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

2017-06-23 08:13彭学斌
文物天地 2017年3期
关键词:展品文物保护三峡

彭学斌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因三峡工程而修建的博物馆。2005年,新馆在原重庆博物馆的基础上建成,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处重要阵地。2013年,在三峡工程建设阶段的文物抢救与保护工作历时20年,“后三峡”文物保护深入推进的时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委托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实施“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展”。这是对我馆工作的充分信任和器重,也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接受任务后,我馆随即调集力量组织展览课题组,并着手开展工作。

一、总体设计

三峡文物保护抢救工程覆盖整个三峡库区,横跨渝、鄂两地。湖北省政府、重庆市政府对该项展览均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与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共同担任展览的主办单位;湖北省文物局、湖北省移民局、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为承办单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涪陵区博物馆、丰都县文管所、忠县文管所、万州区博物馆、云阳博物馆、开州博物馆、奉节县白帝城文管所、巫山博物馆、宜昌博物馆等十二家博物馆共襄盛举。具体展览工作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实施。对于课题组而言,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挑战。上级部门对这项展览的期待和要求很高,明确提出三个基本要求:要能够充分展示三峡工程中文物保护成果;要能够全面再现文物工作者20年文物保护的艰辛历程;要能够为观众提供丰富多彩的视觉盛宴。这三个基本要求看似简单,实际上,这就是展览总体设计思路,从内容到形式都为展览定下清晰的基调。重庆市文化委领导强调展览内容设计在整体思路上立足“回顾”、“总结”和“提炼”几个大基础,充分体现了学术界对三峡文物保护的最新研究成果,必须做到“有思想,出成果”。重庆市文物局对使用展品的数量、质量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图一)。

二、内容设计

(一)解题

课题组针对上级的要求和三峡文物保护工作实际情况,对展览的内容文本设计理解如下:

首先,三峡文物保护工程是一场国家行动,本展览由上级机关直接部署,是我馆自建馆以来接受的规格最高的展览任务。虽然仅是临时展览,但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基本陈列。作为以“三峡”冠名的博物馆,举办与三峡历史文化相关的展览,必须严格保证内容方面的科学性、严谨性、权威性。同时,因三峡工程而实施的三峡文物保护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系统工程,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在展览内容设计方面也要充分考虑政治影响,不容出现丝毫差错。

其次,所谓“成果”应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三峡文物保护工作收获的成果绝不简简单单的是地下出土文物和地面文物搬迁与保护,还应体现各种体制、机制的建立,科技手段的运用和尝试,相关科研成果,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对已抢救文物的后期保护与管理等等。对于全国文博工作者数十年的努力,在内容设计方面必须以博物馆特有的陈列方式和语言,对他们多角度、全方位展示。

再者,在某种意义上,该项展览是多年来库区文物保护工作之总结。各文博单位参展热情都很高,不论展品数量还是学术研究方面都有各自的诉求。观众也非常期待,他们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了然于胸,有的甚至亲身参与其中,他们迫切希望见到这项工作取得的巨大成果。因此,如何在内容板块分配和展品使用上即体现展览的完整性、科学性,又充分照顾各方面需求,让观众获得视觉和精神上的愉悦,是内容设计阶段就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

(二)难题

对展览主题做了如上理解后,课题组深感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举办与其相关的展览面临诸多难题。

1.展览学术基础尚显薄弱。展览符合政治要求和观众需求,但若从专业化博物馆陈列设计看,还有若干不成熟的地方。众所周知,一个成熟展陈内容设计最好在已有学术定论的基础上进行,对于尚存学术争议的内容应尽量回避或暂时搁置展览。由于三峡文物保护工作刚刚阶段性结束,众多成果尚未整理、公布,课题组开始设计时,在学术上曾遇到难以回避的困境。如建立三峡地区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是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这是设计中不能忽略的内容。但因本区域考古学文化关系复杂,早期工作基础薄弱,时至今日,不同学者对于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定性和命名都还有一定分歧,有时甚至使用不同语境表述同样的考古学文化概念。这本属于正常的学术争议。但在学术争议尚未解决的前提下举办展览,会让内容设计人员为难:单一采用一家之说有失偏颇,亦不严谨;众说云集,则会让观众茫然,展览无趣。在不能回避,也无法搁置的前提下,要求文本设计人员更多地发挥其才智和技巧,弥补学术研究的不足。

