)观测到片状冰针,值班观测员认为是树上、屋檐上松软的、细小(质量轻)的已有雪花随风飘落不予理会或是无云降雪不敢记录,后经仔细辨别才不致漏记少见的冰针现象。
1.5 存在因浮尘天气影响天空不明时的降水多为阵性的误区
浮尘多为远处尘沙经上层气流传播而来,或为沙尘暴、扬沙出现后尚未下沉的细粒浮游空中而成。吐鲁番地区浮沙尘天气多年(1971—2000年)平均日数为103.9 d,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吐鲁番地区气候也呈现出增温增湿的特点,沙尘天气日数显著减少、强度逐渐减弱。2001—2008年,浮尘天气年平均日数为27.4 d。2005—2009年,吐鲁番站共出现浮尘天气93 d。其中,浮尘并伴随降水日数为13 d,均是受浮尘影响天空不明,云量、云状缺测的情况下产生降水。这其中有11次降水性质为阵雨,只有2次是普通雨(其中1次是笔者的班),记录上这种一边倒的现象让人颇为费解。
根据新疆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地形,春夏季的冷空气活动多在新疆地区停滞(盆地效应)或经新疆地区而转向东灌入塔里木盆地,而沙尘天气是冷空气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试想,在浮尘天气持续相当长时间,形成逆温层后,既阻挡了直接辐射,又抑制了反射辐射,能够形成对流的条件更是微乎其微,为什么不明真相、来源不明的降水就是阵性[2]。多数观测员认为在总低云量不明时的降水具有“不期而遇、飘忽不定、来源不明、欲下还止”的特点,将其归入阵性一类,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区分阵雨和普通雨应从其降落情况和天气条件入手。往往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气层较稳定,降水酝酿了较长时间却因下层较干燥而降水无法及地,那么降水一旦冲破阻碍,其态势却会有间歇性降水的鲜明特点——降水时降时止,或降水虽未停止而强度变化却时大时小,但这些变化都很缓慢;在降水停止或强度变小的时间内,天空和其他要素没有什么显著变化。而观测员会将其中的“时降时止”“强度变化时大时小”的特点与阵性降水的特点相混淆是促成此类记录的重要原因。
2 提高降水现象观测准确度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各观測员要真正懂得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与特点,准确判断出现的天气现象。
第二,加强经验积累,可以从气象期刊等出版物广泛收集对地面观测的经验介绍,也要注重站内的传、帮、带工作,增加业务人员经验积累。
第三,值班员要严密监视天气,出现复杂天象时,要进行认真细致对比判定,必要时可以辅以辅助观测。
第四,出现罕见天象及疑似天气现象时及时组织集体观测,以增加业务人员经验。
第五,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观测员应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及责任感,实事求是记录天气现象,克服天气现象记录中的畏难及回避心态。
第六,加强质量分析,对日常业务检查及百班验收中反馈的问题要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对不良现象及习惯及时指出纠正,疑误记录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龙竟飞,王伟.几种天气现象观测误区探讨[A].福建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省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微型会议论文集[C].2009.
[2]李华,孙秀兰,崔素英,等.地面观测中阵性降水和非阵性降水的判定[J].山东气象,2008(4):65.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