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战争的文化救赎

2017-06-23 23:43荆棘
齐鲁周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罗中立麦家罗丹

荆棘

从动物进化的角度看,儿子对于父亲而言,既是自身基因的传承者,又是自然竞争中的敌人。

在文化层面,从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到古希腊的“俄狄浦斯情结”,神话中的问题,其实就是人类自身面对的问题。现实层面里,从作家麦家父子三代人的情感救赎到“艺二代”罗丹们的文化叛逆,纵然是父子之战,也充满了批判与自省。

麦家父与子:三代人的情感与救赎

澳大利亚情感问题研究专家比达尔夫曾这样说,一个男孩要成为真正的男人必须经历七个步骤,这七个步骤中第一条就是要修复与父亲的关系。那是因为“父亲是你在成人过程中的感情连线。你必须与父亲建立起清晰而坚定的关系。如果你不能理解他、宽恕他,乃至尊重他,那么你的生活就不太可能成功。”

对于作家麦家来说,他曾是当年叛逆的儿子,多年后面对自己叛逆的儿子,选择了理解和宽容。他认为这是一种绵延了三代人的父与子的救赎。

小时候的麦家过得并不开心。外公是地主,祖父是基督徒,父亲因为敢于直言,尽管当年身份是中农,依然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出生于上世纪 60年代的麦家来说无疑是一种压抑。

儿时的境遇决定个性,少年麦家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就将自己归类于弱势群体,并因此自卑、木讷,与外界交流的渠道基本缺失。父亲对麦家的表现痛恨至极,经常一把将他按在地上,拳头如雨点般砸下来。

麦家清晰地记得,他是从14岁零8个月开始,连续17年没有和父亲说过话,“去参军也是为了避开他,写信回家都只写‘母亲,你好,从来不提父亲。”

在35岁之前,麦家一直把父亲当仇人看待。

1981年,麦家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家里特意摆了几桌酒席庆贺。酒席上,父亲说:“老二为咱家争光了。”面对父亲的激动,麦家不愿回应,转身走开,只留下父亲的叹息声。

春节回家时,麦家买了很多礼物,可他一件也没给父亲买。麦家看到父亲的手向额角抹了抹,似乎刻意掩饰什么。母亲说:“老二,你咋能这样伤你爸的心呢?”

后来站在《朗读者》的舞台上,麦家说,他之所以愿意陪伴和理解儿子麦恩,就是不愿意再重复之前的父与子的矛盾。他回忆,有一次儿子和同学打架,老师把麦家叫到学校,麦家甩手就是一巴掌,儿子的鼻血顿时流了出来。接下来几天,麦恩都不理麦家。那段时间,麦家突然觉得对不起父亲:“儿子才几天不理他,他就难以忍受。这么多年,父亲是怎么过来的?”

两年前回老家,父亲拉着他的手,恳切地说:“你能让我家老二回家来看看我吗?”蹲跪在地上的麦家大声地告诉父亲:“爸,我就是您的老二!”但患老年痴呆症的老人一脸漠然。

“我不能再远离我的父亲了!我当时就在心中作了一个决定:赶紧回杭州,把小家安顿好之后就把父亲接来。要赶快尽孝!再不尽孝就没有时间了。我不能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麥家也感叹,自己对儿子的守护其实是在还债。

“我儿子青春期可以说是特别的‘作。”麦家直言,高中开始,儿子就把自己封闭了起来,3年全部待在家里。对于儿子,麦家无数次想放弃,但是最后又无可奈何。

很多人都关心他是怎么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麦家说,“青春期就是一个危险,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鲜花。我们只有一种选择,做一个麦田守望者,陪伴他变成一朵花,抹平坚韧的地方。”

临近高考,麦恩看到小伙伴们都开始努力读书,突然意识到和朋友们的差距。当有一天儿子告诉麦家,自己被一所大学录取了,麦家一度完全不信,经过确认才喜出望外。

麦家曾经给去世多年的父亲写过一封信,当儿子即将远行,麦家把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和2000美金生活费一起夹进了笔记本里,放进了儿子的行李箱。过了许久,儿子给他发了两个流泪的表情。

大师父亲与“艺二代”: 打破父子边界自由玩耍

出生于1981年的罗丹是和父亲罗中立的盛名同时降临的。那一年,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获得全国青年美展金奖,一个里程碑式的视觉符号就此诞生,罗中立成为中国当代最成功的艺术家之一。被称为“中国米勒”。

而儿子罗丹进入大众的视野,则是因为几年前一条晒有某婚礼现场豪华车队图片的微博:玛莎拉蒂、兰博基尼、法拉利、尼桑顶级跑车GTR……网传,那是“川美院长罗中立之子罗丹”的婚礼。虽然事后罗丹和家人出来辟谣,但“艺二代”炫富的话题还是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

如今,再提起这件事,罗丹依然遗憾“画了那么多年画,好像还不如几辆名车”。

从小到大,罗丹时刻都在提醒自己,不能给父亲丢脸。然而,他渴望真正做自己的自由。他用内心的那个摇滚青年,在自己和父亲之间鲜明地画了一条线。

美术批评家王林说:“中国美术界里很少有像他们父子俩这样,风格强烈对比的。”事实上,许多“艺二代”故意选择与父辈完全不同的路线——比如父辈写实,“艺二代”就玩抽象;父辈保守,他们就激进。罗丹就是典型的“逆反”例子。