2.工作時间紧,任务重。在2012年底,课题组成立之前,该展览已被列为重庆市第四届艺术节重要项目,2013年度重庆市文物局重点工作,2013年度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代表性原创展览。这意味着至迟在2013年9月28日“四艺节”开幕前,展览必须按期完成,对外正式开放,而课题组除文本编写外,还面临海量照片、影像资料需要筛选、整理。大量数字统计、图表设计工作需要我们自己完成。展品遴选工作尤为艰巨,20年来,三峡库区陆续出土40余万件文物,现在收藏在沿江各市、区、县博物馆,很多从工地运回室内后还未开箱,简报发表滞后,课题组当时无法对所有可用文物情况了然于胸。

3.“透物见人”虽属老生常谈,但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仍时谈时新。举办一个“成果展”,“具象化”的成果(有形的展品)较好把握,在设计中的使用也轻车熟路,相对能够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目,并唤起其兴奋点。“抽象化”的成果(无形的展示内容)则相对难以把握,略显枯燥,内容设计中能够使用的有效方法不多,更多需要形式设计弥补。本次展览内容涉及时间跨度长,工作范围广,参与人数多。20年来,对这一区域的文物抢救与保护凝聚了全国二百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工厂企业,七千多名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员,数十万民工的艰辛努力。在内容设计阶段就必须对这部分与人相关的抽象化成果进行准确描述和定性,思考如何透过实物既表现各历史时期生产、使用者的行为,又能表现当代发掘者、发现者的劳动;思考如何配合形式设计工作,在有限空间内,通过最佳方式展示他们劳动,表现他们精神。

(三)答题

基于展览解题及目前学术研究现实状况。关于展览内容设计工作我们安排如下:

1.队伍构建。三峡文物保护开创了我国考古学、建筑学、民族学、生命科学以及地质勘探、地理测绘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文物保护的先河。从管理上、学术上都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陈列主题所表现的学科内容极为丰富,必须要多方面的人才共同完成文本撰写任务。长期以来,三峡博物馆将三峡文化、巴渝文化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并培养出一批研究型学者,本课题组集合了馆内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美术史、自然科学等多学科人员。这其中既有经验丰富的文博策展人,也有年轻的博士、硕士,他们各自负责与自己专业相关内容的文本编写和资料收集,然后由课题组统一内容格式和形式。

2.文本内容。课题组经过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并咨询、汇总领导、专家意见,最终确定了内容文本围绕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设计:(1)“科学规划与组织”,从20世纪早期进行的基础调查工作开始梳理,展示国家探索“先规划、后实施”的文物保护创新之路;(2)“地下文物保护”,系统总结三峡工程库区地下文物保护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收获,分五个小节展示文保成果,即史前文化序列的建立、巴文化探索、丧葬文化研究、城市考古的收获和传统生产经济再现;(3)“地面文物保护”,介绍三峡库区地面文物保护的重要成果,着重以白鹤梁题刻、石宝寨、张飞庙、屈原祠、大昌古镇五大重点保护项目,及原址保护、单体搬迁复建、集中搬迁复建、留取资料四种文物保护方式为展点;(4)“科技手段运用”,以图片、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展示三峡文物保护工作中地面文物保护、田野考古、文物分析研究里的科技手段;(5)“博物馆建设”,展示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首的因三峡工程而雨后春笋办涌现的三峡博物馆群,它们是三峡文物收藏、展示、研究、宣传三峡文物的重要阵地和窗口;(6)“情系峡江”,主要讴歌了参与三峡文物抢救与保护大会战的专家、文物工作者、民工、媒体和普通民众。

3.文本特色。文本的六大板块内容各自独立,又互有关联,互为因果。“科学规划与组织”是取得成果的基础和前提;“地下文物保护”、“地面文物保护”是三峡文物保护的两大能够量化、需要重点展示的标志性成果;“科技手段运用”增加成果的科学性、严谨性;“博物馆建设”将文物保护工作成果进行延伸;“情系峡江”突出成果中凝结的人的作用,强调“以人为本”的展陈理念。

