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芮 肖维娜
《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载:罗罗即乌蛮也。……酋长死,以虎皮裹尸而焚,其骨葬于山中。今彝族认为虎是自己的祖先,在危难时刻会得其保佑和庇護,人死后,经火葬,灵魂会还原为虎,有俗语说人死只虎,虎死只花,有生之日,则要披虎皮,显虎威。
自2007年以来,每年三月间,农历二月初八至初十左右,楚雄州双柏县都在县城举办年届的“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表演者披上画有虎斑纹的披毡,脸、脚、手绘上虎纹,化妆为虎,在黑虎头率领下跳各种模拟生产、生活的舞蹈,展示神秘古朴的“祭虎”仪式和“三笙”文化。
今年是双柏县举办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的第11年,本届“中国·双柏2017彝族虎文化节”以“养生福地、生态双柏”为主题,于3月7日至8日在双柏县城举办相关虎文化节活动。3月7日中午,盛大的虎文化节祭虎大典活动在双柏县查姆文化广场举行。活动邀请了楚雄州各县市相关领导、彝族文化研究专家、诗人等齐聚现场。
祭虎活动以大型彝族原生态民俗歌舞《祭》为主线,充分展现了原汁原味的彝族文化。歌舞《祭》,以序“彝人祭虎”低沉而有力的过山号声拉开了序幕,演出分为“祭天祭地”“祭祖祭人”“祭火”三章,生动地展现了彝族对自然、对火的敬畏与崇拜。其中“祭火”的民间舞《跳火神》令在场观众十分震撼,烧烫的铁锄可以直接舔,更能光脚踩上去,这是彝族祖传的秘技。如今很少有人会这个绝技。
过山号非遗传承人李正荣带领着六十余人的演出队伍来到了演出现场。李正荣在2007年成为过山号传承人,逐渐开始组建队伍,现在队伍中最大的号手有七十多岁,最小的只有十八岁,跨度四代人。现在队伍里还留存了两把民国时期的过山号,用当时的菜花铜制成。李正荣说,受到政策保护后,他们现在经常会演奏过山号,已经成为农村里比较常见的乐器了。本届虎文化节的祭虎大典还邀请到各地毕摩现场诵经祈福。其中
位毕摩拿着的经书是祖传的经文,传承至今已经四百多年,承载着历史与民族文化,毕摩展示的这卷经书,可以看到上面的斑斑痕迹,都是彝族文化传承的见证。双柏“三笙”文化
[老虎笙]小麦地冲过去是蛮荒老林,没有人烟,老虎出没于野林。一天,老虎从外面衔来两个人,让他们在这里结亲成家繁衍后代。小麦地冲人感谢老虎,认为老虎是他们的保护神。于是,他们在节日期间以红黄黑三颜色纹身,化装成老虎,载歌载舞,接虎祖之魂回家,以驱恶扫邪。人们跳的这种仿生傩舞,俗称“老虎笙”。村里的成年男子用披毡化装为虎,手脚绘以虎纹,伴随着老虎安笙调、撤秧调、穿花调等彝族调子,在“老虎”头领的率领下,跳起原始的生殖、生产和生活的舞蹈。
[大锣笙]法膝、雨龙等地的彝民,在“火把节”时,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跳大锣笙。是日,各寨彝人汇聚于祭祀山,先由毕摩领人用彝语吟唱崇拜火神、迎接火神、缅怀祖先生存发展之艰辛的《火把节古歌》,然后大家围火起舞,跳起大锣笙,通宵达旦。大锣笙是种祭祀与娱乐兼有的原始图腾舞蹈,包括祭祀仪式、古歌吟唱、纵情舞蹈几个文化层次,由16个繁复的舞蹈套路组成,动作舒展大方,表演者忘情投入,流露出的虔诚之情,能深深打动人心。
[小豹子笙]大麦地乡的聂苏彝人,视豹子为神灵,每年火把节和“祭祖节”到来,峨足带的彝家山寨,就举行隆重的祭灵仪式,上演小豹子笙。小豹子笙是种祭祀舞蹈,女性不得参与;饰豹者是9至12岁的儿童,多则不限,但不得少于12人,且必须是双数。他们裸着身体,身上绘动物斑纹,头插箐鸡尾羽,用棕遮面,两手染黑,手持驱邪棍,以棍相戏,随兴起舞。弹棍、绞棍、翻棍、摇棍交替进行,踏步、颠步、甩脚、绕脚变化无穷。舞者还进入人家驱鬼逐疫,最后又在土掌房平台上绕圈欢舞,舞蹈粗犷古朴,锣鼓震撼人心,舞者不露面,不说话,整个过程始终笼罩着种神秘感。
双柏地处滇中腹地,位于云南省中部,楚雄南大门。双柏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彝族创世史诗《查姆》、叙事长诗《赛玻嫫》享誉海内外,被称为彝族“根谱”;彝族民间说唱《阿佐分家》被称为彝剧“始祖”;彝文医药书《齐苏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2年。彝族传统舞蹈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被称为彝族古傩仪的“珍存”和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双柏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故乡,查姆文化的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