早在2006年,北京798艺术区举办了“我们之间:青与蓝”罗中立、罗丹父子联展。而罗中立卸任川美院长后的首个个展,也选择了父子联展。面对媒体,罗中立在谈了近一小时关于对艺术的看法和在川美院长任上的心得后,还是不小心透露了个展缘由:“主要是为了配合罗丹,天下父母心,都是为了子女。”

望子成龙的思想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受西方教育影响的罗中立也不例外。在罗丹还未出生时,罗中立的同学就热情地为孩子取了很多古怪的名字,如“罗曼·罗兰”“罗丝钉”“罗丝帽”“罗汤鸡”……而罗中立借用了为数不多被中国人所熟悉的雕塑大师罗丹的名字。

后来,在儿子从附中到美院准备选专业的时候,罗中立建议他考雕塑专业。只是罗丹最终还是选择了画画。他的叛逆由来已久。幼时,罗中立让他去少年宫学小提琴、钢琴、手风琴。罗丹却痛恨练琴,断断续续“折腾”了近十年,最终以罗丹逃跑告终。他当年学琴的那部钢琴至今被罗中立完好保留,黑白琴键上全是罗丹用小刀划的叉叉。

高中的罗丹对父亲从事的艺术终于有了浓厚的兴趣,他意识到自己有一个“最反叛、最前沿”的爸爸。同学间流行听欧美摇滚,他才发现家里竟然有1985年版的《迷墙》,说出去根本没有同学相信,“哥们说,这个牛逼得要死”。

一直以来,罗丹并不否认父亲的光环给予的便利性。但是光环和压力哪个更大?“我考高中上艺考补习班,成绩不理想,就有老师和同学议论:这是罗中立的儿子啊?怎么画得这么差?”罗丹说,那是他第一次切身感受到父亲身上的光环带给他一种难以言状的不可承受之重。

站在今天的成绩单上,罗丹最大的理想,仍然不是成为多成功的艺术家,而是骑摩托长途旅行,像古巴英雄切·格瓦拉那样。

现在的罗中立,不再是当年逼儿子学琴的那个父亲,他认为相比自己和父辈的关系,儿子可能会打破自己和父亲的边界去自由地玩耍。“罗丹正在走一条自己的路。我希望今后人家介绍我的时候,会说我是‘罗丹的父亲”。

这大概是罗丹听过的父亲最“肉麻”的表白。

批判与自省:父子之战的文化渊源

尤瓦爾·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写道:“与其他动物相较,人类可说都是早产儿,许多重要器官的发育都还不够完善。看看小马,出生没多久就能开始小跑步;小猫出生不过几周,也能离开母亲自行觅食。相较之下,人类的婴儿只能说没用得很,许多年都得当个啃老族来被抚养、保护和教育。”

人类会通过抚养、保护、教育等行为,帮助婴儿抵御初来人世时的种种危险。中国古人喜欢用“舐犊情深”“乌鸟私情”等动物的行为来寄寓人类亲情,实际上,任何动物的亲情,都没有人类父母与子女之间那么深厚,人类的亲情在保护与被保护之间深刻地建立起来。

“社会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重要他人,我喜欢称之为‘权威角色。”亲子教育专家刘勇赫表示,“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总会有一个或多个人扮演某人崇拜、效仿或学习的对象。在不同时期,幼儿、童年和少年与其心目中的权威角色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安全感的第一因素。”

父母的角色,就像孙悟空用金箍棒给唐僧画一个保护圈。这个圈不能太小,否则孩子一旦缺乏自己面对世界的能力,最终将造成安全感的缺失。出版了《巨婴国》的武志红曾说,一个家庭里,孩子天然会爱妈妈,妈妈因为生育、抚养会自然地跟孩子形成亲密的关系,但爸爸要获得孩子的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只从家庭角度来说,母权很容易远远大于父权。

从动物进化的角度看,儿子对于父亲而言,既是自身基因的传承者,又是自然竞争中的敌人。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儿子成长的代价,往往意味着父亲的衰亡。在非洲草原上,雄性幼狮长大后就会被赶出狮群,因为它威胁到父亲的统治,而当雄狮老去的时候,总会有一只年轻的雄狮来取代他的地位,这是自然的法则。

纵观二十四史,皇帝太子束甲相攻的故事史不绝书,明嘉靖皇帝更搞笑,号称“两龙不见”,从来不愿意见那个让他烦心的皇太子。父子天敌的特性,在皇位继承这件事上显露无遗。

《封神榜》里的哪吒,在外面闯祸杀了龙王三太子,作为父亲的李靖竟然想杀子免祸,于是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自愿赔上性命,这是何等的决绝!

希腊是悲剧的国度,因此在俄狄浦斯的故事里,拉伊奥斯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儿子杀死,而俄狄浦斯也通过自我毁灭完成了忏悔。纵然是父子之战,也充满了批判与自省。

神话故事向来是现实世界的隐喻,神话中的问题,其实就是人类自身面对的问题。

猜你喜欢
罗中立麦家罗丹
罗中立
里尔克《罗丹论》节选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 Talk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景观照明设计——罗中立美术馆
The Analysis of Silence in Conflict Talk with Face Theory
DECODING A SPY SAVANT
DECODING A SPY SAVANT