文本设计注重真实性、客观性。对于一些尚无定论的学术难题采用了变通的办法。如第二单元“史前文化序列的建立”小节,我们把本区域考古学文化以瞿塘峡为界,各自使用不同的地域文化,同时,用简短的语言将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加以介绍,既符合历史实情,又有效避免学术争议;巴文化研究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但20年三峡考古仍留下了许多待解之谜。故在内容文本中,我们使用了“巴文化探索”的标题,并据此组织内容,真实、客观介绍当前研究动态,并不有意夸大“成果”。文本设计凸显权威性、厚重性。展览内容面向广大观众,也能够经受专家、学者检验。目前,关于三峡文物工作若干统计数据有不同版本,重庆方面的数据,我们统一根据《三峡工程重庆库区保护总结性研究报告》中的数据编制文本,湖北方面的数据直接从湖北省三峡办获取。为增加展览的可视性、趣味性,我们在文本中设计了故事线——“情系峡江”、“黄葛树的述说”等小版块;分别“在地下文物抢救与保护”、“地面文物抢救与保护”两个重点部分安排了“猜猜看”、“拼拼看”等与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相关的翻板、拼图等互动栏目;这些虽是博物馆传统甚至略显老套的互动项目,但制作简单,节约空间,观众参与性强,效果很好。为追求完美的展示效果,三峡博物馆聘请专业展览公司进行了形式设计。

三、展品组织

(一)文物展品

虽然需要展示的成果较多,但本着博物馆展陈的基本原则,文本设计仍以实物为纲,纲举目张。“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展”可用展品数量极为丰富,课题组需要优中选精,我们采取各博物馆自己推荐结合专家遴选的方式组织展品,为此,我们在课题组成员的基础上另专门组建展品遴选组。重庆市文物局负责联络、协调各参展单位及主管部门,博物馆领导亲自带队,邀请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与我们一道从湖北武汉顺江而上,足迹遍布库区十二个重点市、区、县博物馆、考古所、文管所,围绕第二单元五个小节的内容挑选文物展品。遴选原则是即重视文物的品质内涵、艺术效果,也注意区域平衡性,同时注意选择与代表性文物相关联的展品,通过展品组合复原人的行为,重构社会形态。各单位纷纷拿出自己的文物精品参加展览,其中许多是從未与观众见面的珍品,有的馆甚至从展厅中撤出了部分珍贵文物,确保了展品的质量。经过述选,各单位参展文物具体数字如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95件套)、湖北省博物馆(57件套)、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20件套)、涪陵区博物馆(18件套)、丰都县文管所(23件套)、忠县文管所(35件套)、万州区博物馆(19件套)、云阳博物馆(29件套)、开州博物馆(20件套)、奉节白帝城博物馆(20件套)、巫山博物馆(23件套)、宜昌博物馆(14件套),合计573件套文物。这其中,许多文物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二)辅助展品

展览中,除了文物展品外,辅助展品必不可少。课题组在内容设计时候,在1200平方米展陈空间中,共使用辅助展品155件(套),照片282幅。较多使用科学性的辅助展品:地图、图表、照片、拓片、模型等。艺术性的辅助展品基本未用。这主要是考虑一是文物展品已足够丰富,二是在内容设计环节就给展览定下沉稳、厚重的基调。设计中唯一使用了现代科技展示手段的就是张飞庙复建工程,根据重庆市移民局配合展览人员提供的信息,我们从重庆市城市规划局档案中调出了8年前拍摄的影像资料,通过专业人员的再加工,将其巧妙运用于展览之中,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之感。

(三)重点展品介绍

本次展览使用一级文物122件套,二级文物94件套,三级文物79件套。此外,还有许多属于暂未定级的文物。这些文物是三峡地区各历史阶段发展的见证,也是国内外罕见的古代艺术精品。以下仅介绍几例重点文物。

1.秭归东门头遗址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太阳人石刻

现藏湖北省博物馆。太阳人石刻,新石器城背溪文化时期,距今约7000年。石刻长115、宽20、厚12厘米,1998年11月,出土于秭归县东门头遗址。石板上用阴刻线条描绘了简洁的人像,人像腰部两侧刻划星辰图案,头上方刻有带23条光芒的太阳图案。它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一件太阳图腾崇拜石刻文物,是三峡地区重要的史前美术遗物和珍贵的原始艺术品。三峡地区崇拜太阳神习俗由来已久,屈原《九歌》中的《东君》就是祭祀太阳神的作品(图二)。

2.秭归兵书宝剑峡3号悬棺内的战国弓剑

现藏湖北宜昌博物馆。这套组合出土于兵书宝剑峡悬棺内,包括:弓l件。木质,中间厚,截面圆形,两端尖圆,截面椭圆形,黑底漆外髹一层朱红漆,分段绕有细绳。一端外侧凿一浅槽,供系弦用,另一端有一小圆孔,亦应为系弦用,略残。通长146厘米(图三)。

箭9支。铜镞,苇杆,三棱刃极锋利,铤截面圆形,短铤,苇杆,杆首髹黑漆,杆后端侧面凿三道浅槽,自浅槽处始等距离缠以丝线,丝线外髹黑漆。长尾插入苇杆。镞长9.4、通长74厘米(图四)。

兵书宝剑峡悬棺中出土的这一把弓上完整地体现了《考工记》中制弓流程中的选料、上弦、缠丝、髹漆等多种工序,洞穴内干燥、通风的环境保证了弓漆的色彩艳丽如新。从这件弓上仍能看到古老巴人精湛的制作弓箭技艺。它是见证古老巴人勇猛善战性格的重要实物。

3.涪陵小田溪墓群出土的战国鸟形尊

现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长28.5,宽17.2,通高28.4厘米。整体呈鸟形,鸟头高昂,曲颈向上,桃形双耳,两背向的钩状冠,双目圆睁,鸟喙上部呈卷云状,喙部下钩,鸟嘴为圆形流,鼓腹,鸟足上有蹼,扇形尾微微上翘。两颊各饰有卷云纹一道,其余鸟耳内,面颊、鸟颈、腹前部和两腿均刻有羽鳞状纹饰,颈部羽鳞纹上嵌以绿松石的羽毛状纹饰,延伸至尾部。腹部中有长方形浇铸口,焊接封闭。小田溪墓地是三峡地区已发现等级最高的巴人墓地,鳥形尊的出土进一步印证了巴人“先王陵墓多在枳(涪陵)”的文献记载(图五)。

4.忠县花灯坟墓群出土的汉代击鼓说唱俑

现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通高66厘米,坐姿,头上著巾,方面大耳,满额皱纹,大鼻硕口。大腹鼓凸,裸上身,左腋夹手鼓,右手握着鼓棒前伸,屈腿,做笑唱状。充分体现了汉代雕塑艺术的博大精深之妙。其绝妙之处便是抓住人物动态的刻划,在动势中表现物象的内在神韵。比例的不协调恰恰突出了说书艺人的朴实滑稽之感,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汉代巴蜀地区号称“天府之国”,生活的富庶使得地下埋藏的文物别具特色。该器物即为典型,其原为残件,课题组在遴选展品时将其提出并修复完整,展示给世人(图六)。

5.巫山红石梁墓地1号墓出土的六朝时期大型灰陶巫师俑

现藏巫山博物馆。男、女巫师俑各一件。男俑高102厘米、女俑高96厘米。体型硕大,头戴高冠,手执长刀,口中似念念有词。其中男巫师俑手指刻划成六指。高冠,又名长冠,在中原地区春秋时期较流行,战国时楚人多用之,《楚辞·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汉初沿用,但已不作为日常服饰,而成为祭祀时专用,《后汉书·舆服志》曰:“祀宗庙诸祀则冠之”。在墓葬中,巫师俑往往在仪仗俑队列中处于核心地位。巫山县属于重庆,临近湖北,战国时为楚巫郡,其后改为巫县,以“巫”为行政区划名称,保持有2000多年。《汉书》记载:“楚……信巫鬼,重淫祀。”巫师俑展示了巫山汉晋时期巫文化盛行的风貌(图七、图八)。四、结语

“千重巫峡连巴峡,一片渝歌接楚歌”,重庆、湖北一衣带水,血脉相连。这次“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展”是重庆、湖北两省(市)政府、文物管理部门、文博单位成功合作的典范。展览集三峡文物保护工作20余年来辉煌成果之大成,以陈列语言进行展示。从2013年8月底预展到2014年1月结束,共接待了40余万人次参观。随后进行了研讨会,参会的领导、专家都对展览给予高度评价。其后,我们对展览内容作了部分调整,在库区各地及日本东京和广岛进行图片巡回展,将三峡文物保护成果推向世界,更是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回顾过往,展览内容设计方面课题组至始至终坚持了“精准把握主题,精细挑选文物,精心设计文本”的理念,并付诸实际行动,最终圆满完成任务。这“三精”原则也是博物馆内容设计的基本理念。

(责任编辑:耿坤)

猜你喜欢
展品文物保护三峡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名胜古迹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
春到三峡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CCMT2016展品预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